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俊民,男,1969年出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齐鲁电视台、《南方周末》《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有人说他是当代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活雷锋”,也有人说他别有用心利用没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残疾人牟利,还有人说他是傻子、愣子、神经病,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他在贩卖、租赁与虐待这些没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流浪汉。
一个普通、并不富裕的农民为什么要收养这些非亲非故、无家可归、身患残疾的流浪汉?他拿什么来养这些人,他的经济收入怎样,又从何而来?如此典型的人物事迹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树为典型却一直保持低调和沉默?跳出媒体光环、真实生活中的李俊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目前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困境?为什么对他的流言蜚语、争议与质疑不断?这群流浪汉的真实生存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006年4月27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远赴千里之外的山东省东营市扮成一名寻亲未果、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与李俊民“爱心家园”里的流浪汉们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观察,并对李俊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暗访与调查。
寻访“疯人王”
“你找李俊民?你是记者还是寻亲的啊?他可是远近闻名的疯人王。”刚到东营市,我便和一名的哥攀谈起来。
记者:我是来东营寻亲的,我哥哥走失了,听说李俊民那收留不少人,想过去看看。
的哥:去他那找人的可太多太多了,听说每天都有上百人呢,前天我还送了个客人过去呢,也是找人的。
记者:他怎么会收留这么多流浪汉啊,他一个农民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的哥:这可不好说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他有同情心,有人说他利用这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挣钱,咱也说不清。
记者:听说很多媒体都报道他了,他在本地很出名吧?
的哥:出名倒是很出名,他连东营市的杰出青年都不是,也就一普通农民吧,除了满屋子锦旗,他们家可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不多久,出租车到达东营日报社,来接我的是我的老乡兼校友,《东营日报》记者小陈,当天晚上我决定先向他打听一下当地政府和媒体对李俊民的看法:
记者:你们报道过李俊民吗?
陈:报道过,不过比较低调。
记者:为什么?他这种行为政府不支持吗?
陈:支持谈不上,也就是不鼓励不反对吧,因为这毕竟属于个人的救助行为,他如果不让这些流浪汉干活,无偿地养着这些残疾人,政府肯定会树为典型,但他让这些人干活就成了雇佣行为,树为典型的话难以服众。如果高调宣传树为典型,会让当地政府陷入尴尬境地,可能会使政府有工作失职之嫌。
记者:那么民政局的收容所会收留这些人吗?
陈:应该只会收一小部分,因为这些人大多没有身份证、户籍证明,甚至连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都不知道,没法送回去,全养着这些人收容所又没这个能力。
经调查,自1997年起,近十年间李俊民共收养了1000多名流浪汉,帮助300多人找回了家,期间利津县民政局曾于2005年春节向“爱心家园”捐助了50袋面粉、10条棉被还有30斤食用油。
到达东营的第二天,记者首先来到“爱心家园”所在的皂二村的邻村陈庄进行次暗访。
经其他村民指引,记者找到一位曾给李俊民打过工的村民问到一些关于李的情况。
记者:你好,你以前在李俊民家打过工?
村民:是,前后大约一年吧。
记者:他那废品收购站全是疯子在干活吗?
村民:现在基本上全是了,以前有几个雇工陆续都走了,我是最后一个走的,我们不愿意和疯子一起干活,觉得挺危险的,这些流浪汉大多有精神问题,喜怒无常,发起脾气来很可怕。
记者:收购站收入怎么样?
村民:还行,远近做废品生意的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吧。在皂二村算偏富的了,要不是还养着些废人,他日子应该过得很不错的。
记者:为什么别人都愿意和他做生意呢?
村民:因为他出名啊,这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他养疯子出了名,上电视上新闻,中央台也报道过,他们觉得这种人厚道,是个好人,和这种人做生意不会吃亏。
接着记者又与该村一位村干部攀谈起来。
记者:听说你也在李俊民家打过工?一个月给你们开多少工资啊?
村干部:以前在他家做活,现在不做了,不敢和疯子一起干活,工资一个月600加吃住的话也近1000了吧!
记者:像他那种规模的收购站,正常的帮工需要几个就能维持日常的生产呢?
村干部:三四个人吧。
记者:以3个帮工来算,每人一月1000元工资,那一个月就是3000,一年就是36000元,与现在让疯子干活相比,你觉得哪个划算?
