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类药物成瘾吗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夫,我的孩子可不能吃药啊,这药物有依赖性,到时候就离不开药可咋整?这孩子一辈子就毁在这儿了……我们一个街道的就有人吃了一辈子药也不能停的。”



  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人,都非常担心精神类药物成瘾的问题,甚至因此拒绝接受药物治疗。但是,精神类药物真的会成瘾、一旦吃上就不能停,甚至会让人欲罢不能吗?

◢  到底成瘾不成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精神类药物包括哪些类别,因为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不能一概而论,二是什么是成瘾性或依赖性。
  在精神科临床,不同种类的药物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因此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按照其药物作用,常用的精神类药物主要可以分成六大类,分别是: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催眠药、认知改善药。每一大类里面又包含多个小的类别。比如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和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认知改善药又分为用于改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的精神兴奋剂和用于延缓老年痴呆症等神经认知损害的促智药。
  成瘾,也常称为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指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导致耐受性增加(即继续使用原来的剂量已经达不到原来的效果,而只好继续增加药物剂量才能感受到相同的治疗效果),戒断症状(停止使用后出现失眠、胃部不适、震颤、激动、恐惧和肌肉痉挛),为避免戒断症状出现而不顾一切后果冲动性使用药物,而失去自我控制。
  对于需要精神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服用精神类药物是出于治疗的目的,遵医嘱使用并不会给患者带来问题和麻烦;虽然调整药物剂量的过程中药量可能逐渐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使症状得以控制后药量会稳定在相应的水平而不会持续不断地增加,因此精神类药物的正常使用并不符合成瘾或依赖的定义。
  毒品(如阿片类、苯丙胺类、大麻、可卡因、致幻剂、吸入剂等)是众所周知的成瘾性物质,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更多的烟草(尼古丁)、酒精、咖啡因其实也在成瘾性物质的范畴。除此之外,有些药物也属于成瘾性物质,精神类药物中的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药物和某些精神兴奋剂就在此列。在临床工作中,处方这些药物时会有特殊的要求,药量也较其他药物限制严格,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一般而言,遵医嘱使用不会造成成瘾和依赖。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因为睡眠不好会自行使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如舒乐安定、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地西泮等等,如果长期连续服用是有成瘾风险的,建议尽早咨询医生。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精神类药物不属于成瘾性物质,不存在成瘾性,少部分类别有潜在的成瘾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  为什么好像离不开你?


