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玉米茎腐病是近年来我市的常发病害,一般发病田块每亩减产1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对产量影响较大,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为害。根据近年来我市玉米茎腐病的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本文对茎腐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科学栽培管理、及时病虫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
玉米茎腐病是近年来我市的常发病害,2008年我市发生面积1066 hm2,2010年发生面积3300hm2,一般发病田块每亩减产10%~30%,严重发病地块减产50%以上,对产量影响较大,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为害。根据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在我市的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笔者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玉米茎腐病的症状及原因分析
玉米茎腐病在苗期表现为茎基腐,在成熟期表现为青枯,因此也叫玉米青枯病。
1.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青枯病)
(1)症状。玉米茎基腐病主要侵染玉米根部及茎基部,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在苗期剖根或茎基部检查时发现,木质部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玉米茎基腐病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
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3d,长的可持续15d以上。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2)发生原因分析。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几种腐霉菌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是以土壤带菌、侵染主根部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苗期发病主要是由于玉米铁茬播种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或者由于肥力较差、天气过旱或过涝、土壤中除草剂残留过多,都容易造成幼苗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势弱,抗病性降低;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也容易感病;玉米近成熟期发生青枯病,一方面与品种自身的抗病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适逢高温多雨年份,尤其遇暴雨突然转晴,该病可能大流行。因为在灌浆中期到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青枯病发生的最有利条件;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湿度大,也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各种损伤,都会加重病情;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也极易导致发病。
2.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1)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在玉米l0多片叶时大喇叭口期前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侵染茎秆、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心叶失绿萎蔫,易拔出,最后造成病株组织软化、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
(2)发生原因分析。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的病害,为暴雨暴晴所致。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细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病菌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气温高、湿度大、阴雨连绵、热水灌溉或雨后闷热是该病发生蔓延的有利条件。气温28~30℃,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34~35℃,病害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病害即停止发展。7月上中旬,我市天气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当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此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的同时还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玉米连作地由于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而发病重。轮作、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二、防治办法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止玉米茎基腐病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2.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是土壤带菌,在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由于在玉米连作地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轮作倒茬,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2)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
(3)合理密植。由于过度密植可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而加重病情,因此要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可明显降低发病率。要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要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5)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3.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药剂拌种可以减少种子表面带菌率,并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减轻病害的发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g,对水适量,拌种50kg。
(2)化学防治。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及早用77%可杀得WP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则亩用57.6%冠菌清15~20g对水30kg喷雾防治。
(3)及时防病治虫。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可减少伤口损伤,有效预防或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
玉米茎腐病是近年来我市的常发病害,2008年我市发生面积1066 hm2,2010年发生面积3300hm2,一般发病田块每亩减产10%~30%,严重发病地块减产50%以上,对产量影响较大,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为害。根据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在我市的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笔者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玉米茎腐病的症状及原因分析
玉米茎腐病在苗期表现为茎基腐,在成熟期表现为青枯,因此也叫玉米青枯病。
1.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青枯病)
(1)症状。玉米茎基腐病主要侵染玉米根部及茎基部,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在苗期剖根或茎基部检查时发现,木质部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玉米茎基腐病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
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3d,长的可持续15d以上。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2)发生原因分析。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几种腐霉菌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是以土壤带菌、侵染主根部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苗期发病主要是由于玉米铁茬播种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或者由于肥力较差、天气过旱或过涝、土壤中除草剂残留过多,都容易造成幼苗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势弱,抗病性降低;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也容易感病;玉米近成熟期发生青枯病,一方面与品种自身的抗病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适逢高温多雨年份,尤其遇暴雨突然转晴,该病可能大流行。因为在灌浆中期到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青枯病发生的最有利条件;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湿度大,也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各种损伤,都会加重病情;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也极易导致发病。
2.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1)症状。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在玉米l0多片叶时大喇叭口期前开始发病,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侵染茎秆、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心叶失绿萎蔫,易拔出,最后造成病株组织软化、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
(2)发生原因分析。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的病害,为暴雨暴晴所致。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细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病菌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气温高、湿度大、阴雨连绵、热水灌溉或雨后闷热是该病发生蔓延的有利条件。气温28~30℃,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34~35℃,病害扩展最快,气温下降至26℃以下时,病害即停止发展。7月上中旬,我市天气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当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此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的同时还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玉米连作地由于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而发病重。轮作、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二、防治办法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止玉米茎基腐病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2.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是土壤带菌,在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而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由于在玉米连作地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轮作倒茬,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2)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
(3)合理密植。由于过度密植可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而加重病情,因此要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可明显降低发病率。要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要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5)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3.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药剂拌种可以减少种子表面带菌率,并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减轻病害的发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150g,对水适量,拌种50kg。
(2)化学防治。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及早用77%可杀得WP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茎基腐病则亩用57.6%冠菌清15~20g对水30kg喷雾防治。
(3)及时防病治虫。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可减少伤口损伤,有效预防或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