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下南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往来源远流长。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与东南亚近邻之间的人文交流变得更为多元、紧密。在政治互信加强与经贸合作蒸蒸日上的基础上,中国—东盟之间的人文合作也如春风化雨,温润着区域人民的心田。人们在互访旅游中,感受着和睦共处的美好;在热闹的文化活动中,积极互学互鉴;在文旅项目的互动中,寻找着一份文化的共鸣。
从出境游首站,到热门目的地
岳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她的回忆中,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那时的中国正借创外汇之势大力发展入境游。年幼的岳纬看着街上来往的外国人,心想不知自己何时也能出国玩一玩。
1988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允许公民赴泰国探亲游,这一举措可谓是中国公民出境游的起点。彼时的中国出境游,刚刚从专注服务政治的角色中跳出,逐渐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民消费升级,也催生了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新需求。1990年,中国游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三国自费旅游的窗口得以打开;1997年,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正式放开。如今,岳纬的愿望成真,国民出国旅游早已不是新鲜事。而东南亚多国也从中国人出境游的首站成为了“最受欢迎出境游目的地榜单”上的常客。双方的人员往来也从最初的探亲访友,拓展到商旅考察、度假观光、留学往来等。
截至2018年,中国—东盟双方人员往来已达5700万人次,每周近4000个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国家还签署了多份文化、旅游合作文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双边、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
中国—东盟人员往来的日趋频繁,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有意愿也有能力“走出去”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东盟双方关系在多年的发展中,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文化有自信,才能“走出去”
从《三国演义》《甄嬛传》等影视剧在东南亚的热播,到双方电视台合作开办栏目;从共同译制文学作品,到举办文艺交流演出,近年来,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活动可谓热闹纷呈。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足迹中,我们寻到的是建国70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与时俱进的产业化、品牌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得到尊重与认可,离不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更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支撑。今天的中国,不仅有了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的底气,也有了拥抱世界优秀文化、促进彼此交流的动力。
例如,“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慰侨访演活动,在海外侨界和主流社会备受好评,已成为中国在海外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知名文化品牌。而中国经济的“发展热”也带动了东盟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目前,中国已经在东盟国家开办了30多所孔子学院,分别在泰国、老挝、新加坡等国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预计到2020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将双双超过10万。流动的人员将带着对彼此文化的一份了解,在双方未来的人文交流中播撒友谊的种子。
文旅项目落地,让交流更加容易
如今在文化、旅游日趋融合的大趋势下,文旅项目无疑成为两者结合最具象的一种载體。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中国企业在文旅项目技术、管理及资金等方面都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2010年,中国与柬埔寨共同打造的文化演出《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暹粒精彩亮相,获得无数欢呼与掌声。9年时光里,《吴哥的微笑》已经成为一项标杆文旅项目,吸引了数百万世界游客。此外,在马来西亚《印象马六甲》、越南《会安记忆》等文旅项目中,都不难找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些文旅项目将中国技术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以现代科技、演艺手法进行加工创作,为文化赋予灵动魅力的同时,也增添了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以市场为驱动,中国—东盟文旅项目的互动,正在让双方的文旅交流合作掷地有声。而在多元文旅交流形式的推动下,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必将越拓越宽。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从出境游首站,到热门目的地
岳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她的回忆中,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那时的中国正借创外汇之势大力发展入境游。年幼的岳纬看着街上来往的外国人,心想不知自己何时也能出国玩一玩。
1988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允许公民赴泰国探亲游,这一举措可谓是中国公民出境游的起点。彼时的中国出境游,刚刚从专注服务政治的角色中跳出,逐渐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民消费升级,也催生了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新需求。1990年,中国游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三国自费旅游的窗口得以打开;1997年,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正式放开。如今,岳纬的愿望成真,国民出国旅游早已不是新鲜事。而东南亚多国也从中国人出境游的首站成为了“最受欢迎出境游目的地榜单”上的常客。双方的人员往来也从最初的探亲访友,拓展到商旅考察、度假观光、留学往来等。
截至2018年,中国—东盟双方人员往来已达5700万人次,每周近4000个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国家还签署了多份文化、旅游合作文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双边、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
中国—东盟人员往来的日趋频繁,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有意愿也有能力“走出去”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东盟双方关系在多年的发展中,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文化有自信,才能“走出去”
从《三国演义》《甄嬛传》等影视剧在东南亚的热播,到双方电视台合作开办栏目;从共同译制文学作品,到举办文艺交流演出,近年来,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活动可谓热闹纷呈。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足迹中,我们寻到的是建国70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与时俱进的产业化、品牌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得到尊重与认可,离不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更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支撑。今天的中国,不仅有了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的底气,也有了拥抱世界优秀文化、促进彼此交流的动力。
例如,“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慰侨访演活动,在海外侨界和主流社会备受好评,已成为中国在海外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知名文化品牌。而中国经济的“发展热”也带动了东盟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目前,中国已经在东盟国家开办了30多所孔子学院,分别在泰国、老挝、新加坡等国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预计到2020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将双双超过10万。流动的人员将带着对彼此文化的一份了解,在双方未来的人文交流中播撒友谊的种子。
文旅项目落地,让交流更加容易
如今在文化、旅游日趋融合的大趋势下,文旅项目无疑成为两者结合最具象的一种载體。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中国企业在文旅项目技术、管理及资金等方面都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2010年,中国与柬埔寨共同打造的文化演出《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暹粒精彩亮相,获得无数欢呼与掌声。9年时光里,《吴哥的微笑》已经成为一项标杆文旅项目,吸引了数百万世界游客。此外,在马来西亚《印象马六甲》、越南《会安记忆》等文旅项目中,都不难找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些文旅项目将中国技术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以现代科技、演艺手法进行加工创作,为文化赋予灵动魅力的同时,也增添了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以市场为驱动,中国—东盟文旅项目的互动,正在让双方的文旅交流合作掷地有声。而在多元文旅交流形式的推动下,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必将越拓越宽。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