  那么,既然绝大多数精神类药物不具有成瘾性,为什么精神药物会给人留下一旦吃上就很难断掉的印象,甚至有人会觉得自己离开药物就不成了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治疗的疗程会比较漫长,而精神疾病又比较容易复发。
  不同于发烧药立竿见影的效果,精神类药物起效往往要经过2~4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疗程往往比人们想象的要长。比如抑郁症的治疗,全疗程分为三个期: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其中,急性期大约8~12周,巩固期4~9个月,维持期酌情而定。
  一般而言,经过了急性期的治疗,主要症状基本改善,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和家属会以为病好了,就不需要吃药了,于是自作主张把药停掉了。但过不了多久,病情就会出现反复,也即复发。在症状缓解4~9个月的时间里,停止药物治疗的患者复发率高达85%。这也是为什么急性期过后还需要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相同剂量,以进入巩固期的治疗,防止复发。
  经过急性期和巩固期治疗痊愈后的半年内,仍然有20%的患者可能复发,50%~85%的患者至少会復发一次,复发的时间虽因人而异,但通常在2~3年内出现。因此,为了降低抑郁症的复发风险,在巩固期治疗结束后,还应当进入维持期的治疗。关于维持的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则建议长期维持治疗。
  因此,没有完成治疗疗程,就像骨折的患者没有固定足够长的时间就拆掉了固定器,就非常容易再次发生骨折。类似的,各种精神疾病都有相应的治疗疗程。精神疾病的治疗如果未能完成标准的治疗疗程而贸然停药,往往会导致病情反复。临床上,许多患者和家属觉得一停药就出现病情反复,好像离不开药物,但实际上是因为没有完成整个治疗疗程所导致疾病的复发,而非一旦吃上药物就离不开。
其他文献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我界限模糊的情况。  比如: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我有困难时却没人管?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我是家中长子,成年后没有能力或意愿照顾弟弟妹妹,我是不是自私自利?成年后在经济上享受父母的照顾,又厌烦他们的种种控制,我是不是很坏?当父母对我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时,我
期刊
通过创伤促成改变,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悖,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可能会在危机过后,从自己身上发现积极的变化。有研究者发现,无论年纪大小,大约有30%~90%遭遇创伤的个体或多或少会从创伤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创伤后心理压力与创伤后成长可以并存,而创伤后心理压力似乎是创伤后成长的引擎。创伤的积极意义  不可否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
期刊
压力是什么?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由变化和威胁导致的情绪唤起。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压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唤起,能够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鞭策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断前行;从消极的角度讲,长期、过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忧虑的破坏性压力反应,这不仅会让防御系统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摧毁我们的意志,增加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成为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拦路虎”。  随着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增加,压力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有一些人际关系的困扰,自从上初中后,我慢慢发现周围的同学越来越疏远我,原因是他们说跟我聊天没有意思,说我是“杠精”,因为我很少赞同别人的观点,总会找到各种反面证据,甚至非常牵强。“杠精”的沟通方式让我非常苦恼,我不是故意成为“杠精”,有的时候是不自主的,我都意识不到。但我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内心感到非常孤独,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总控制不住地表达相反的意
期刊
精神障碍患者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他们饱受争议与歧视,人们常常给他们贴上“疯子”“冷血”“麻木”等负面的标签,可是,你知道吗?疾病固然可以令他们短期地丧失理智与控制能力,但是急性期过后,当病情趋于稳定时,他们是一群情感丰富、懂得感恩的人。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每天近距离接触他们,就像参演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有无厘头,有冷幽默,有感人瞬间……有人说精神障碍患者是失心的天使,他们需
期刊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上虽然存在着暴力、攻击、传播谣言等负面行为,但也存在着安慰他人、分享有用信息等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完美主义”是指人们在道德领域设定高个人标准或者担心在道德方面犯错的人格倾向。无论是道德完美主义的高个人道德标准还是担心犯道德错误的心理倾向,都会促使他们从事亲社会行为。  博士研究生曾攀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
期刊
秀兒,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事认真且小心谨慎、考虑周全。在父母、老师、同学眼里,是一个做事有计划、细心的姑娘。出门前会提醒大家带钥匙、手机等,离开一个地方时,会提前检查物品是否收拾完整。只要秀儿在,就不会落东西,大家很喜欢和秀儿相处。优势变成困扰  大四这一年,秀儿进入一家外企公司实习,她的优点逐渐展示出来。实习一段时间后,组长便让她参与重要事情的策划和处理。同学和实习的同事很羡慕她的“待遇
期刊
一  她从小就很讨厌他,但同时又非常牵挂他。  其实,她讨厌他,并不是因为他对她不好,而是他身上的味儿。其实他身上本身也没有什么味儿,只是因为他喜欢吃蒜,并且一天三顿,顿顿都有。但她虽然是他的亲生女儿,却没有继承他爱吃大蒜的嗜好,相反,她特别厌恶他身上和口中常散发出的那股辛辣的蒜臭。  他在工厂当操作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得早早地起床去厂里开机床。他早上从不做饭,隔夜的干馍,也不会馏一下,剥两瓣紫皮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您知道吗?中考之后我满怀信心等待成绩,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在班里只排到了第25名。我简直不能相信!本来不想让家人知道我的悲伤,但,这次实在忍不住,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有一道难以越过的坎。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换老师数学成绩下滑,老师曾经几次提到数学的重要,在我的成绩册上写过一句“要加强数学”。我知道老师为我好,但是
期刊
上周,打车回家时不幸被堵在大马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开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无奈而烦躁的司机师傅打开了音乐,放起了经典老歌。这几首老歌,让我们都有了些怀旧的感觉,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来: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或是某位红极一时的歌星,或是年少时迷恋的电视剧、小游戏,甚至是读书时续写的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怀旧所带来的强烈归属感与欣慰感,让我和司机师傅都忘记了堵车的不愉快。  在心理学中,怀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