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矿区正处于连阳岩体东缘内凹部位外侧坑尾小岩体(属连阳岩体的外延部分)接触带,岩体接触带及附近地区热液交代蚀变作用强烈,并伴生有铁、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产产出。矿体多分布于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中,矿体的产状、形态均比较复杂,矿体连续性也差。成矿热液交代蚀变特征明显,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接触热液变质矽卡岩型矿床,其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95-2
1矿床地质特征
1.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上泥盆统碎屑岩和第四系残坡积层。区内上泥盆统地层为富含钙质的粘土质砂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受连阳岩体的侵入影响,接触变质作用强烈,角岩化普遍。根据接触变质的垂直和水平分带现象,结合变质岩的岩性和颜色差异,划分为4个岩性段。自下而上分别为:灰白色粒硅镁石透辉石角岩
灰褐色斑点状角页岩夹变质泥质粉砂岩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东部和南部,厚80~120m。
第四系残坡积层厚度一般小于5m,主要由黄褐色含碎石、角砾的粘土组成后者主要为含卵石的砾砂土,分布于矿区坑尾溪河滩地段,厚度小于15m.。
1.2构造
1.2.1褶皱
矿区内褶皱不发育,岩层呈平缓的单斜构造,局部见舒缓波状起伏和小型的牵引褶曲。岩层产状总体倾向南东~南东东,倾角一般在30°~50°。
1.2.2断层
矿区断层较发育,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向一组,次为北西向。
本组断层保存不全,矿区的西部见有岩浆岩沿北西向断层侵入,并断续可见沿北西向展布的矽卡岩带。沿此构造带见有多个小矿化点。
1.3岩浆岩
矿区正处于连阳岩体东缘内凹部位外侧坑尾小岩体接触带,坑尾岩体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岩性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此外矿区内尚见有岩株状角闪花岗斑岩产出。依其侵入穿切关系,生成顺序依次为角闪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岩。其中角闪花岗斑岩应为燕山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黑云母花岗岩则在燕山三期侵入,而矿区外围的石英斑岩(λπ)的侵入期较之更晚,具体时期有待进一步查明。
1.4变质作用
受岩浆作用影响,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岩石普遍经受变质,变质作用主要有接触热变质及接触热液交代变质两种类型。前者造成的围岩蚀变主要为角岩化及大理岩化,后者则主要体现为矽卡岩化。角岩化甚为普遍,几乎区内的砂泥质岩石均蚀变为角岩。矽卡岩亦多处可见,但出露规模一般较小。矽卡岩化作用与多金属矿化作用关系密切。
1.5围岩蚀变
区内矽卡岩化强烈,主要发育于黑云母花岗岩体接触带或其旁侧,另外外接触带断裂构造发育部分亦较发育,其蚀变岩即矽卡岩按其矿物成份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复杂矽卡岩和简单矽卡岩,另有硅化、大理岩化、绢云母化。
1.6矿化特征
矿化较为普遍,矿化类型有磁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一般伴生产出,局部可富集构成工业矿体。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化均与矽卡岩化相伴,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矽卡岩的分布一致。
2矿体地质
2.1矿体特征
(4)矿物生成顺序: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穿插关系,本区矿物的生成可分简单矽卡岩期和复杂矽卡岩期。简单矽卡岩期生成的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辉石;复杂矽卡岩期生成的矿物有透闪石、透辉石、符山石、绿泥石、方解石及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铁矿等。据G5鉴定报告:黄铁矿为最早期的结晶金属矿物;闪锌矿呈粒状他形晶产出,与方铅矿共生,故方铅矿与闪锌矿为中后矿化形成;黄铜矿呈分散乳滴体分布于闪锌矿中或以他形粒状集合体结构为主,呈填充状形态,分布于黄铁矿晶体间隙,结晶最晚,为后期。