村干部:这笔钱是省了,他们家正常都有十五六个流浪汉,多的时候四五十个,以平均20个人来算,每顿饭每人3个馒头一天就是180个,馒头五毛一个一天就是90块钱,加上烟酒,还有菜、油、盐,病了还得给他们看病,我觉得一天得120块钱,一月3600块。这几年他还盖了12间砖瓦房,作为流浪汉们的厨房、宿舍、雨雪天的工作间,还为他们置办床、被子、电视机什么的,这是很大一笔开支。从这方面来说,李俊民其实很吃亏,但这可以作为长期的投资,他出名以后,报纸电视的宣传等于为他做了个大广告。
记者:很多人都说他是在收养这些疯子以后,日子才慢慢富起来的,都说他在靠疯子赚钱,你觉得呢?
村干部:我觉得还是人的嫉妒心理吧,他要是真的无偿养这些疯子,并因此弄得家里一贫如洗,相信所有人都没话说,关键是李俊民让这些疯子干活了,不仅不给工资,还上电视上新闻成名人了,生意比以前好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别人当然心理不平衡。
在陈庄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村民对李俊民是颇为赞赏的,认为他是个好人。对他的争议在于他该不该让这些无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来为其工作,那么李俊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与李俊民“面对面”
“安徽口音?你有他照片吗?来我这里的每一个流浪汉我都拍了照片,你认认。这里还有我在各大报纸上为他们登的‘寻家启事’,过一会我带你到厂里去看看有没有。”
当听说我是来找走失的“哥哥”时,李俊民立刻抱出一大堆照片和报纸,他说:“像你这样的寻亲者每天来的太多了,每天光寻亲咨询的信我都能收到几十封,电话就更多了,现在忙得我都顾不上生意了,一般来我这的能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我都会主动和他的家人联系争取把他们早日送回家。现在厂里还有17个人,这些人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别提家庭住址了,还有些不愿回家的,家里要么没亲人了,要么家里人根本不愿意来接,送回去也不要,还有几个是他们亲人主动送来的。”
今年37岁的李俊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身形魁梧,给人一种忠厚可靠的感觉。他的东营地方话中多少夹着点普通话,他家里除了满屋的锦旗和报纸外,与其他他农家并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李俊民带我到“爱心家园”找我“哥哥”。所谓的“爱心家园”也就是一个开阔的废品加工场地,外加一排普通的青砖瓦房,地上到处堆满了废旧的塑料瓶子,十几个流浪汉正在忙碌着,看上去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只是沉默而紧张地忙着各自的。李俊民让他们都抬起头让我辨认,他又详细地询问了我“哥哥”“走失”的过程,他说像你这样找也不是办法啊,既没有照片也没有线索肯定不行,他建议我登寻人启事,当我说自己身上没钱时,他告诉我他登寻人启事是免费的,在全国几十家报纸和电视上都能登,他可以代我联系。
一个普通、并不富裕的农民为什么要收养这些非亲非故、无家可归、身患残疾的流浪汉?他拿什么来养这些人,他的经济收入怎样,又从何而来?如此典型的人物事迹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树为典型却一直保持低调和沉默?跳出媒体光环、真实生活中的李俊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目前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困境?为什么对他的流言蜚语、争议与质疑不断?这群流浪汉的真实生存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006年4月27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远赴千里之外的山东省东营市扮成一名寻亲未果、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与李俊民“爱心家园”里的流浪汉们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观察,并对李俊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暗访与调查。
寻访“疯人王”
“你找李俊民?你是记者还是寻亲的啊?他可是远近闻名的疯人王。”刚到东营市,我便和一名的哥攀谈起来。
记者:我是来东营寻亲的,我哥哥走失了,听说李俊民那收留不少人,想过去看看。
的哥:去他那找人的可太多太多了,听说每天都有上百人呢,前天我还送了个客人过去呢,也是找人的。
记者:他怎么会收留这么多流浪汉啊,他一个农民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的哥:这可不好说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他有同情心,有人说他利用这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挣钱,咱也说不清。
记者:听说很多媒体都报道他了,他在本地很出名吧?
的哥:出名倒是很出名,他连东营市的杰出青年都不是,也就一普通农民吧,除了满屋子锦旗,他们家可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不多久,出租车到达东营日报社,来接我的是我的老乡兼校友,《东营日报》记者小陈,当天晚上我决定先向他打听一下当地政府和媒体对李俊民的看法:
记者:你们报道过李俊民吗?
陈:报道过,不过比较低调。
记者:为什么?他这种行为政府不支持吗?
陈:支持谈不上,也就是不鼓励不反对吧,因为这毕竟属于个人的救助行为,他如果不让这些流浪汉干活,无偿地养着这些残疾人,政府肯定会树为典型,但他让这些人干活就成了雇佣行为,树为典型的话难以服众。如果高调宣传树为典型,会让当地政府陷入尴尬境地,可能会使政府有工作失职之嫌。
记者:那么民政局的收容所会收留这些人吗?
