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儿童被异化的童年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此前相关部门曾多次出台措施规范网络直播,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但风头过后,不少父母和商业机构仍打着擦边球,继续我行我素。
  同一天下午,拥有770万粉丝的抖音账号“SASA的丸子妹”在微博上通知粉丝:“以后丸丸不会再直播出镜啦。”丸子妹是一名两岁半的小女孩,圆嘟嘟的可爱形象广受喜爱,俘获了大批“云养娃”的叔叔阿姨级铁粉。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一些未成年人成为“UP主”。他们中有的表演才艺、有的演段子、有的“卖萌”,其中不乏像丸子妹一样粉丝在百万级以上的“网红儿童”。套上了流量枷锁的他们,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推上了成长的“催熟路”。
  利益之下,“工具人”诞生
  4月23日,丸子妹在长沙举行粉丝见面会,热情的粉丝举着手机,将她和父母围得水泄不通。为了满足粉丝,母亲抱着丸子妹劝说她给大家唱一首《小兔子乖乖》,丸子妹显得局促不安,表情严肃紧绷。现场粉丝不停地喊叫,有人甚至直接对其捏脸摸手,这些举动吓到了丸子妹,主办方不得不提前结束活动。事实上,这仅是丸子妹“被迫营业”的一部分。走红之后,她的行程紧锣密鼓——父母带着一起出镜直播、为自己的童装店做模特、去上海时装周走秀、到湖南卫视上综艺、接广告宣传……
  父母的一系列操作,让一部分粉丝开始质疑甚至愤怒。网友评论道:“她好可爱,也好可怜,被爸妈当赚钱工具。”“拿孩子当工具,没完没了地消费孩子。”“她就是另一个阿拉蕾。”……
  网友所说的“阿拉蕾”,是曾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走红的素人萌娃崔雅涵。当时4岁的她善良懂事,深受观众喜爱。节目中,被问及“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时,阿拉蕾哭着说“为了给我弟弟赚钱”,令不少观众唏嘘。之后阿拉蕾接连活跃在各类综艺节目、商演活动、影视演出中,在节目里吐槽自己“从来都没有度过假”。当童年被大人们的欲望所裹挟时,儿童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互联网时代,有流量就意味着有变现能力。这些萌娃为其家人们提供了一条“创业途径”——通过出镜积攒人气和粉丝,成为“网红儿童”后再带货或接广告进行商业变现。在家长的操纵下,儿童沦为“工具人”,父母渐成“啃小族”。市场需求和利益刺激,让部分家长挖空心思迎合网民,甚至置孩子身心健康于不顾。
  2018年,一个网名叫佩琪的女孩因一段跳舞视频“火了”,随后父母为了维持热度,给孩子开起了“吃播”。3岁的佩琪在视频里不断进食汉堡、炸鸡、烤串等高热量食物,体重飙升至70斤,父母还在强调“马上突破100斤”。最后在网友的举报之下,才得以封停。
  这种“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式的家长,在生活里并不罕见。据了解,在童装之都浙江湖州织里,童模是炙手可热的行业。每年数以千计的父母带着孩子到织里“童漂”,追逐童星梦。有的孩子仅有1岁多,有的孩子告别幼儿园,专注于拍摄,收入高者可日入过万。
  造成“网红儿童”的泛滥,除了商业利益的驱使,还有观众的推波助澜。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肖岑分析道:“我们有一种心理叫娃娃脸效应,一张孩子脸会天然地引起我们的兴趣,让我们接纳他、喜欢他,所以在网上很多儿童的视频会传播得很快。”
  价值错位,童年没有童真
  每一位“网红儿童”的背后,都有作为“推手”的家长,甚至有专门的商业机构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包装。
  权律二是一名2013年出生的韩国小网红,因妈妈经常在社交平台发布她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而走红,被冠以“表情包女王”的称号。6岁时,权律二开始做“吃播”,面对镜头,一举一动宛如大人,拥有了不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成熟。网友直呼“油腻”,“一点都看不出是6岁小女孩”。
  “变油腻”的不止她一个。去年,山东济南一档歌唱比赛请来一名8岁童星做评委,童星以“老资格”的口吻,指点着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辈的参赛选手,引来一片质疑声。而童星的经纪人却反怼:“你有她火吗?你们有她出名吗?”
