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及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指出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创新教育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渐进措施及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
关键词: 创新能力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學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变教师的观念、改革课堂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1.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依据
(1)创新教育主要体现于主体参与。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但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师可以用一半的课堂时间就把教学要点讲出来,用另一半时间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如师生共同探讨、研究,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种和谐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2)知识的巩固程度与教学、学习的方式有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老师讲授之后,学生能够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实物或实物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又听又看实物与实物现象,自己又描述,则能记住70%;如果学生亲手作过,又描述或讲过,则能记住90%,说明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创新教育具有实践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借助于实验而得到的。加强实验教学是强化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有效途径;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可以给学生提供“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2.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做法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还要做好如下几点。
(1)引入课题突出一个“奇”字。成功的课题引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题设计得比较“新特”,就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讲“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内容时,可以把教材的范例实验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一小撮棉花后,用力再将棉花甩出,就可以用橡胶棒控制棉花在空中运动的方向,即“棉花飞舞”,学生看到了感到非常“奇妙”和疑惑不解。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有的猜想棉花飞舞的原因,有的急切地等待老师揭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又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时,在引入课题时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从脸旁抓到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而飞行员却“安然无恙”的故事,让学生感到惊奇。好奇心促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生自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授课的进程突出一个“思”字。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索,让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讲“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做完斜坡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可围绕实验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运动的小车为什么会停?小车运动的距离为什么有近、有远?小车为什么要从同一高度滑下?假如在特别光滑的平面上,没有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呢?经过教师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迅速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巩固练习突出一个“活”字。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巩固练习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都可用于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有一个铁球质量为7.2千克,体积为1立方分米,这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和比较密度法等三种方法解题。利用多种方法解题,从中再进行比较、归纳,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更具灵活性,真正把知识学“活”,真正使学生掌握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终身受益;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1.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再者,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2.物理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就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创新的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遇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解答问题。
3.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第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谈道: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1.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清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他们与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3.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环境和教学物理环境。对于适于创新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前面已有所论述,另外还包括非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班级心理环境及教学物理环境的营造。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4.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如果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阶段就是这样的: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建。因此,我们还必须注重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创新能力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學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变教师的观念、改革课堂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
1.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依据
(1)创新教育主要体现于主体参与。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但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师可以用一半的课堂时间就把教学要点讲出来,用另一半时间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如师生共同探讨、研究,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一种和谐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要好得多。
(2)知识的巩固程度与教学、学习的方式有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老师讲授之后,学生能够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实物或实物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又听又看实物与实物现象,自己又描述,则能记住70%;如果学生亲手作过,又描述或讲过,则能记住90%,说明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创新教育具有实践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借助于实验而得到的。加强实验教学是强化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有效途径;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可以给学生提供“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2.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做法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还要做好如下几点。
(1)引入课题突出一个“奇”字。成功的课题引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题设计得比较“新特”,就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讲“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内容时,可以把教材的范例实验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一小撮棉花后,用力再将棉花甩出,就可以用橡胶棒控制棉花在空中运动的方向,即“棉花飞舞”,学生看到了感到非常“奇妙”和疑惑不解。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有的猜想棉花飞舞的原因,有的急切地等待老师揭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又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时,在引入课题时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从脸旁抓到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而飞行员却“安然无恙”的故事,让学生感到惊奇。好奇心促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生自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授课的进程突出一个“思”字。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索,让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讲“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做完斜坡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可围绕实验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运动的小车为什么会停?小车运动的距离为什么有近、有远?小车为什么要从同一高度滑下?假如在特别光滑的平面上,没有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呢?经过教师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迅速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巩固练习突出一个“活”字。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巩固练习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都可用于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有一个铁球质量为7.2千克,体积为1立方分米,这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质量法、比较体积法和比较密度法等三种方法解题。利用多种方法解题,从中再进行比较、归纳,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更具灵活性,真正把知识学“活”,真正使学生掌握认识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终身受益;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1.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再者,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2.物理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就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创新的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遇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解答问题。
3.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第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一位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同学谈道: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发展的。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1.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清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他们与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3.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环境和教学物理环境。对于适于创新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前面已有所论述,另外还包括非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班级心理环境及教学物理环境的营造。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4.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如果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阶段就是这样的: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建。因此,我们还必须注重创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