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麟、凤、龟、龙为内容的"四灵"概念,与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麟凤与龟龙作为祥瑞而各成一组的语言习惯,分别源于东方之夷与中原之夏的象征.麟凤山居与龟龙水居的特点,是两族早期生存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反映.麟、凤作为飞鸟与走兽之首,标志着它们被视作灵物,这又伴随着崇鸟与崇兽部族分别形成的过程.麟、凤从众多氏族神话的动物祖先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兽、鸟部族联盟的象征;部族联盟的地理方位居于东方,主要以狩猎为生,因此获得了东夷的称谓.被视为东夷祖先的太皞、少皞,即是部族形成之后的鸟族首领;帝俊则是鸟兽
【基金项目】
:
本文系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青年项目———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配套项目"海昏侯刘贺墓'孔子衣镜'纹饰的历史内涵解读"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麟、凤、龟、龙为内容的"四灵"概念,与历史上的族群关系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麟凤与龟龙作为祥瑞而各成一组的语言习惯,分别源于东方之夷与中原之夏的象征.麟凤山居与龟龙水居的特点,是两族早期生存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反映.麟、凤作为飞鸟与走兽之首,标志着它们被视作灵物,这又伴随着崇鸟与崇兽部族分别形成的过程.麟、凤从众多氏族神话的动物祖先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兽、鸟部族联盟的象征;部族联盟的地理方位居于东方,主要以狩猎为生,因此获得了东夷的称谓.被视为东夷祖先的太皞、少皞,即是部族形成之后的鸟族首领;帝俊则是鸟兽部族联盟形成之后的东夷首领.在东夷内部,鸟族地位高于兽族,凤、麟作为二族的灵物,便相应地产生了主从之分.
其他文献
南方文化的北传往往被视为北魏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忽略了北魏自身的社会变革和思想需求.孝文帝"绍晋定德",以复归晋制作为文化导向,是北魏中后期文学兴盛的关键原因.文人雅集在洛阳的重新上演,谈玄之风在洛阳的复兴,都与"绍晋"的国策密切相关.由此引发了北魏文学新变化,即注重诗歌表达情性的功能、山水题材在文学作品中的涌现."绍晋"的社会意识塑造了北魏文学的面貌,亦推动了北方文学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文章对云南傣族作家母语创作的文体实践的演进发展、表现特征和相关内容进行了整体性、综论式考察与研究,重点探讨傣文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在本民族口头传统形式与现代文体观念转型实践影响下的独特发展轨迹,尝试建立傣族母语文学创作独有文体现象研究的有关范畴.
抗日战争时期,由老舍和宋之的共同创作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一经发表,便由陪都重庆迅速传遍整个大后方,在战时甚至抗战结束之后的中国各地不断被传阅、排演和讨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剧作为抗战文学的重要标志性作品之一,从起意、创作再到发表和排演,整个过程都是由当时中国回民最高抗日救亡机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和中国的汉、回、满各族知识分子合作完成的.在全面抗战的历史时刻,该剧肩负抗战文化动员和团结各族人民抗战的重任,同时抗战结束之后还起到了沟通台湾与大陆之间感情的重要作用.
"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坚持政治性和民族性的出版标准,通过"丛书"策略和"出版说明""序言""评论"等形式,出版并推介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促进了少数民族作家成长,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主流话语空间和经典化建构.
吉狄马加诗歌的接受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其间经历了从主题阐释到文本细读的转变,在被国内的接受主体接受的同时,其诗歌也被国外的批评家和诗人们所关注.文章对吉狄马加诗歌的国内接受和国外接受二者之间的不同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进行综合梳理和探讨.
如何书写新时代乡村社会新格局,是肖勤创作的问题导向.在脱贫中体验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在治理中理解基层社会的行政伦理,在日常生活中透视纷繁的家庭伦理,肖勤的创作描绘了新时代乡村脱贫致富、基层治理和家庭生活的新格局,从而为乡村文学提供了特定而复杂的美学经验.
"重返草原"是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在其动物文学作品中着力表现的一个主题.他借助"草原—城市—草原"的地理空间转换,在重返草原的呼吁和期盼中传达勇敢、平等、自由的生命观,追寻信任、爱、忠诚等美好人性,缅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借重返草原的隐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人类生存的哲思,从多方面拓展了文学审美的视域,表现出独特的叙事价值.
同为作家和导演的万玛才旦,在文学和电影领域均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万玛才旦小说和电影两种文本中出现大量的隐喻符号、梦境的构建以及"相同事件"的复现.文章引入概念隐喻、梦境叙事和时间修辞的概念,对万玛才旦小说和电影中的具体文本进行分析,以期探寻万玛才旦小说和电影的内在联系特征.
俄罗斯历史学派上承俄罗斯神话学派、传播学派、历史文化学派和历史比较学派的研究,下启俄罗斯史诗的历史性研究、形式主义研究和演述传统研究,在俄罗斯民间文艺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弗·费·米勒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基于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稽考勇士歌与史实的源流关系,勾勒勇士歌的历时演变轨辙,探究勇士歌演述人在演述中的艺术创作,其研究范式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当代口述史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属性.口述史不能被视作历史书写的补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知识生产形式,体现为动态的研究面向与实践策略.在口述史的意义世界中,知识史和生活史的叙事互构、互涉,表征了多元的生活世界本身,是对于生命情态伦理化、意义化的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