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四川华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绿色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市已连片发展优质葡萄4万亩、优质梨4.7万亩、花卉苗木1万亩,建成“千万工程”优质粮经复合产业基地3.5万亩。
坚持打好“标准牌”,走绿色引领之路
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制定梨、葡萄、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加工和流通标准21个,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2项,主要农产品形成了国家、行业、地方三级配套,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该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力度,强化与省农科院、上海交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先后引进商业棚架栽培、避雨滴灌、SOD生物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实施“三品”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域整体认证,建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1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000亩,累计实施“三品”认证26个,德嘉“情山妹儿”葡萄、“云山红”葡萄、新科大米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欧阳晓玲”梨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广安蜜梨”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华蓥山葡萄”、“广安蜜梨”等地域品牌成为该市无公害农产品名优名片。
坚持打好“生态牌”,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注重循环农业发展。按照“沼气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围绕优势特色水果和林下立体循环种养殖两大产业带,紧扣葡萄、蜜梨、肉兔、生猪、肉鸡等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行“畜/沼/草/果”、“林/草/畜禽”等生态立体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截至目前,该市建成种养(林养)生态循环产业示范片1万亩、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场2个。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依托省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重点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该市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实施土地调型2.3万余亩。三是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充分利用农闲地、空地鼓励农户种植胡豆青、紫云英、细绿萍等绿肥品种,年种植绿肥3万亩以上;鼓励农户注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年施用有机肥15万吨,亩均施用有机肥1吨以上;切实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机、农技、农艺等秸秆还田技术配套和创新,推广秸秆还田和堆沤发酵还田技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每年夏秋两熟秸秆还田2.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7%。
坚持打好“市场牌”,走绿色营销之路
一是加大农产品宣传。将绿色农产品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在市电视台、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村(社区)政务公开栏开设农产品品牌知识宣传专栏,在沪蓉高速公路、广安城区等地新建大型户外广告宣传牌,全力提升华蓥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二是坚持市场化营销。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现代物流体系,深化与成渝区域合作力度,创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方式,与重庆新世纪百货、成都伊藤洋华堂等大型卖场签订绿色农产品销售协议,积极构建华蓥绿色农产品“农超对接”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华蓥山葡萄、广安蜜梨等特色农产品畅销省内外,年均直销率达85%以上。三是扩大农产品影响。高水平组织专业合作社(企业)参加西博会、渝洽会、农博会等大中型农产品交易会,着力将广安蜜梨创建为全省知名地域大品牌,“广安蜜梨”、“华蓥山葡萄”等邓小平故里华蓥山优质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坚持打好“监管牌”,走绿色保障之路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科学划定葡萄、梨、水稻等农产品适宜生产区、禁止生产区,从产地环节切断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质量的危害;坚持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着力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查询平台系统、企业管理平台系统、政府监管平台系统等三大平台,对各大超市、农贸批发市场、产业基地进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行为,每年定性抽检农产品样品7200余个,全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二是广泛推广绿色防控。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措施,扎实开展水稻、玉米、水果等重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黄板、果品套袋、水稻杂糯間栽等绿色防治措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田污染,绿色防控面积年均达2.7万亩。建立完善重大病虫害专业化与半专业化相结合的植保防治队伍,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每年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3万亩,防治面达35%。三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面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科学用药,推广诱虫灯等生物防控技术,开展农药包装袋(瓶)定点回收,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次,减少化肥施用量150吨(折纯),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推广运用旱作标准地膜,引导广大种植户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防止残膜二次污染,逐步形成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回收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近17吨、农用残膜125吨。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通过实施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等措施,下大力气重点整治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户)15家、关闭3户。
坚持打好“标准牌”,走绿色引领之路
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制定梨、葡萄、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加工和流通标准21个,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2项,主要农产品形成了国家、行业、地方三级配套,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该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力度,强化与省农科院、上海交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先后引进商业棚架栽培、避雨滴灌、SOD生物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实施“三品”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域整体认证,建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1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000亩,累计实施“三品”认证26个,德嘉“情山妹儿”葡萄、“云山红”葡萄、新科大米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欧阳晓玲”梨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广安蜜梨”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华蓥山葡萄”、“广安蜜梨”等地域品牌成为该市无公害农产品名优名片。
坚持打好“生态牌”,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注重循环农业发展。按照“沼气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围绕优势特色水果和林下立体循环种养殖两大产业带,紧扣葡萄、蜜梨、肉兔、生猪、肉鸡等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行“畜/沼/草/果”、“林/草/畜禽”等生态立体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截至目前,该市建成种养(林养)生态循环产业示范片1万亩、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场2个。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依托省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重点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该市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实施土地调型2.3万余亩。三是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充分利用农闲地、空地鼓励农户种植胡豆青、紫云英、细绿萍等绿肥品种,年种植绿肥3万亩以上;鼓励农户注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年施用有机肥15万吨,亩均施用有机肥1吨以上;切实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机、农技、农艺等秸秆还田技术配套和创新,推广秸秆还田和堆沤发酵还田技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每年夏秋两熟秸秆还田2.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7%。
坚持打好“市场牌”,走绿色营销之路
一是加大农产品宣传。将绿色农产品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在市电视台、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村(社区)政务公开栏开设农产品品牌知识宣传专栏,在沪蓉高速公路、广安城区等地新建大型户外广告宣传牌,全力提升华蓥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二是坚持市场化营销。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现代物流体系,深化与成渝区域合作力度,创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方式,与重庆新世纪百货、成都伊藤洋华堂等大型卖场签订绿色农产品销售协议,积极构建华蓥绿色农产品“农超对接”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华蓥山葡萄、广安蜜梨等特色农产品畅销省内外,年均直销率达85%以上。三是扩大农产品影响。高水平组织专业合作社(企业)参加西博会、渝洽会、农博会等大中型农产品交易会,着力将广安蜜梨创建为全省知名地域大品牌,“广安蜜梨”、“华蓥山葡萄”等邓小平故里华蓥山优质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坚持打好“监管牌”,走绿色保障之路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科学划定葡萄、梨、水稻等农产品适宜生产区、禁止生产区,从产地环节切断有毒、有害物质对农产品质量的危害;坚持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着力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查询平台系统、企业管理平台系统、政府监管平台系统等三大平台,对各大超市、农贸批发市场、产业基地进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行为,每年定性抽检农产品样品7200余个,全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二是广泛推广绿色防控。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措施,扎实开展水稻、玉米、水果等重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黄板、果品套袋、水稻杂糯間栽等绿色防治措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田污染,绿色防控面积年均达2.7万亩。建立完善重大病虫害专业化与半专业化相结合的植保防治队伍,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每年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3万亩,防治面达35%。三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面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科学用药,推广诱虫灯等生物防控技术,开展农药包装袋(瓶)定点回收,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次,减少化肥施用量150吨(折纯),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推广运用旱作标准地膜,引导广大种植户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防止残膜二次污染,逐步形成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回收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近17吨、农用残膜125吨。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通过实施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等措施,下大力气重点整治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户)15家、关闭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