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视觉设计中的重要艺术元素。该文首先从音乐艺术听觉元素着手,阐述音乐听觉概念和声乐听觉与声乐学习的关系;其次从音乐艺术视觉元素着手,阐述音乐视觉化和听觉与视觉的融合。
关键词:音乐艺术 听觉 视觉
音乐艺术创作是以人类听觉为基础的,获得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目的的人类听觉既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又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更是音乐审美的基础。社会发展到今天,音乐已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视觉设计中的重要艺术元素,人类对音乐符号、声音的记录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不仅达到了完整记录音乐作品的传承目的,而且视觉上的形象化更推动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下面笔者就分别针对音乐艺术的听觉和视觉因素进行阐述。
一、音乐艺术之听觉元素
1.音乐听觉概念
音高、音强、音色和时值,在音乐作品中表现为横向的旋律、节奏,纵向的和声、织体。音强和音色是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由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用其热情洋溢的明亮音色和极富辉煌的穿透力的高音成功的表达出作品的意境。中国歌曲《苗岭的早晨》由花腔女高音用其清脆、灵巧、活泼、精致的音色模仿鸟儿的鸣叫声,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再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所谓音乐外部听觉的“外部”是指音响对人耳的听觉器官的刺激。这种外界的音响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经人脑信息加工而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音乐感觉。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初次倾听某歌曲,对其音乐节奏缓急、音乐旋律线曲折、音色明暗等产生感动、伤心、高兴、抑郁等生理上的反映,就是音乐感觉。就像玛克恩?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第三章“审美经验”中曾恰当的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为“审美反射”,他说:“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拂我们,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音乐外部听觉是产生音乐感觉的基础。音乐外部听觉灵敏、持久,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基本的能力。
音乐内心听觉是指在无声的状态下,人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想象、理解和形成的音乐思维,并以此为目的来指导演奏。声乐学习的过程是音乐外部听觉与内心听觉同时作用的过程。前者是视唱研究谱面,并将谱面熟练的过程,利用音乐外部听觉来判定演唱者弹奏的音符是否正确,曲调是否流畅,速度是否合理,表现手法是否得当,它是声乐演唱和音乐感知的基础;后者是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是演唱
者对音乐作品的内化,通过深入分析,走进和感受作曲家的生活,用心与作曲家的作品交流,理解感悟作品的意义,然后用心来演唱作品的过程。
2.音樂听觉与声乐学习
声乐演唱的音准、节奏以及强弱、力度等必须靠演唱者内心敏锐的听觉,借助于自身的歌唱腔体发出声音。它不同于钢琴等有着固定音高的乐器。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有些声乐学习者虽然很用功、刻苦,但是他们不善于主动用听觉分辨自己的声音,导致音准有误,音色、力度没有对比,音乐层次性差,乐句不清晰,旋律不流畅,使歌唱失去了音乐情趣,削减了应有的表现力,影响表现效果,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只有经过训练的耳朵才能觉察到细微的不准确性,以及不纯净的音色。要避免这些问题只有提高演唱技巧,通过自我检验(聆听),培养出良好的听觉能力,琢磨优美的音色以及细微的声音层次。
在声乐学习以及演唱的过程中,音乐外部听觉相当于观测器,不时的把练习或演唱时输出的音乐反馈给大脑,并和音乐内心听觉进行比较,以指令的形式指挥大脑调整演唱。当音乐内心听觉指令正确无误时,练习效率将会提高,演唱必然会成功。所以在练唱时要用心倾听,既可提高练唱效率又能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听觉的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学习声乐是接受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声乐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才能培养、保持学习声乐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在学习声乐中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的毅力,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声乐学习的过程成为追求美的过程,使声乐学习者成为音乐美的创造者。
二、音乐艺术之视觉元素
