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
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要辞职休学周游世界,要让自己生活在路上。你可想过,如果自己真的一出生就要随父母辗转各国,生活会怎样吗?或者某天假定梦想成真,过上了“在路上”的生活,你会选择带着孩子走天涯吗?要如何安排他们的教育呢?
两个孩子不同校
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推广官员毕安(Erik Black)就是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外交官的工作要求他过两三年就要换一个国家生活。不少美国家庭依然坚持“一家人要在一起”的观念,所以,夫人和4个孩子也要随着他东奔西走。
中国北京是毕安外交官生涯的第三站,之前他还在乌克兰和尼加拉瓜各工作过两年。三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不同的语言,孩子们如何适应不断变更的环境?毕安又如何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学校?
美国在派遣外交官时,会尽量保证当地有美国学校,这就保证了外交官子女受到的教育不会和本国有脱节。有时,为了让孩子充分地浸泡在当地的语言文化中,也有人会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学校。
在乌克兰的时候,毕安的大女儿在美国学校就读,而二女儿则进了当地的小学。“我希望二女儿可以更好地学习俄语。”为什么不让两个孩子就读同一个学校,这是厚此薄彼吗?毕安解释:“二女儿很有语言天赋。”想了想,他赶紧补充道,“大女儿语言能力也很棒,但她还擅长运动。我不会将两个孩子作比较。他们各有所长,都很好。”
不过,不管就读哪所学校,孩子们都有机会学习当地语言。就像他们来到了中国,三个女儿都上了美国学校,也要学习中文,为了完成中文作业,在中餐馆绞尽脑汁地为全家人点餐。毕安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忍不住笑:“虽然我已经可以自如地点餐了,但却要忍着不能帮忙,只希望点出来的食物不要太难吃。还好。”
有意思的是,毕安把年龄最小的儿子送进了北京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
天下父母都一样
这种差异化的安排有何玄机?还是毕安的同事,国际教育协会美国教育咨询中心区域协调员Christina Chandler解开了谜底—为了不影响大孩子们接受系统的美国教育。
Christina就是生活在路上的典范。她曾周游世界教授英语和法语,现在在国际教育协会的工作也要求她常年外派,隔几年换个地方。这也是她心中的理想状态。“我不愿意在一个国家待太久。过几年,我就要打点行装,奔赴下一程了。” Christina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国家,并且在十几个国家长期生活过。
浪迹天涯固然浪漫新鲜,但是不会累吗?
“很幸运,我的父亲是外交官,我出生在国外,并一直跟随他。” Christina 的父亲也坚持“一家人要在一起”,无论是去浪漫的意大利,还是国家情况复杂的刚果等地,他都要把夫人孩子们带在身边,而且儿女们都要就读美国学校。
Christina也曾建议父亲送她去体验当地教育,但是考虑到教育体制的不同,还是作罢了。“比如说,进了美国学校,就不能参加中国的高考了,教育体制完全不同。但我们都要考美国的大学,那就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美国的历史、人文。不过即便是国际学校,也有不少当地的老师,我们仍然可能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
尽管自己做了很多年的老师,也在不少国际学校授课,Christina直言自己不喜欢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学习方法,上学的时候“分儿不高,而且急坏了父母”。她的爸妈不止一次地跟老师沟通,并且在家辅导她的作业。“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希望他们上学的时候考高分,以后工作好、过得好。”
自己当了老师之后,Christina遇见了各种棘手的学生,也经常和学生家长讨论。最让她吃惊的是,有一对父母向她咨询如何教子。“我那时工作没几年,年轻,没有孩子。而那对夫妻都是教育背景很好的成功人士,有三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竟然向我咨询如何管教孩子!”这样的家长不少,他们会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询问老师如何在家辅导,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可见,父母都是一样的。
故乡变异乡
国家再体贴,保证得了教育的连贯性,却无法保证生活的连贯性。频繁地变换生活环境,刚混熟的小伙伴可能就再也见不着了,又要开始适应新的环境。这样的生活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不是太辛苦吗?
“没这么辛苦,尤其是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毕安的孩子们一直都通过社交网站和老朋友保持联系。而且这种生活状态的好处在于,让家人更加亲近。当然,有些孩子也会因此磨炼出极强的交际能力。“我的大女儿交朋友特别快。但是二女儿和小女儿感情特别好。”
Christina也有同样的感觉—直到今天,家人都是彼此的后盾,而且她和两个哥哥都有出色的社交能力。Christina成长的时代还没有社交网络,这就让他们很早就习惯了“情谊若是久长时,并不在朝朝暮暮”。“我们家的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过节的时候也不会特地赶回去团聚,写封祝福邮件就够了。”
有意思的是,Christina家的三个孩子后来对旅行的观念完全不同。由于父亲回国工作的时候,正值大哥回国上大学。之后,大哥顺理成章地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就没有再随父亲外派;他也更享受稳定的生活,之后很少外出。二哥不久也和大哥一样,经历了毕业、工作、组建家庭,他还是会经常出差或旅行,但是仅限于国内。
最有乃父之风的,反而是唯一的女儿Christina,她不仅爱上了这种看世界的节奏,而且觉得故乡和异乡没什么不同。尽管在美国读完了本科、硕士和博士,Christina并不觉得在美国的生活轻松自在,她仍然需要学习、了解、适应美国的文化习惯和社会环境。“这个感觉在常年外派的家庭中很常见。”
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要辞职休学周游世界,要让自己生活在路上。你可想过,如果自己真的一出生就要随父母辗转各国,生活会怎样吗?或者某天假定梦想成真,过上了“在路上”的生活,你会选择带着孩子走天涯吗?要如何安排他们的教育呢?
