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也要做一面红旗。越狱时,让红旗飘扬在歌乐山上。”1949年10月,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江姐和难友们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她们难抑激动,围在一起,在一床红被面上用粉笔绘出了一面五星红旗,向新中国的诞生献礼。当时,江姐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她也没能迎来最终的胜利,但她把对革命的坚贞、对党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憧憬都绘在了红旗上,一颗红星画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这一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也让亿万观众记住了影片中的江姐扮演者——于蓝的名字。
“我和江姐有着共同的经历”
在绚丽的艺术人生之中,于蓝出演了多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印刻在几代人心中的人物形象。当问及于蓝对哪个人物的刻画倾注心血最多时,她语气坚定地说,是“江姐”。
江姐这一形象迥异于于蓝扮演过的其他角色,对于蓝来说却并不是挑战。她说:“说心里话,一旦研究透了、进入了,我觉得演江姐不难,因为我理解她,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理想。”
1921年出生的于蓝,与党同龄。年幼时,于蓝亲历了“九·一八”事变;少女时,她又以进步学生的身份投身声援“一二·九”运动的洪流。1938年,不甘做亡国奴的于蓝在同学的帮助下,从北平启程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
“路上,日本宪兵队看见我们坐着三轮车,就检查,我这旗袍的袖子里缝了跟党联系的介绍信。”介紹信没被搜出来,但于蓝仍被抓到了宪兵队,挨了不少鞭子。“我那时就准备死了,没想着能出去。”幸运的是,于蓝和同学被营救出来。随后,她再次踏上去往抗日根据地的征程。
1938年9月初,在杨成武司令员的安排下,于蓝和其他十几名热血青年在抗日部队的护送下前往延安。
“我比江姐幸运多了”
回望革命经历,于蓝感慨道:“我比江姐幸运多了啊。她是地下党,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我在革命根据地,有八路军保卫着我们。”
延安的岁月中,于蓝白天上抗大读书,晚上参加文艺演出,从打小堂锣跑龙套开始,到主演《一二·九》《火》,于蓝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不出一年,她就在党旗下举起了右拳,人生道路的基石从此牢牢树立。1940年,于蓝调到鲁艺实验剧团当演员,从此活跃在延安话剧舞台上。在延河岸边,她的名字渐渐被人熟知……
于蓝说,她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走上舞台,而是想学习工程技术,将来为国家建设铁路和桥梁。“后来渐渐地体会到,文艺工作也是一种宣传和战斗的工具,它可以唤醒民众参加抗日斗争。我感到演戏不是游戏,而是一个事业。我的老师熊塞声更是郑重地告诉我,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我这时才真正懂得这个事业的重要性。”
在延安7年多的时间里,最让于蓝难忘的是1942年5月30日,毛主席来“鲁艺”给大家作报告。因为当时年龄小,又是学员,于蓝没能参加此前5月23日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没想到,这一天毛主席竟然来到了鲁艺。
“那天,毛主席来到鲁艺所在的教堂,教堂的地面打扫得很干净。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把凳子,凳子上放了一杯茶水。毛主席一直站着讲。”于蓝坐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离毛主席很近,看到毛主席的身上也是大补丁摞小补丁的,一下子就觉得特别亲切。于蓝听得格外认真,当听到毛主席号召鲁艺教学员们到生活中去表现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时,她顿时热血沸腾。
不久,鲁艺组成文工团,于蓝投身其中。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于蓝逐渐明白了,“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她的演技更加淳朴自然。正是有了延安时期打下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于蓝扮演的高喊着“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江姐形象,成为国人无法磨灭的记忆,代代相传。
永远的江姐
于蓝家的客厅里,一幅写着“红梅”的遒劲书法格外引人注目。老人说,这是自己延安时期的一位老战友的书赠。“红岩上红梅开”,在几代观众心中,于蓝就是红梅,于蓝就是江姐。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江姐身着蓝旗袍、披着红围巾坦然走上刑场的那一幕,已经定格为永恒。
其实,于蓝不仅是江姐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她还是把小说推向银幕的发起者之一。1961年,于蓝读了《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连载小说《红岩》,深有感触,萌发了拍摄电影的想法。第二年,于蓝与导演张水华、宋曰勋等人一起前往重庆,通过《红岩》作者罗广斌,找到了在白公馆、渣滓洞幸存的共产党员。这些劫后余生的英雄们,向于蓝展现了当年与国民党反动派那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画卷。宋曰勋把这些整理成20万字的记录,至今于蓝依旧珍藏着。
带着对烈士的崇敬,于蓝与导演、编剧反复打磨剧本,电影剧本创作历时两年,三易其稿,最终由夏衍改编完成。于蓝至今还记得,夏衍嘱咐她说,“你演江姐,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赵一曼式的女英雄”。于蓝深受启发,凭着自己对江姐事迹的了解和对角色的潜心塑造,最终她让江姐的形象屹立于观众眼前。正如导演张水华所说,她是一个“温柔的女性、坚强的战士”。