1.音乐视觉化。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说:“设计形态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于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视觉艺术从技术方面的转变 ,开始了全新的创造性设计,这种转变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不但越来越倚重于通过视觉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作品交流过程中不断改变着知觉思维与美学意识,更带来了现代技术下设计理念与审美的诸多革命。音乐设计元素的运用就是这种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音乐是时尚的先锋力量。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师尝试把音乐视觉化。音乐元素运用的视觉艺术作品不但观念新、个性强,而且具有相当的实验性,作品既要考虑动态声效的高科技全新内容,也要考虑元素形态的表现形式与构成方法,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带给欣赏者的全新的审美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新的花样层出不穷。但总体来说这些作品主要分为平面作品与三维影像两个部分,其中影像的发展可以推进到互动和虚拟的技术阶段。平面作品中所体现的纯粹形态在音乐元素的辅助作用下表现得更加广泛与灵活。二维的平面设计,常常通过形式美的法则,利用音乐符号形态的创造性思维与构图中的重复、交错、起伏等设计手法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构成空间、疏密或光影的错视,而形成假想形象。音乐符号可以突变为面体形态,不必仅仅只利用五线谱的构成手法,还可瞬间化为粗细线交叉的直线、环形或波浪结构骨架,欣赏者可以在骨架中自由的穿梭,随着视觉角度的转换,产生变化多端的形象,使之更具运动的流畅美感。
2.听觉与视觉的融合。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产生, 音乐可以用媒体技术处理(镜头剪辑、合成等),实现同时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技术传播,这种传播超越了自然传播状态,不仅发出声音,还伴随着表情、动作、姿势等等。还有利用水滴敲击各种乐器产生的动画效果诠释音乐的视觉画面,加上动力学原理、光学原理的交叉运用,使影像作品本身更加妙趣横生,达到立体化的音乐动画视觉效果。
在这方面,代表人物胡介鸣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城市混响——来自建筑内部》,是用建筑轮廓来谱写乐曲的影像作品。这个6分18秒长的作品由一帧一帧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画面组接而成。标注着高音符号和低音符号的两行五线谱,出现在每一帧画面上,跳动的红色音符捕捉老建筑的轮廓线,黄色音符则捕捉现代建筑的轮廓线。切换画面的时候,红色的音符和黄色的音符会同时出现,互相追赶和驱逐,这时的画面是新老建筑之间的拉锯战,二者各据画面的一部分,并且企图获得更多的地盘,背景音乐则是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叠印在一起的充满悲喜剧的复调。他有意识的打乱传统美感中的和谐光影、平衡的构图和观赏的连续性,加入了大量影像信息来传递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完成了音乐艺术听觉与视觉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音乐艺术 听觉 视觉
音乐艺术创作是以人类听觉为基础的,获得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目的的人类听觉既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又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更是音乐审美的基础。社会发展到今天,音乐已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视觉设计中的重要艺术元素,人类对音乐符号、声音的记录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不仅达到了完整记录音乐作品的传承目的,而且视觉上的形象化更推动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下面笔者就分别针对音乐艺术的听觉和视觉因素进行阐述。
一、音乐艺术之听觉元素
1.音乐听觉概念
音高、音强、音色和时值,在音乐作品中表现为横向的旋律、节奏,纵向的和声、织体。音强和音色是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由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用其热情洋溢的明亮音色和极富辉煌的穿透力的高音成功的表达出作品的意境。中国歌曲《苗岭的早晨》由花腔女高音用其清脆、灵巧、活泼、精致的音色模仿鸟儿的鸣叫声,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再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所谓音乐外部听觉的“外部”是指音响对人耳的听觉器官的刺激。这种外界的音响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经人脑信息加工而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音乐感觉。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初次倾听某歌曲,对其音乐节奏缓急、音乐旋律线曲折、音色明暗等产生感动、伤心、高兴、抑郁等生理上的反映,就是音乐感觉。就像玛克恩?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第三章“审美经验”中曾恰当的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为“审美反射”,他说:“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拂我们,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音乐外部听觉是产生音乐感觉的基础。音乐外部听觉灵敏、持久,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基本的能力。