2.3矿石类型
依据矿石的构造和矿物的组合特征,磁铁矿石类型自然类型可划分致密块状磁铁矿石、致密块状黄铁磁铁矿石、致密块状铁闪锌矿石,金属硫化物矿石自然类型为致密块状黄铜黄铁矿石、浸染状黄铜黄铁矿石;工业类型需选铁矿石矽卡岩型锌矿石矽卡岩型铜矿石。
2.4矿体围岩和夹石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
区内矿床具有如下特征:
(1)Ⅱ号矿体赋存于花岗岩岩体边缘内凹的外接触带,受接触带的产状、形态和北东~北北东组、北西组构造的控制,矿体形态复杂,产状变化大。矿石矿物主要由高~中温矿物磁铁矿、铁闪锌矿、黄铁矿等组成,含少量黄铜矿、方铅矿。
(2)Ⅲ号矿体远离花岗岩体,其分布受到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矿石矿物由中~低温矿物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物组成。显示成矿热液由北西向南东方向运移。
(3)矿物底板为角岩,顶板均为矽卡岩,Ⅱ号矿体夹石成份亦为矽卡岩。矽卡岩与矿体关系极为密切,通常相伴产出。矽卡岩是含钙岩石受到岩浆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故矿体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含钙层位的控制。
通常认为这些挥发组分是在岩浆作用晚期富集的,表明成矿作用是在岩浆侵入晚期进行的。
(5)岩体外接触带广泛发育角岩化、硅化、大理岩化,为物质迁移富集成矿创造了条件。
(6)矿石矿物成份复杂,多种金属矿物相伴产出,早期形成的矿物为后期形成的矿物交代、穿插,甚至完全交代早期形成的矿物而成为某种矿物的富矿石。
以上特征表明,本区成矿热液交代蚀变特征明显,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接触热液变质矽卡岩型矿床,其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3.2找矿标志
(1)含钙层位是交代成矿的物质基础,但钙质含量太高对交代成矿反而不利。而在大理透镜体与角页岩过渡相部位则为有利的找矿层位。岩浆岩的接触带,具含钙层位且受构造破坏地段上找矿的最有利部位。
(2)构造破碎带为矿液的运移提供通道和充填空间。在北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交叉部位是有利的找矿的地段。
(3)铁帽和铜、铅、锌矿化强烈部位为找矿的直接标志。
(4)物探异常地段。
(5)老窿、民采遗迹。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95-2
1矿床地质特征
1.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上泥盆统碎屑岩和第四系残坡积层。区内上泥盆统地层为富含钙质的粘土质砂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受连阳岩体的侵入影响,接触变质作用强烈,角岩化普遍。根据接触变质的垂直和水平分带现象,结合变质岩的岩性和颜色差异,划分为4个岩性段。自下而上分别为:灰白色粒硅镁石透辉石角岩
灰褐色斑点状角页岩夹变质泥质粉砂岩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东部和南部,厚80~120m。
第四系残坡积层厚度一般小于5m,主要由黄褐色含碎石、角砾的粘土组成后者主要为含卵石的砾砂土,分布于矿区坑尾溪河滩地段,厚度小于15m.。
1.2构造
1.2.1褶皱
矿区内褶皱不发育,岩层呈平缓的单斜构造,局部见舒缓波状起伏和小型的牵引褶曲。岩层产状总体倾向南东~南东东,倾角一般在30°~50°。
1.2.2断层
矿区断层较发育,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向一组,次为北西向。
本组断层保存不全,矿区的西部见有岩浆岩沿北西向断层侵入,并断续可见沿北西向展布的矽卡岩带。沿此构造带见有多个小矿化点。
1.3岩浆岩
矿区正处于连阳岩体东缘内凹部位外侧坑尾小岩体接触带,坑尾岩体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岩性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此外矿区内尚见有岩株状角闪花岗斑岩产出。依其侵入穿切关系,生成顺序依次为角闪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岩。其中角闪花岗斑岩应为燕山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黑云母花岗岩则在燕山三期侵入,而矿区外围的石英斑岩(λπ)的侵入期较之更晚,具体时期有待进一步查明。
