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态生成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让人忧心的是,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了新的教学误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惟有深入文本、弹性预设、机智引导,才能走出生成误区,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教学 实践误区 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27-02
一、问题的提出
1.背 景
叶澜教授曾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自此,“生成”就成了新课改创导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就成了教师新的实践课题。然而在现实实践过程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却在新的误区里徘徊,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这里,我们结合语文教学现状和案例,辨析问题,提出对策,请大家指教。
2.“生成性”教学的界定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所谓的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3.“生成性教学”的理论溯源
对于生成性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地区在幼儿教育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他们提出了瑞吉欧方案教学,强调“过程模式”教学。对生成性教学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的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伊利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合著《生成课程》一书。国内最早研究“生成性教学”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她在其“新教育改革”中倡导并大规模地在教学一线开展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收集了大量原始材料。
二、实践的误区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走进了新的误区。
1.迷失目标的“泛生成”
主要是对课标理念和生成理念的误读,认为既然提倡“开放、动态、多元的形式”,那就让学生“做主”——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从“学生围着教师转”变为“教师跟着学生走”,放弃教师的主导功能。所以笔者认为,提倡生成≠不要预设,提倡动态生成≠迷失教学目标。
2.点到为止的“浅生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曾指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文本解读浮光掠影,课堂生成蜻蜓点水。
3.脱离文本的“伪生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少教师却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曲解文本、游离文本的解读“听之任之”,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迷失目标,文本解读浮于表面,课堂生成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三、有效的对策
1.弹性预设,有效生成。
所谓弹性预设,指的是教学预设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设计。弹性预设既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权威性,又要为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而预备充分的空间。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
所以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课程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只能“有”中生“有”。这里所讲的“有”不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性理解”等,这些都是生成课程的基础。
2.巧妙捕捉,即时生成。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所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契机,抓住机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样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找到两者最佳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潜心品读,深度生成。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去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语性和灵性。教师凭什么去传递、去唤醒、去点化。只有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的精髓,才能构建真正有效的课堂,才能真正“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
课堂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坚持人本理念,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变革教学方式,潜心品读文本,把握文本精髓,弹性预设,巧妙捕捉课堂生成点,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语文智能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 叶澜、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 郑金洲、蔡楠荣.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教学 实践误区 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27-02
一、问题的提出
1.背 景
叶澜教授曾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自此,“生成”就成了新课改创导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就成了教师新的实践课题。然而在现实实践过程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却在新的误区里徘徊,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这里,我们结合语文教学现状和案例,辨析问题,提出对策,请大家指教。
2.“生成性”教学的界定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所谓的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3.“生成性教学”的理论溯源
对于生成性教学,实践探索早于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Reggio Emilia)地区在幼儿教育中就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他们提出了瑞吉欧方案教学,强调“过程模式”教学。对生成性教学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的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伊利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合著《生成课程》一书。国内最早研究“生成性教学”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她在其“新教育改革”中倡导并大规模地在教学一线开展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收集了大量原始材料。
二、实践的误区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走进了新的误区。
1.迷失目标的“泛生成”
主要是对课标理念和生成理念的误读,认为既然提倡“开放、动态、多元的形式”,那就让学生“做主”——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从“学生围着教师转”变为“教师跟着学生走”,放弃教师的主导功能。所以笔者认为,提倡生成≠不要预设,提倡动态生成≠迷失教学目标。
2.点到为止的“浅生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曾指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文本解读浮光掠影,课堂生成蜻蜓点水。
3.脱离文本的“伪生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少教师却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曲解文本、游离文本的解读“听之任之”,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迷失目标,文本解读浮于表面,课堂生成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三、有效的对策
1.弹性预设,有效生成。
所谓弹性预设,指的是教学预设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设计。弹性预设既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权威性,又要为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而预备充分的空间。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
所以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课程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只能“有”中生“有”。这里所讲的“有”不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性理解”等,这些都是生成课程的基础。
2.巧妙捕捉,即时生成。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性资源。所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契机,抓住机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样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找到两者最佳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潜心品读,深度生成。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去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语性和灵性。教师凭什么去传递、去唤醒、去点化。只有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的精髓,才能构建真正有效的课堂,才能真正“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
课堂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教师只有更新观念,坚持人本理念,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变革教学方式,潜心品读文本,把握文本精髓,弹性预设,巧妙捕捉课堂生成点,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语文智能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 叶澜、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 郑金洲、蔡楠荣.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