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须弥福寿之庙建于公元1780年,是乾隆皇帝为西藏政教领袖六世班禅敕建的行宫。摩利支天,又称“摩利支提婆” 意思是“阳焰”、“光焰”,藏语称其为“斡在卡玛”,汉译多种名号。
关键词:摩利支天;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39-01
摩利支天,梵名Marici之音译,又称“摩利支提婆” 意思是“阳焰”、“光焰”,藏语称其为“斡在卡玛”,汉译多种名号,如:光明天女,光明佛母、集光天女,具光佛母、积光佛母、摩利支佛母等。
摩利支天的形象有很多种,常见有一面两臂、一面四臂、三面六臂、三面八臂、八面十二臂以及双修像等多种。摩利支天无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她的手中大多持有无忧树枝,以猪为坐骑,或坐在猪拉的车上;也有以莲花为坐的形象。
这尊造像为铜铸,背光及底座鎏金。像通高38厘米,黎明女神摩利支天,三面八臂,右腿微曲,左腿侧伸以战斗姿立于双层莲花座上。三面面相各异,每面各有三眼,正面善相含笑,端庄慈祥,为菩萨脸;左面是保留原始身份的猪脸;右面忿怒丑恶,口出利牙,信人见而生畏。依造像仪轨,摩利支天八手臂都持有法器,左侧四手分别持套索、弓、无忧树枝、线;右侧四手分别持金刚杵、针、钩、箭。握持的法器弓与箭,是用来攻击与驱散黑暗的能量。摩利支天手中的针与线,在佛教的思想体系是象征方便与智慧的结合,同时用来缝击邪恶精灵的眼皮和嘴,以及綑绑它们的肢臂。她手中握持的无尤树,是度母卡地罗梵妮(Khadiravani,梵意:柚木森林)的象征物,表示救度忧苦中的一切众生;女神手中握持的金刚杵(Vajra)象征前往觉醒证悟的道路就如同金刚钻一样地坚固。套索与金钩(ankusa)则是隐喻这位女神的力量可以鞭策与激励在修行路上的修行者。此尊造像因年代比较久远,部分手中所持法器已失。
此尊造像背光独特,高大的门形背光,不镂空,镀金亮丽,边缘饰齿形火焰纹,顶端铸有一藏式佛塔,塔两侧饰盛开的莲花与背光火焰相连。塔顶的日月纹饰,分别为“菩提心”与“空性”的象征。塔底有一禅定坐姿的佛陀,结合两侧纯洁的莲花以象征佛陀伟大圆满的“涅槃”境界。据说摩利支天菩萨是毘卢遮那佛的化身,其境界果位是菩薩第九地的善慧地,其密号是战威金刚,有隐形自在的大神通力。她经常坐着一辆由野猪拖曳的车子,拖曳的野猪有时是一头,有时是五头,最常见的是本尊座驾的由七头野猪拖拉的车上,七猪是光明母之智慧化现,它们凶猛、恐怖,能吃进世间一切病毒。
这尊造像就是由七头金猪安置于厚重的叠瑟台座中央,厚实稳重的六足底座与高大亮丽密不透风的背光组合在一起,更显出摩利支天的高大威猛与神秘。
摩利支天源自于古印度教猪面人身女神“华拉希”,相传为帝释天的眷属,常随从日宫天子。神通广大,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面行走,如同离弦的弓箭一样快。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她能看到日天,日天却看不见她,她曾以此神通变化活动于三界内,护国佑民,专为众生除灭罪障和灾难。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她“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自然便能增益息灾,降服邪魔。由于她具有这种救世功德,所以经中又称她“摩利支天菩萨”。这样神通广大的女神被佛教吸收后,就成为藏密的“黎明女神”,被列于天部,密教的事续将其做为本尊。她更为武士所特别信奉,被奉为战争之神。
被赋予丰富内涵和法力的女神不仅在藏传佛教中广受膜拜和信奉,也被汉传佛教所崇奉。道教有一位重要神明叫斗姥元君,其实就是佛教同体异名的摩利支天菩萨。摩利支天被道教吸收后,称作斗姥、斗姆、斗母等,斗姥的神号全称是“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 斗姥即众星之母,主宰众星。 在道教中,斗姥是个法力无边的女神,能护持信徒吉利平安。据说斗姥是「先天之气」所成的大神,在西天竺国化身摩利支天。形象是四首、三目、八臂,乘七豕所拉之车,诞辰为旧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斗姥主宰天上星辰,台湾道教、台湾民间信仰中,祭拜太岁星君等诸星辰者,多半先礼斗姥。她掌管北斗等各类神仙,其地位极为崇高。
