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有条状晚前寒武系,位于我国华南板块与西南缘交界位置,在平面位置为NW弧形,也称之为雪峰弧形构造隆起带,本研究矿体产生在板溪群底部钙质层之中,在层滑与层位断裂因素的影响之下,产出位置形成了不同的分布,在NE断裂带因素的影响下,层位与缓倾斜为层间滑动断裂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矿热液提供了通道与动力。本文主要以湖南某金矿床来分析金矿床褶皱构造的发现及控矿意义。
【关键词】 金矿床褶皱构造;发现;控矿意义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有条状晚前寒武系,位于我国华南板块与西南缘交界位置,在平面位置为NW弧形,也称之为雪峰弧形构造隆起带,某金矿床位于我国湖南省境内,在地质研究者与勘探者的研究之下,发现NE向断裂构造与EW向层滑动断裂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关于其褶皱构造的研究并不多,下面就针对金矿床褶皱构造的发现与控矿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
1、矿床地质
湖南某金矿床地层属于下元古界冷家溪群与上元古界板溪群,其地质情况为细砂-粉砂-粘土复理石浊流沉淀,有拉斑玄武岩与枕状熔岩,板溪群为火山碎屑浊积岩与陆源碎屑岩,雪峰运动导致这一地区构造呈现出雪峰弧形构造地带,在雪峰运动碰撞作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板背花岗闪长岩体与长三背花岗闪长岩体,浸位时代属于200Ma。
2、褶皱构造分析
该地金矿区矿化位置呈现出EW分布形式,NE叠加向上,复合位置为EW构造,有W与Au热液填充,这一地区的矿床不仅有断裂构造,也有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对于金矿的形成与分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区域构造
在上古阶段,这一地区有多次构造运动,这就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继而形成不同级别、不整合面的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矿床。在武陵运动时,在NS向挤压应力的影响下,地层出现褶皱,形成古佛山背斜,金矿位于北翼,在褶皱作用的影响下,板溪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层间滑动,构成雪峰运动。在雪峰运动晚期中,构造应力场转化为左行扭动力偶与左行压扭性逆端层,形成褶皱。
2.2地质依据
从前人分析资料可以得出,不同矿段地表层有着显著的变化,地层呈现出弯曲状,部分地段地层表现出相反的倾向,这就能够得出,地层受到挤压作用的影响出现褶皱。
以某矿段为例,其矿段地表地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在露天采场东壁出现斜,内部是灰绿色板岩,在矿段层脉与围岩中有褶曲,形态多样,有扇形褶皱与肠状褶皱,褶皱均为柔褶皱。
2.3地球物理依据
本地区地层出现了显著的褶皱弯曲变化,呈现出波状起伏特点,剖面上出露地层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角度不同,整个矿体与北部露出,南部倾斜于地下。对测量结构开展二维反演,结果显示地区有低电阻率、中低电阻率与高电阻率几种电性体,高电阻率为地下深部,低电阻率为不规则状,北部有低阻带。根据岩性变化规律、电阻率值与钻孔资料可以得出,低电阻率电性体分布于异常体顶部,与矿层对应,中低电阻率存在不整合面,这就显示含矿层有倾向褶曲。
3、褶皱控矿作用分析
根据资料得出,矿区演示呈现出舒缓波状分布形状,与地层倾向与地层走向形成了褶皱,其褶皱类型主要非复式褶皱,结合已有资料与实地研究可以将褶皱类型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褶皱对于矿床形成与矿床的分布有着不同的作用。
I级褶皱:在挤压应力因素的影响下,地层形成EW古佛山背斜,该矿区处在EW向古佛山背斜南侧位置,呈现出单斜构造形式,因此,I级褶皱对于金矿带的形成与分布有着控制性作用。
II级褶皱:在雪峰运动晚期,扭动力出现了变化,这为含矿热液的运动提供了通道,在挤压力的影响下形成褶皱,形成褶皱构造,这就显示II级褶皱控制矿段的形成。
III级褶皱:III级褶皱就是复合式褶皱,复合式褶皱对不同矿体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IV级褶皱:IV级褶皱就是石英碳酸盐脉小褶曲,在该矿区中,有着广泛的分布,此类褶皱形态多样,有扇形褶皱与肠状褶皱两种类型,有柔流褶皱性,与围岩共同构成同步褶皱。
可以看出,I级褶皱对于矿化带的形成与分布有着控制性的作用,III级褶皱能够控制矿段矿体与矿柱的产生,IV级褶皱与III级褶皱有着叠加性的作用,影响了整个矿体的厚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研究矿体产生在板溪群底部钙质层之中,在层滑与层位断裂因素的影响之下,产出位置形成了不同的分布,在NE断裂带因素的影响下,层位与缓倾斜为层间滑动断裂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矿热液提供了通道与动力。同时,这一矿床的形成不仅仅受到断裂构造与地层的影响,还受到了褶皱构造控制因素的影响,地层层间滑动控制着整个矿化带的形成以及分布,其中,高角度NE向断裂是最为重要的构造。此外,该矿区控矿褶皱不是一种简单的褶皱,属于交叉、重复的复合性褶皱,轴向属于NNE向,形成了不相连与相连的凹陷与穹窿,在产生复杂褶皱之后,层間滑动严重,形成了一系列的容矿位置,形态复杂。
参考文献:
[1]顾雪祥,刘建明,Oskar Schulz,Franz Vavtar,郑明华.江南造山带雪峰隆起区元古宙浊积岩沉积构造背景的地球化学制约[J].地球化学.2003(05)
[2]刘南庆,陈茂松,朱元松.大背坞金矿田控矿构造变形及其与成矿的关系[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
[3]周雁.江南断裂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