1.4变质作用
受岩浆作用影响,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岩石普遍经受变质,变质作用主要有接触热变质及接触热液交代变质两种类型。前者造成的围岩蚀变主要为角岩化及大理岩化,后者则主要体现为矽卡岩化。角岩化甚为普遍,几乎区内的砂泥质岩石均蚀变为角岩。矽卡岩亦多处可见,但出露规模一般较小。矽卡岩化作用与多金属矿化作用关系密切。
1.5围岩蚀变
区内矽卡岩化强烈,主要发育于黑云母花岗岩体接触带或其旁侧,另外外接触带断裂构造发育部分亦较发育,其蚀变岩即矽卡岩按其矿物成份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复杂矽卡岩和简单矽卡岩,另有硅化、大理岩化、绢云母化。
1.6矿化特征
矿化较为普遍,矿化类型有磁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一般伴生产出,局部可富集构成工业矿体。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化均与矽卡岩化相伴,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矽卡岩的分布一致。
2矿体地质
2.1矿体特征
(4)矿物生成顺序: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穿插关系,本区矿物的生成可分简单矽卡岩期和复杂矽卡岩期。简单矽卡岩期生成的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辉石;复杂矽卡岩期生成的矿物有透闪石、透辉石、符山石、绿泥石、方解石及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铁矿等。据G5鉴定报告:黄铁矿为最早期的结晶金属矿物;闪锌矿呈粒状他形晶产出,与方铅矿共生,故方铅矿与闪锌矿为中后矿化形成;黄铜矿呈分散乳滴体分布于闪锌矿中或以他形粒状集合体结构为主,呈填充状形态,分布于黄铁矿晶体间隙,结晶最晚,为后期。
2.3矿石类型
依据矿石的构造和矿物的组合特征,磁铁矿石类型自然类型可划分致密块状磁铁矿石、致密块状黄铁磁铁矿石、致密块状铁闪锌矿石,金属硫化物矿石自然类型为致密块状黄铜黄铁矿石、浸染状黄铜黄铁矿石;工业类型需选铁矿石矽卡岩型锌矿石矽卡岩型铜矿石。
2.4矿体围岩和夹石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矿床成因
区内矿床具有如下特征:
(1)Ⅱ号矿体赋存于花岗岩岩体边缘内凹的外接触带,受接触带的产状、形态和北东~北北东组、北西组构造的控制,矿体形态复杂,产状变化大。矿石矿物主要由高~中温矿物磁铁矿、铁闪锌矿、黄铁矿等组成,含少量黄铜矿、方铅矿。
(2)Ⅲ号矿体远离花岗岩体,其分布受到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矿石矿物由中~低温矿物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物组成。显示成矿热液由北西向南东方向运移。
(3)矿物底板为角岩,顶板均为矽卡岩,Ⅱ号矿体夹石成份亦为矽卡岩。矽卡岩与矿体关系极为密切,通常相伴产出。矽卡岩是含钙岩石受到岩浆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故矿体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含钙层位的控制。
通常认为这些挥发组分是在岩浆作用晚期富集的,表明成矿作用是在岩浆侵入晚期进行的。
(5)岩体外接触带广泛发育角岩化、硅化、大理岩化,为物质迁移富集成矿创造了条件。
(6)矿石矿物成份复杂,多种金属矿物相伴产出,早期形成的矿物为后期形成的矿物交代、穿插,甚至完全交代早期形成的矿物而成为某种矿物的富矿石。
以上特征表明,本区成矿热液交代蚀变特征明显,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接触热液变质矽卡岩型矿床,其工业类型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3.2找矿标志
(1)含钙层位是交代成矿的物质基础,但钙质含量太高对交代成矿反而不利。而在大理透镜体与角页岩过渡相部位则为有利的找矿层位。岩浆岩的接触带,具含钙层位且受构造破坏地段上找矿的最有利部位。
(2)构造破碎带为矿液的运移提供通道和充填空间。在北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交叉部位是有利的找矿的地段。
(3)铁帽和铜、铅、锌矿化强烈部位为找矿的直接标志。
(4)物探异常地段。
(5)老窿、民采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