两个孩子不同校
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推广官员毕安(Erik Black)就是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外交官的工作要求他过两三年就要换一个国家生活。不少美国家庭依然坚持“一家人要在一起”的观念,所以,夫人和4个孩子也要随着他东奔西走。
中国北京是毕安外交官生涯的第三站,之前他还在乌克兰和尼加拉瓜各工作过两年。三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不同的语言,孩子们如何适应不断变更的环境?毕安又如何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学校?
美国在派遣外交官时,会尽量保证当地有美国学校,这就保证了外交官子女受到的教育不会和本国有脱节。有时,为了让孩子充分地浸泡在当地的语言文化中,也有人会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学校。
在乌克兰的时候,毕安的大女儿在美国学校就读,而二女儿则进了当地的小学。“我希望二女儿可以更好地学习俄语。”为什么不让两个孩子就读同一个学校,这是厚此薄彼吗?毕安解释:“二女儿很有语言天赋。”想了想,他赶紧补充道,“大女儿语言能力也很棒,但她还擅长运动。我不会将两个孩子作比较。他们各有所长,都很好。”
不过,不管就读哪所学校,孩子们都有机会学习当地语言。就像他们来到了中国,三个女儿都上了美国学校,也要学习中文,为了完成中文作业,在中餐馆绞尽脑汁地为全家人点餐。毕安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忍不住笑:“虽然我已经可以自如地点餐了,但却要忍着不能帮忙,只希望点出来的食物不要太难吃。还好。”
有意思的是,毕安把年龄最小的儿子送进了北京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
天下父母都一样
这种差异化的安排有何玄机?还是毕安的同事,国际教育协会美国教育咨询中心区域协调员Christina Chandler解开了谜底—为了不影响大孩子们接受系统的美国教育。
Christina就是生活在路上的典范。她曾周游世界教授英语和法语,现在在国际教育协会的工作也要求她常年外派,隔几年换个地方。这也是她心中的理想状态。“我不愿意在一个国家待太久。过几年,我就要打点行装,奔赴下一程了。” Christina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国家,并且在十几个国家长期生活过。
浪迹天涯固然浪漫新鲜,但是不会累吗?
“很幸运,我的父亲是外交官,我出生在国外,并一直跟随他。” Christina 的父亲也坚持“一家人要在一起”,无论是去浪漫的意大利,还是国家情况复杂的刚果等地,他都要把夫人孩子们带在身边,而且儿女们都要就读美国学校。
Christina也曾建议父亲送她去体验当地教育,但是考虑到教育体制的不同,还是作罢了。“比如说,进了美国学校,就不能参加中国的高考了,教育体制完全不同。但我们都要考美国的大学,那就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美国的历史、人文。不过即便是国际学校,也有不少当地的老师,我们仍然可能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
尽管自己做了很多年的老师,也在不少国际学校授课,Christina直言自己不喜欢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学习方法,上学的时候“分儿不高,而且急坏了父母”。她的爸妈不止一次地跟老师沟通,并且在家辅导她的作业。“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希望他们上学的时候考高分,以后工作好、过得好。”
自己当了老师之后,Christina遇见了各种棘手的学生,也经常和学生家长讨论。最让她吃惊的是,有一对父母向她咨询如何教子。“我那时工作没几年,年轻,没有孩子。而那对夫妻都是教育背景很好的成功人士,有三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竟然向我咨询如何管教孩子!”这样的家长不少,他们会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询问老师如何在家辅导,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可见,父母都是一样的。
故乡变异乡
国家再体贴,保证得了教育的连贯性,却无法保证生活的连贯性。频繁地变换生活环境,刚混熟的小伙伴可能就再也见不着了,又要开始适应新的环境。这样的生活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不是太辛苦吗?
“没这么辛苦,尤其是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毕安的孩子们一直都通过社交网站和老朋友保持联系。而且这种生活状态的好处在于,让家人更加亲近。当然,有些孩子也会因此磨炼出极强的交际能力。“我的大女儿交朋友特别快。但是二女儿和小女儿感情特别好。”
Christina也有同样的感觉—直到今天,家人都是彼此的后盾,而且她和两个哥哥都有出色的社交能力。Christina成长的时代还没有社交网络,这就让他们很早就习惯了“情谊若是久长时,并不在朝朝暮暮”。“我们家的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过节的时候也不会特地赶回去团聚,写封祝福邮件就够了。”
有意思的是,Christina家的三个孩子后来对旅行的观念完全不同。由于父亲回国工作的时候,正值大哥回国上大学。之后,大哥顺理成章地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就没有再随父亲外派;他也更享受稳定的生活,之后很少外出。二哥不久也和大哥一样,经历了毕业、工作、组建家庭,他还是会经常出差或旅行,但是仅限于国内。
最有乃父之风的,反而是唯一的女儿Christina,她不仅爱上了这种看世界的节奏,而且觉得故乡和异乡没什么不同。尽管在美国读完了本科、硕士和博士,Christina并不觉得在美国的生活轻松自在,她仍然需要学习、了解、适应美国的文化习惯和社会环境。“这个感觉在常年外派的家庭中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