在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主殿妙高庄严殿里悬挂着这样一对宝幡,上书三十个篆字“中天梵气斗母子光金尊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宝幡”,据说这是摩利支天的七个名号。摩利支天身兼众生除障与带来喜悦两种职责,她的黎明光线可将修持者的障碍,化成智慧与慈悲的洁净宝体。
众所周知,须弥福寿之庙是公元1780年,清帝乾隆为西藏政教领袖六世班禅敕建的行宫。当年六世班禅不远万里,从西藏扎什伦布寺启程,经一年零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七十寿辰,就是在这座行宫的主殿妙高庄严殿,六世班禅为乾隆讲经说法,并把从西藏至热河途中的每一站对乾隆的祈祷、祝福记录献给乾隆,并向乾隆敬献吉祥哈达和礼品。乾隆在此将自己的御容像及弓箭、金币、金丝袈裟送给班禅,并为班禅颁发金册、金印等40余件礼物,并题“宝地祥轮”匾额。在此匾额之下悬挂宝幡一对,这幅黄缎幡条上书三十个黑色篆字就是前文提到的“中天梵气斗母子光金尊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宝幡”。是想,高宗皇帝把斗母的名号安排于此是有一定寓意的。是否暗示六世班禅只有依附于清朝政府,听命于满洲大皇帝,才能给西藏带来光明也未可知。
通过对此尊造像的分析,充分体现出以下几点。其一,她是藏传佛教和汉地道教共同信奉的光明女神,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追求的精神寄托。其二,这尊造像应为十三世纪的尼泊尔作品,对我们研究此时期的造像提供了物质资料。其三,透过物质了解历史,就像前文提到的乾隆皇帝把道教的斗姆出现在班禅行宫的主殿内,这恰恰体现出清代帝王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笼络蒙藏少数民族,巩固北部边疆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汉、满、藏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摩利支天;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39-01
摩利支天,梵名Marici之音译,又称“摩利支提婆” 意思是“阳焰”、“光焰”,藏语称其为“斡在卡玛”,汉译多种名号,如:光明天女,光明佛母、集光天女,具光佛母、积光佛母、摩利支佛母等。
摩利支天的形象有很多种,常见有一面两臂、一面四臂、三面六臂、三面八臂、八面十二臂以及双修像等多种。摩利支天无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她的手中大多持有无忧树枝,以猪为坐骑,或坐在猪拉的车上;也有以莲花为坐的形象。
这尊造像为铜铸,背光及底座鎏金。像通高38厘米,黎明女神摩利支天,三面八臂,右腿微曲,左腿侧伸以战斗姿立于双层莲花座上。三面面相各异,每面各有三眼,正面善相含笑,端庄慈祥,为菩萨脸;左面是保留原始身份的猪脸;右面忿怒丑恶,口出利牙,信人见而生畏。依造像仪轨,摩利支天八手臂都持有法器,左侧四手分别持套索、弓、无忧树枝、线;右侧四手分别持金刚杵、针、钩、箭。握持的法器弓与箭,是用来攻击与驱散黑暗的能量。摩利支天手中的针与线,在佛教的思想体系是象征方便与智慧的结合,同时用来缝击邪恶精灵的眼皮和嘴,以及綑绑它们的肢臂。她手中握持的无尤树,是度母卡地罗梵妮(Khadiravani,梵意:柚木森林)的象征物,表示救度忧苦中的一切众生;女神手中握持的金刚杵(Vajra)象征前往觉醒证悟的道路就如同金刚钻一样地坚固。套索与金钩(ankusa)则是隐喻这位女神的力量可以鞭策与激励在修行路上的修行者。此尊造像因年代比较久远,部分手中所持法器已失。
此尊造像背光独特,高大的门形背光,不镂空,镀金亮丽,边缘饰齿形火焰纹,顶端铸有一藏式佛塔,塔两侧饰盛开的莲花与背光火焰相连。塔顶的日月纹饰,分别为“菩提心”与“空性”的象征。塔底有一禅定坐姿的佛陀,结合两侧纯洁的莲花以象征佛陀伟大圆满的“涅槃”境界。据说摩利支天菩萨是毘卢遮那佛的化身,其境界果位是菩薩第九地的善慧地,其密号是战威金刚,有隐形自在的大神通力。她经常坐着一辆由野猪拖曳的车子,拖曳的野猪有时是一头,有时是五头,最常见的是本尊座驾的由七头野猪拖拉的车上,七猪是光明母之智慧化现,它们凶猛、恐怖,能吃进世间一切病毒。