陈:应该只会收一小部分,因为这些人大多没有身份证、户籍证明,甚至连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都不知道,没法送回去,全养着这些人收容所又没这个能力。
经调查,自1997年起,近十年间李俊民共收养了1000多名流浪汉,帮助300多人找回了家,期间利津县民政局曾于2005年春节向“爱心家园”捐助了50袋面粉、10条棉被还有30斤食用油。
到达东营的第二天,记者首先来到“爱心家园”所在的皂二村的邻村陈庄进行次暗访。
经其他村民指引,记者找到一位曾给李俊民打过工的村民问到一些关于李的情况。
记者:你好,你以前在李俊民家打过工?
村民:是,前后大约一年吧。
记者:他那废品收购站全是疯子在干活吗?
村民:现在基本上全是了,以前有几个雇工陆续都走了,我是最后一个走的,我们不愿意和疯子一起干活,觉得挺危险的,这些流浪汉大多有精神问题,喜怒无常,发起脾气来很可怕。
记者:收购站收入怎么样?
村民:还行,远近做废品生意的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吧。在皂二村算偏富的了,要不是还养着些废人,他日子应该过得很不错的。
记者:为什么别人都愿意和他做生意呢?
村民:因为他出名啊,这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他养疯子出了名,上电视上新闻,中央台也报道过,他们觉得这种人厚道,是个好人,和这种人做生意不会吃亏。
接着记者又与该村一位村干部攀谈起来。
记者:听说你也在李俊民家打过工?一个月给你们开多少工资啊?
村干部:以前在他家做活,现在不做了,不敢和疯子一起干活,工资一个月600加吃住的话也近1000了吧!
记者:像他那种规模的收购站,正常的帮工需要几个就能维持日常的生产呢?
村干部:三四个人吧。
记者:以3个帮工来算,每人一月1000元工资,那一个月就是3000,一年就是36000元,与现在让疯子干活相比,你觉得哪个划算?
村干部:这笔钱是省了,他们家正常都有十五六个流浪汉,多的时候四五十个,以平均20个人来算,每顿饭每人3个馒头一天就是180个,馒头五毛一个一天就是90块钱,加上烟酒,还有菜、油、盐,病了还得给他们看病,我觉得一天得120块钱,一月3600块。这几年他还盖了12间砖瓦房,作为流浪汉们的厨房、宿舍、雨雪天的工作间,还为他们置办床、被子、电视机什么的,这是很大一笔开支。从这方面来说,李俊民其实很吃亏,但这可以作为长期的投资,他出名以后,报纸电视的宣传等于为他做了个大广告。
记者:很多人都说他是在收养这些疯子以后,日子才慢慢富起来的,都说他在靠疯子赚钱,你觉得呢?
村干部:我觉得还是人的嫉妒心理吧,他要是真的无偿养这些疯子,并因此弄得家里一贫如洗,相信所有人都没话说,关键是李俊民让这些疯子干活了,不仅不给工资,还上电视上新闻成名人了,生意比以前好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别人当然心理不平衡。
在陈庄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村民对李俊民是颇为赞赏的,认为他是个好人。对他的争议在于他该不该让这些无正常思维能力的人来为其工作,那么李俊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与李俊民“面对面”
“安徽口音?你有他照片吗?来我这里的每一个流浪汉我都拍了照片,你认认。这里还有我在各大报纸上为他们登的‘寻家启事’,过一会我带你到厂里去看看有没有。”
当听说我是来找走失的“哥哥”时,李俊民立刻抱出一大堆照片和报纸,他说:“像你这样的寻亲者每天来的太多了,每天光寻亲咨询的信我都能收到几十封,电话就更多了,现在忙得我都顾不上生意了,一般来我这的能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我都会主动和他的家人联系争取把他们早日送回家。现在厂里还有17个人,这些人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别提家庭住址了,还有些不愿回家的,家里要么没亲人了,要么家里人根本不愿意来接,送回去也不要,还有几个是他们亲人主动送来的。”
今年37岁的李俊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身形魁梧,给人一种忠厚可靠的感觉。他的东营地方话中多少夹着点普通话,他家里除了满屋的锦旗和报纸外,与其他他农家并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李俊民带我到“爱心家园”找我“哥哥”。所谓的“爱心家园”也就是一个开阔的废品加工场地,外加一排普通的青砖瓦房,地上到处堆满了废旧的塑料瓶子,十几个流浪汉正在忙碌着,看上去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只是沉默而紧张地忙着各自的。李俊民让他们都抬起头让我辨认,他又详细地询问了我“哥哥”“走失”的过程,他说像你这样找也不是办法啊,既没有照片也没有线索肯定不行,他建议我登寻人启事,当我说自己身上没钱时,他告诉我他登寻人启事是免费的,在全国几十家报纸和电视上都能登,他可以代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