[4]崔敏,汤良杰,郭彤楼,宁飞,田海芹,胡东风.黔东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断层突破模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06)
【关键词】 金矿床褶皱构造;发现;控矿意义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有条状晚前寒武系,位于我国华南板块与西南缘交界位置,在平面位置为NW弧形,也称之为雪峰弧形构造隆起带,某金矿床位于我国湖南省境内,在地质研究者与勘探者的研究之下,发现NE向断裂构造与EW向层滑动断裂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关于其褶皱构造的研究并不多,下面就针对金矿床褶皱构造的发现与控矿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
1、矿床地质
湖南某金矿床地层属于下元古界冷家溪群与上元古界板溪群,其地质情况为细砂-粉砂-粘土复理石浊流沉淀,有拉斑玄武岩与枕状熔岩,板溪群为火山碎屑浊积岩与陆源碎屑岩,雪峰运动导致这一地区构造呈现出雪峰弧形构造地带,在雪峰运动碰撞作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板背花岗闪长岩体与长三背花岗闪长岩体,浸位时代属于200Ma。
2、褶皱构造分析
该地金矿区矿化位置呈现出EW分布形式,NE叠加向上,复合位置为EW构造,有W与Au热液填充,这一地区的矿床不仅有断裂构造,也有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对于金矿的形成与分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区域构造
在上古阶段,这一地区有多次构造运动,这就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继而形成不同级别、不整合面的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矿床。在武陵运动时,在NS向挤压应力的影响下,地层出现褶皱,形成古佛山背斜,金矿位于北翼,在褶皱作用的影响下,板溪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层间滑动,构成雪峰运动。在雪峰运动晚期中,构造应力场转化为左行扭动力偶与左行压扭性逆端层,形成褶皱。
2.2地质依据
从前人分析资料可以得出,不同矿段地表层有着显著的变化,地层呈现出弯曲状,部分地段地层表现出相反的倾向,这就能够得出,地层受到挤压作用的影响出现褶皱。
以某矿段为例,其矿段地表地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在露天采场东壁出现斜,内部是灰绿色板岩,在矿段层脉与围岩中有褶曲,形态多样,有扇形褶皱与肠状褶皱,褶皱均为柔褶皱。
2.3地球物理依据
本地区地层出现了显著的褶皱弯曲变化,呈现出波状起伏特点,剖面上出露地层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角度不同,整个矿体与北部露出,南部倾斜于地下。对测量结构开展二维反演,结果显示地区有低电阻率、中低电阻率与高电阻率几种电性体,高电阻率为地下深部,低电阻率为不规则状,北部有低阻带。根据岩性变化规律、电阻率值与钻孔资料可以得出,低电阻率电性体分布于异常体顶部,与矿层对应,中低电阻率存在不整合面,这就显示含矿层有倾向褶曲。
3、褶皱控矿作用分析
根据资料得出,矿区演示呈现出舒缓波状分布形状,与地层倾向与地层走向形成了褶皱,其褶皱类型主要非复式褶皱,结合已有资料与实地研究可以将褶皱类型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褶皱对于矿床形成与矿床的分布有着不同的作用。
I级褶皱:在挤压应力因素的影响下,地层形成EW古佛山背斜,该矿区处在EW向古佛山背斜南侧位置,呈现出单斜构造形式,因此,I级褶皱对于金矿带的形成与分布有着控制性作用。
II级褶皱:在雪峰运动晚期,扭动力出现了变化,这为含矿热液的运动提供了通道,在挤压力的影响下形成褶皱,形成褶皱构造,这就显示II级褶皱控制矿段的形成。
III级褶皱:III级褶皱就是复合式褶皱,复合式褶皱对不同矿体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IV级褶皱:IV级褶皱就是石英碳酸盐脉小褶曲,在该矿区中,有着广泛的分布,此类褶皱形态多样,有扇形褶皱与肠状褶皱两种类型,有柔流褶皱性,与围岩共同构成同步褶皱。
可以看出,I级褶皱对于矿化带的形成与分布有着控制性的作用,III级褶皱能够控制矿段矿体与矿柱的产生,IV级褶皱与III级褶皱有着叠加性的作用,影响了整个矿体的厚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研究矿体产生在板溪群底部钙质层之中,在层滑与层位断裂因素的影响之下,产出位置形成了不同的分布,在NE断裂带因素的影响下,层位与缓倾斜为层间滑动断裂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矿热液提供了通道与动力。同时,这一矿床的形成不仅仅受到断裂构造与地层的影响,还受到了褶皱构造控制因素的影响,地层层间滑动控制着整个矿化带的形成以及分布,其中,高角度NE向断裂是最为重要的构造。此外,该矿区控矿褶皱不是一种简单的褶皱,属于交叉、重复的复合性褶皱,轴向属于NNE向,形成了不相连与相连的凹陷与穹窿,在产生复杂褶皱之后,层間滑动严重,形成了一系列的容矿位置,形态复杂。
参考文献:
[1]顾雪祥,刘建明,Oskar Schulz,Franz Vavtar,郑明华.江南造山带雪峰隆起区元古宙浊积岩沉积构造背景的地球化学制约[J].地球化学.2003(05)
[2]刘南庆,陈茂松,朱元松.大背坞金矿田控矿构造变形及其与成矿的关系[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
[3]周雁.江南断裂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
[4]崔敏,汤良杰,郭彤楼,宁飞,田海芹,胡东风.黔东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断层突破模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