  本应是无忧无虑成长的年龄,“网红儿童”却被流量、广告、合同、走穴催熟成为“小大人”,揠苗助长。过早地遵循成人世界的名利场逻辑,儿童的穿戴、言语、举止变得成人化,帶着浓厚的包装痕迹。刘肖岑认为,“这会对孩子身体和心智发育造成较大影响”。
  一般而言,网络红人在有一定知名度后,为了保持较高热度和流量,需持续输出内容,其关键点在于“卖人设”,本质上是在虚拟情景中展现迎合网友预期、讨好大众审美的自己。为了博眼球,不少账号设计剧本、挑起话题,有的用力过猛,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媚俗炒作,类似“全网最小渣男”“全网最小妈妈”等三观崩坏的内容,令人咋舌。儿童带着人设表演,也极易迷失在人设之中。
  出身江西偏僻农村的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8岁时在网络爆红。之后一家公司将他带离老家,开始“小马云”的生活。四年后,范小勤被诊断患有矮小症,商业价值降低,于是被“退回”了老家。经过几年的熏染,如今面对络绎不绝的来访者,范小勤依然逢人便说“我是小马总”,经常演唱“阿里,阿里巴巴”,面对镜头熟练地做飞吻,拍完之后还不忘向拍摄者索要费用。
  儿童时期是塑造自我概念的关键期,如果活在虚拟的人设中,容易导致自我概念不完整、不稳定。对范小勤来说,被家庭、商业机构和围观者消费的他,或许已经分不清“真实”与“人设”。“谎言说多了,就以为是真实。比如我们发自拍照时,都会美颜一下,长此以往,有人会感觉这就是我本来的样子。其实,孩子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刘肖岑说道。
  在商业文化被过度渲染的氛围下,对网红的热捧、对物质的追求、对名利的角逐,很多孩子已不再“天真”,造成了价值观的错位。
  2020年,腾讯育儿联合企鹅童话发起《网红经济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调研,结果显示,有49.6%的青少年想要成为网红。在他们眼中,网红被人关注、收益多、好玩。有超过四成的家长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网红会模糊青少年的价值观标准,使他们过度相信一夜成名,忽略奋斗的意义,甚至会刻意模仿网红,审美观被扭曲。
  忧心局面的形成,与部分平台监管不力不无关系。平台本应做到严格监管、自律规范,但往往是在舆论发酵、政策发布之后,才发起自查自纠。好在,随着政策的出台与落地,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越来越严。“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不能被转让、被利用,他们有自己的权利,需要被人们尊重。”在刘肖岑看来,家长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如何利用孩子获利,“啃小”的结果,无异于“坑小”。
其他文献
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  表演区是幼儿自发地进行故事表演和歌舞表演的游戏场所。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北京市第一幼儿园海晟实验园从激发幼儿在表演区游戏中的兴趣入手,结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状态,采取了有效的支持与引导策略。  创设丰富有趣的表演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赋予表演区生动可爱的名字。一天,教师问幼儿们:“小剧场要开
读完《教育家》2021年7月第3期,我被《特殊儿童走出家庭,一场成长苦旅》和《影子老师:如影相随的除了爱,还有尴尬》深深打动。我们总在抱怨生活的寡淡,却不曾想,这样的生活可能是他人拼尽全力也难以企及的“天际线”。每个特殊孩子都是一颗特别的星星。当他渴望融入集体时,如果教师能真诚地拥抱他,并带领大家去关心他,不仅特殊孩子能从中获益,班级所有孩子都将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爱人。这样来看,特殊孩子就是照亮整个班级的星星。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当前,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在游戏与教学环节,并将之视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载体,却缺乏“大课程观”,忽略了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关注。  鉴于此,山西省太原市育英幼儿园在“建课程”上下功夫,通过“一期三年”行动计划,系统化地研究与实践生活化课程。从关注教师的“教”,到支持儿童的“学”,育英幼儿园聚焦园本课程开发,完成“一日生活课程标准”
曾经网上出现过这样一个帖子:“我10岁的小侄子很聪明,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好,全班考试成绩第一,英语口语也很棒。和他聊天,他居然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父母没什么钱,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iPhone7,他只有儿童手表。”有人说,他的父母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也有人说这个孩子缺乏同理心,早已忘记了父母的辛酸苦辣。  这个孩子是“成功”的:他成绩优秀,技能加身,长成了父母希望的
Q孩子饭前习惯性吃零食,却不好好吃正餐,家长应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A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属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孩子的生理发展状况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日常生活中成人的错误教养方式相关。孩童期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其成年之后,家长及时纠正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判断孩子的行为属于病理性还是生理性,以排除孩子身体有关的疾病。如果是脾胃不和,怀疑或考虑其他疾病应及时就医。
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在公司创始人曾建国教授的带领下专业从事中兽药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提高动物健康,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农牧行业风云变幻,美可达公司销售量却发生飞跃,实现了单产品年销售额过亿的好成绩,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广民。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科研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科研,必须树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思想。在教科研工作中,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扎实推进课题研究,构建学校科研发展共同体,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育人能力提升。  一项课题带动,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发展共同体  2017年,学校申请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综合实践学习
上海市松江区龙翔幼儿园是上海市一所全日制公办二级幼儿园,现有一园两址。幼儿园办园理念是“龙翔我当家,陪伴共成长”,即在幼儿园的每个人都被尊重和信任,能在幼儿园管理、课程和活动中担任当家人,在主动参与、平等对话中,激发主人翁意识,收获自信和成长。“小当家”课程在此理念下应运而生。课程落地主要有两大抓手,一是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教师将课程理念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共同性课程落地实施;二是“小当家”特色活动项目,当前主要有五种活动类型。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幼儿园课程因幼儿独特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具有自主与多元的特点。幼儿园应基于园所的资源与背景,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遵循国家教育纲领、遵循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内生性地构建课程。  什么是内生呢?内生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内部的、本土的、由内而外生发的经济变量。将内生这个概念引入课程,一方面表明课程是基于幼儿园自身环境、资源、文化等积累和建构的;
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文件中提出了“随班就读”的概念,随后,国家把普通教育机构招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班就读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这是因为在知识技能、自我情绪行为管理、社会适应上已经具备普校学习和生活能力,能主动适应普校环境的特殊儿童是极少数。大多数特殊儿童在以上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同时存在障碍,使得他们适应普校环境比较困难,普校的大门虽然对他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