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明确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知识导向逐渐过渡到能力导向,在这个过程中针对理工科类学生的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课程比重明显提高,但人文素质课程依然沿袭传统的理科教育模式,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多属于选修模块,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表达水平,更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等,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学生担负着科技科研的重要使命,人文品质弱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制约每位毕业生人生的发展潜力和成功指向。为了弥补课程教育的不足,我们尝试将传统文学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入到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中,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文学育人的目的。
本文以传统文学为切入点,以人文素养为路径,多角度为传统文学融入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些许建议,探讨有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学;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融入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的重要性
大学文学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传统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的贯彻,也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体现。
文学经典作品在道德情感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具象含情、蕴藉含蓄的文学,它通过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塑造 ,以深沉含蓄 、质朴浓郁的情感内涵 ,感人至深 、纯洁至善的人性之美来打动读者的心灵。在传统的文学经典作品中,不少名作都可以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资源。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爱,注重亲情的民族心理,其真挚含蓄的情感追求,精湛美妙的表现艺术、都将唤起大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情感追求,使他们在得到审美享受、情感愉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升华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理工科学生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敏捷,做事专注,执行率高,逻辑思维缜密,善于研究发现问题,同时他们也存在不善于表达,过于理性,情感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曾经多有调查显示,相较于文史类学生,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这一方面受到理工类学科的教学模式影响他们接触的文学作品较少;另一方面也由于受他们自身思维模式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学习新鲜科技资讯的主动性远远高于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学的主动性。但我国是文化大国,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适应社会方面来讲,理工科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能更好的培养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把个人的道德升华与群体的道德完善统一起来。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独特审美特性,有助于唤起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将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结构,促进其心灵的内在和谐。
二、我校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存在功利主义色彩。教师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语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底蕴薄的尴尬现状。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在对所任教的建筑类高职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工程测量与监理三个专业1500余名学生抽样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69.5%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有待提高,仅有13.5%的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较满意。在问到“您对传统文学了解吗?”这一问题时,24.5%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50%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点”,还有17.5%的学生选择“一点也不了解”。而这些学生中,在回答“对传统文学了解不多的主要原因”时,59%的学生选择“更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学习”。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这也是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文化知识匮乏、缺乏人文精神的主要原因。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实用主义”教育倾向。高等院校期望培养的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往往是那些首先富有人文情趣和思想品味,其次才是具有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那些缺少人文素质的“技术工匠”。
三、传统文学融入我校建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途径
(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建立和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我院从2014年起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通过举办诵读经典、最美中国”诗文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建筑类学生阅读文学类作品的情况,组织从教师到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文学作品的集体学习,营造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良好氛围,从学生心理上提高对传统文化及文学作品的重视。并从多角度为建筑类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条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统文学进课堂,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在讲授学科课程的同时,注重开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的内容。在讲授专业课程时结合中国古典传统文学典故,从哲学、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构建,将传统文学精髓贯穿其中,同时课程结束后推荐学生阅读我国著名的建筑类传统文学作品。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实践,我们发现从传统文学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思考提高人文素质的举措,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逐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有机会去发现和克服自身不足,发掘和提升能力,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化的主动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学源远流长,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学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学生要能在如此变化万千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光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强化优秀传统文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雪燕,张绍旭.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J].人力资源管理,2010(2):30-31.
[2]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5).
[3]赵峰峰.试析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j].湘潮,2007(6).
[4]钱利清.浅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j]. 科教纵横,2011(8).
本文以传统文学为切入点,以人文素养为路径,多角度为传统文学融入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些许建议,探讨有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学;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融入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的重要性
大学文学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传统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的贯彻,也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体现。
文学经典作品在道德情感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具象含情、蕴藉含蓄的文学,它通过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塑造 ,以深沉含蓄 、质朴浓郁的情感内涵 ,感人至深 、纯洁至善的人性之美来打动读者的心灵。在传统的文学经典作品中,不少名作都可以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资源。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艺术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爱,注重亲情的民族心理,其真挚含蓄的情感追求,精湛美妙的表现艺术、都将唤起大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情感追求,使他们在得到审美享受、情感愉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升华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理工科学生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敏捷,做事专注,执行率高,逻辑思维缜密,善于研究发现问题,同时他们也存在不善于表达,过于理性,情感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曾经多有调查显示,相较于文史类学生,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这一方面受到理工类学科的教学模式影响他们接触的文学作品较少;另一方面也由于受他们自身思维模式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学习新鲜科技资讯的主动性远远高于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学的主动性。但我国是文化大国,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从适应社会方面来讲,理工科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能更好的培养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把个人的道德升华与群体的道德完善统一起来。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独特审美特性,有助于唤起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将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结构,促进其心灵的内在和谐。
二、我校建筑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存在功利主义色彩。教师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语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底蕴薄的尴尬现状。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在对所任教的建筑类高职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工程测量与监理三个专业1500余名学生抽样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69.5%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有待提高,仅有13.5%的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较满意。在问到“您对传统文学了解吗?”这一问题时,24.5%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50%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点”,还有17.5%的学生选择“一点也不了解”。而这些学生中,在回答“对传统文学了解不多的主要原因”时,59%的学生选择“更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学习”。重视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这也是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文化知识匮乏、缺乏人文精神的主要原因。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实用主义”教育倾向。高等院校期望培养的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往往是那些首先富有人文情趣和思想品味,其次才是具有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那些缺少人文素质的“技术工匠”。
三、传统文学融入我校建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途径
(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建立和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我院从2014年起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通过举办诵读经典、最美中国”诗文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建筑类学生阅读文学类作品的情况,组织从教师到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文学作品的集体学习,营造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良好氛围,从学生心理上提高对传统文化及文学作品的重视。并从多角度为建筑类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条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统文学进课堂,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在讲授学科课程的同时,注重开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的内容。在讲授专业课程时结合中国古典传统文学典故,从哲学、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构建,将传统文学精髓贯穿其中,同时课程结束后推荐学生阅读我国著名的建筑类传统文学作品。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实践,我们发现从传统文学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思考提高人文素质的举措,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逐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有机会去发现和克服自身不足,发掘和提升能力,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化的主动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学源远流长,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学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学生要能在如此变化万千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光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强化优秀传统文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雪燕,张绍旭.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J].人力资源管理,2010(2):30-31.
[2]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5).
[3]赵峰峰.试析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j].湘潮,2007(6).
[4]钱利清.浅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j]. 科教纵横,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