音乐内心听觉是指在无声的状态下,人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想象、理解和形成的音乐思维,并以此为目的来指导演奏。声乐学习的过程是音乐外部听觉与内心听觉同时作用的过程。前者是视唱研究谱面,并将谱面熟练的过程,利用音乐外部听觉来判定演唱者弹奏的音符是否正确,曲调是否流畅,速度是否合理,表现手法是否得当,它是声乐演唱和音乐感知的基础;后者是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是演唱
者对音乐作品的内化,通过深入分析,走进和感受作曲家的生活,用心与作曲家的作品交流,理解感悟作品的意义,然后用心来演唱作品的过程。
2.音樂听觉与声乐学习
声乐演唱的音准、节奏以及强弱、力度等必须靠演唱者内心敏锐的听觉,借助于自身的歌唱腔体发出声音。它不同于钢琴等有着固定音高的乐器。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有些声乐学习者虽然很用功、刻苦,但是他们不善于主动用听觉分辨自己的声音,导致音准有误,音色、力度没有对比,音乐层次性差,乐句不清晰,旋律不流畅,使歌唱失去了音乐情趣,削减了应有的表现力,影响表现效果,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只有经过训练的耳朵才能觉察到细微的不准确性,以及不纯净的音色。要避免这些问题只有提高演唱技巧,通过自我检验(聆听),培养出良好的听觉能力,琢磨优美的音色以及细微的声音层次。
在声乐学习以及演唱的过程中,音乐外部听觉相当于观测器,不时的把练习或演唱时输出的音乐反馈给大脑,并和音乐内心听觉进行比较,以指令的形式指挥大脑调整演唱。当音乐内心听觉指令正确无误时,练习效率将会提高,演唱必然会成功。所以在练唱时要用心倾听,既可提高练唱效率又能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听觉的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学习声乐是接受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声乐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才能培养、保持学习声乐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在学习声乐中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的毅力,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声乐学习的过程成为追求美的过程,使声乐学习者成为音乐美的创造者。
二、音乐艺术之视觉元素
1.音乐视觉化。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说:“设计形态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于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视觉艺术从技术方面的转变 ,开始了全新的创造性设计,这种转变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不但越来越倚重于通过视觉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作品交流过程中不断改变着知觉思维与美学意识,更带来了现代技术下设计理念与审美的诸多革命。音乐设计元素的运用就是这种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音乐是时尚的先锋力量。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师尝试把音乐视觉化。音乐元素运用的视觉艺术作品不但观念新、个性强,而且具有相当的实验性,作品既要考虑动态声效的高科技全新内容,也要考虑元素形态的表现形式与构成方法,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带给欣赏者的全新的审美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新的花样层出不穷。但总体来说这些作品主要分为平面作品与三维影像两个部分,其中影像的发展可以推进到互动和虚拟的技术阶段。平面作品中所体现的纯粹形态在音乐元素的辅助作用下表现得更加广泛与灵活。二维的平面设计,常常通过形式美的法则,利用音乐符号形态的创造性思维与构图中的重复、交错、起伏等设计手法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构成空间、疏密或光影的错视,而形成假想形象。音乐符号可以突变为面体形态,不必仅仅只利用五线谱的构成手法,还可瞬间化为粗细线交叉的直线、环形或波浪结构骨架,欣赏者可以在骨架中自由的穿梭,随着视觉角度的转换,产生变化多端的形象,使之更具运动的流畅美感。
2.听觉与视觉的融合。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产生, 音乐可以用媒体技术处理(镜头剪辑、合成等),实现同时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技术传播,这种传播超越了自然传播状态,不仅发出声音,还伴随着表情、动作、姿势等等。还有利用水滴敲击各种乐器产生的动画效果诠释音乐的视觉画面,加上动力学原理、光学原理的交叉运用,使影像作品本身更加妙趣横生,达到立体化的音乐动画视觉效果。
在这方面,代表人物胡介鸣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城市混响——来自建筑内部》,是用建筑轮廓来谱写乐曲的影像作品。这个6分18秒长的作品由一帧一帧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画面组接而成。标注着高音符号和低音符号的两行五线谱,出现在每一帧画面上,跳动的红色音符捕捉老建筑的轮廓线,黄色音符则捕捉现代建筑的轮廓线。切换画面的时候,红色的音符和黄色的音符会同时出现,互相追赶和驱逐,这时的画面是新老建筑之间的拉锯战,二者各据画面的一部分,并且企图获得更多的地盘,背景音乐则是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叠印在一起的充满悲喜剧的复调。他有意识的打乱传统美感中的和谐光影、平衡的构图和观赏的连续性,加入了大量影像信息来传递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完成了音乐艺术听觉与视觉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