于蓝成功演绎了江姐,而江姐这个角色的精神也同样感染着于蓝的一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于蓝都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愧于江姐:“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要想一想,不要有私,要全身心为事业去奋斗。我们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生命绣红旗,让五星红旗更加光彩。”
(责任编辑:闫正宇)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这一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也让亿万观众记住了影片中的江姐扮演者——于蓝的名字。
“我和江姐有着共同的经历”
在绚丽的艺术人生之中,于蓝出演了多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印刻在几代人心中的人物形象。当问及于蓝对哪个人物的刻画倾注心血最多时,她语气坚定地说,是“江姐”。
江姐这一形象迥异于于蓝扮演过的其他角色,对于蓝来说却并不是挑战。她说:“说心里话,一旦研究透了、进入了,我觉得演江姐不难,因为我理解她,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理想。”
1921年出生的于蓝,与党同龄。年幼时,于蓝亲历了“九·一八”事变;少女时,她又以进步学生的身份投身声援“一二·九”运动的洪流。1938年,不甘做亡国奴的于蓝在同学的帮助下,从北平启程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
“路上,日本宪兵队看见我们坐着三轮车,就检查,我这旗袍的袖子里缝了跟党联系的介绍信。”介紹信没被搜出来,但于蓝仍被抓到了宪兵队,挨了不少鞭子。“我那时就准备死了,没想着能出去。”幸运的是,于蓝和同学被营救出来。随后,她再次踏上去往抗日根据地的征程。
1938年9月初,在杨成武司令员的安排下,于蓝和其他十几名热血青年在抗日部队的护送下前往延安。
“我比江姐幸运多了”
回望革命经历,于蓝感慨道:“我比江姐幸运多了啊。她是地下党,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我在革命根据地,有八路军保卫着我们。”
延安的岁月中,于蓝白天上抗大读书,晚上参加文艺演出,从打小堂锣跑龙套开始,到主演《一二·九》《火》,于蓝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不出一年,她就在党旗下举起了右拳,人生道路的基石从此牢牢树立。1940年,于蓝调到鲁艺实验剧团当演员,从此活跃在延安话剧舞台上。在延河岸边,她的名字渐渐被人熟知……
于蓝说,她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走上舞台,而是想学习工程技术,将来为国家建设铁路和桥梁。“后来渐渐地体会到,文艺工作也是一种宣传和战斗的工具,它可以唤醒民众参加抗日斗争。我感到演戏不是游戏,而是一个事业。我的老师熊塞声更是郑重地告诉我,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我这时才真正懂得这个事业的重要性。”
在延安7年多的时间里,最让于蓝难忘的是1942年5月30日,毛主席来“鲁艺”给大家作报告。因为当时年龄小,又是学员,于蓝没能参加此前5月23日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没想到,这一天毛主席竟然来到了鲁艺。
“那天,毛主席来到鲁艺所在的教堂,教堂的地面打扫得很干净。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把凳子,凳子上放了一杯茶水。毛主席一直站着讲。”于蓝坐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离毛主席很近,看到毛主席的身上也是大补丁摞小补丁的,一下子就觉得特别亲切。于蓝听得格外认真,当听到毛主席号召鲁艺教学员们到生活中去表现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时,她顿时热血沸腾。
不久,鲁艺组成文工团,于蓝投身其中。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于蓝逐渐明白了,“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她的演技更加淳朴自然。正是有了延安时期打下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于蓝扮演的高喊着“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江姐形象,成为国人无法磨灭的记忆,代代相传。
永远的江姐
于蓝家的客厅里,一幅写着“红梅”的遒劲书法格外引人注目。老人说,这是自己延安时期的一位老战友的书赠。“红岩上红梅开”,在几代观众心中,于蓝就是红梅,于蓝就是江姐。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江姐身着蓝旗袍、披着红围巾坦然走上刑场的那一幕,已经定格为永恒。
其实,于蓝不仅是江姐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她还是把小说推向银幕的发起者之一。1961年,于蓝读了《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连载小说《红岩》,深有感触,萌发了拍摄电影的想法。第二年,于蓝与导演张水华、宋曰勋等人一起前往重庆,通过《红岩》作者罗广斌,找到了在白公馆、渣滓洞幸存的共产党员。这些劫后余生的英雄们,向于蓝展现了当年与国民党反动派那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画卷。宋曰勋把这些整理成20万字的记录,至今于蓝依旧珍藏着。
带着对烈士的崇敬,于蓝与导演、编剧反复打磨剧本,电影剧本创作历时两年,三易其稿,最终由夏衍改编完成。于蓝至今还记得,夏衍嘱咐她说,“你演江姐,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赵一曼式的女英雄”。于蓝深受启发,凭着自己对江姐事迹的了解和对角色的潜心塑造,最终她让江姐的形象屹立于观众眼前。正如导演张水华所说,她是一个“温柔的女性、坚强的战士”。
于蓝成功演绎了江姐,而江姐这个角色的精神也同样感染着于蓝的一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于蓝都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愧于江姐:“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要想一想,不要有私,要全身心为事业去奋斗。我们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生命绣红旗,让五星红旗更加光彩。”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