这尊造像就是由七头金猪安置于厚重的叠瑟台座中央,厚实稳重的六足底座与高大亮丽密不透风的背光组合在一起,更显出摩利支天的高大威猛与神秘。
摩利支天源自于古印度教猪面人身女神“华拉希”,相传为帝释天的眷属,常随从日宫天子。神通广大,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面行走,如同离弦的弓箭一样快。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她能看到日天,日天却看不见她,她曾以此神通变化活动于三界内,护国佑民,专为众生除灭罪障和灾难。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她“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自然便能增益息灾,降服邪魔。由于她具有这种救世功德,所以经中又称她“摩利支天菩萨”。这样神通广大的女神被佛教吸收后,就成为藏密的“黎明女神”,被列于天部,密教的事续将其做为本尊。她更为武士所特别信奉,被奉为战争之神。
被赋予丰富内涵和法力的女神不仅在藏传佛教中广受膜拜和信奉,也被汉传佛教所崇奉。道教有一位重要神明叫斗姥元君,其实就是佛教同体异名的摩利支天菩萨。摩利支天被道教吸收后,称作斗姥、斗姆、斗母等,斗姥的神号全称是“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 斗姥即众星之母,主宰众星。 在道教中,斗姥是个法力无边的女神,能护持信徒吉利平安。据说斗姥是「先天之气」所成的大神,在西天竺国化身摩利支天。形象是四首、三目、八臂,乘七豕所拉之车,诞辰为旧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斗姥主宰天上星辰,台湾道教、台湾民间信仰中,祭拜太岁星君等诸星辰者,多半先礼斗姥。她掌管北斗等各类神仙,其地位极为崇高。
在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主殿妙高庄严殿里悬挂着这样一对宝幡,上书三十个篆字“中天梵气斗母子光金尊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宝幡”,据说这是摩利支天的七个名号。摩利支天身兼众生除障与带来喜悦两种职责,她的黎明光线可将修持者的障碍,化成智慧与慈悲的洁净宝体。
众所周知,须弥福寿之庙是公元1780年,清帝乾隆为西藏政教领袖六世班禅敕建的行宫。当年六世班禅不远万里,从西藏扎什伦布寺启程,经一年零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七十寿辰,就是在这座行宫的主殿妙高庄严殿,六世班禅为乾隆讲经说法,并把从西藏至热河途中的每一站对乾隆的祈祷、祝福记录献给乾隆,并向乾隆敬献吉祥哈达和礼品。乾隆在此将自己的御容像及弓箭、金币、金丝袈裟送给班禅,并为班禅颁发金册、金印等40余件礼物,并题“宝地祥轮”匾额。在此匾额之下悬挂宝幡一对,这幅黄缎幡条上书三十个黑色篆字就是前文提到的“中天梵气斗母子光金尊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宝幡”。是想,高宗皇帝把斗母的名号安排于此是有一定寓意的。是否暗示六世班禅只有依附于清朝政府,听命于满洲大皇帝,才能给西藏带来光明也未可知。
通过对此尊造像的分析,充分体现出以下几点。其一,她是藏传佛教和汉地道教共同信奉的光明女神,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追求的精神寄托。其二,这尊造像应为十三世纪的尼泊尔作品,对我们研究此时期的造像提供了物质资料。其三,透过物质了解历史,就像前文提到的乾隆皇帝把道教的斗姆出现在班禅行宫的主殿内,这恰恰体现出清代帝王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笼络蒙藏少数民族,巩固北部边疆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汉、满、藏多民族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