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以及集圖形、动画、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视、听、说三结合功能,给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逻辑严密,广泛应用的数学学科带来了一片生机。为此,将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各位数学老师的青睐。
但在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教学应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使用的仅仅是Power Roint,把原来的“板书”“教案”改头换面成为荧屏的主角,甚至是“新而不实”的文本电子书,不能充分发挥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信息技术优势,和以前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因此,要使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的数学学科,直观地、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并逐步通过学生的发现、探究去思考、解决问题,爱上学习数学,就应优化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间的整合,让信息技术视、听、说三结合的优势在数学学科中充分发挥。
一、让信息技术作为抽象的演示工具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严谨、精确的科学。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计算、定理、公理,很难找到具有直观意义的现实原型,往往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它们是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不管是思维还是生理、心理特点上,都还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因此,在理解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时,难免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为此,在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应用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例如在“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我就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一割线定理一切割线定理一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
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演示教育功能。
二、让信息技术成为交流工具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为此,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某个知识内容的讲解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显得比较单一,不能在短期实现透彻理解说服时,让信息技术中的网络通讯技术介入到师生的交流中。如建立QQ群、微信群或BBS论坛等形式,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探讨,二是让学生进入到老师之间就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访问该领域的一流专家,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打开思路,拓展思维和视野。
三、让信息技术作为合作的工具
在发现性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有关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来形成某些概念,发现一定的原理。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以及集图形、动画、声音、文字等视、听、说三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传统教学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双曲线的形成,二是对双曲线与两坐标轴无限逼近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画图软件,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一媒体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给自变量赋与更多的不同的数值,让学生自己来“绘制”出双曲线,并最终发现和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四、让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以前,教師在备课时所能利用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教科书、教参以及其他的参考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以及其他学习辅导书。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精心考虑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同时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以及集图形、动画、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视、听、说三结合功能,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在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教学应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使用的仅仅是Power Roint,把原来的“板书”“教案”改头换面成为荧屏的主角,甚至是“新而不实”的文本电子书,不能充分发挥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信息技术优势,和以前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因此,要使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的数学学科,直观地、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并逐步通过学生的发现、探究去思考、解决问题,爱上学习数学,就应优化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间的整合,让信息技术视、听、说三结合的优势在数学学科中充分发挥。
一、让信息技术作为抽象的演示工具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严谨、精确的科学。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计算、定理、公理,很难找到具有直观意义的现实原型,往往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它们是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不管是思维还是生理、心理特点上,都还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因此,在理解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时,难免不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为此,在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应用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例如在“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我就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一割线定理一切割线定理一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
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演示教育功能。
二、让信息技术成为交流工具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为此,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某个知识内容的讲解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显得比较单一,不能在短期实现透彻理解说服时,让信息技术中的网络通讯技术介入到师生的交流中。如建立QQ群、微信群或BBS论坛等形式,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探讨,二是让学生进入到老师之间就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访问该领域的一流专家,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打开思路,拓展思维和视野。
三、让信息技术作为合作的工具
在发现性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有关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来形成某些概念,发现一定的原理。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以及集图形、动画、声音、文字等视、听、说三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传统教学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双曲线的形成,二是对双曲线与两坐标轴无限逼近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画图软件,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一媒体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给自变量赋与更多的不同的数值,让学生自己来“绘制”出双曲线,并最终发现和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四、让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以前,教師在备课时所能利用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教科书、教参以及其他的参考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以及其他学习辅导书。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精心考虑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同时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以及集图形、动画、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视、听、说三结合功能,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