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进入课文,进行自读、悟读、美读、延读的层级训练,使朗读、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19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训练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进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学生的时间支配大大增加,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逐步引入。
一、自读(通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放、生动、活泼、自由地读文章,最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自由朗读课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中,可根据通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效地选择如下朗读活动:1.快速阅读;2.精细阅读;3.略读浏览;4.概括提炼阅读;5.古诗文背读;6.句段品析;7.美点寻踪;8.语言积累;9.内容复述;10.忆读联系;11.表情朗读;12.角色演读;13.自读笔记;14.资料摘录;15.资料助读活动;16.比较辨析;17.质疑求解;18.小结规律;19.迁移扩展;20.独立欣赏;21.情感体验。比如《桃花源记》自读训练,可以从快速阅读、精细阅读、概括提炼阅读等角度展开,让学生在自读中疏通课文内容,大致了解文章内涵,粗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悟读
悟读课文建立在自读的基础上,是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途径。悟读课文,仍然要讲究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艺术性处理,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
1.艺术性地深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品味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和品味。
2.注重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表达、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
3.通过多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适当增加对课文的品析角度,以立体地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4.深化对课文的品读,对重点内容、精彩段落、主要人物、突出特点、特别手法进行反复又细腻的析读。
5.依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悟读教学的线条与情趣。
6.适当增加对课文“美点”的赏析,以优化对课文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文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
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要使学生在悟读中理解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和地点。“缘溪行”,后接一个“忘”字,意味着已经走了很远,有些忘我。“忽逢”两字写出了渔人发现桃花林时的意外和惊奇,给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忘”字,除了表示所行之远外,为后面的“忽逢桃花林”埋下了伏笔。渔人从“忘路”的恍惚迷离中突然被眼前的桃花林所震撼,读者的好奇心在这里也被激发起来,有了一种想探寻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桃花林的欲望。
关于桃花林,着墨却不多,“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寥寥数语,就把桃花林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有数百步,是大片大片的桃花林;中无杂树,美得多么纯粹;芳草鲜美,美得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可以闻见;落英缤纷,美得有动感。面对这样美到极致的桃花林,渔人不可能不“异之”,读者的好奇心再次被挑逗起来,和渔人一起去弄个明白便是情理之中的事。
“林尽水源”紧承上文,然后转而写到山,道路好像被眼前的山阻隔,一切似乎要戛然而止,就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渔人又意外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之处,再次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于是,“便舍船,从口入”,在这样急切想看见山洞之内景象的时候,山洞却“初极狭,才通人”,把渔人和读者期待的心情完全激发了出来,不得不耐着性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别开洞天的感觉。桃花源里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一一道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描写桃花源内人物的往来耕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得的生活,俨然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再描写桃花源内的人见到渔人的情景,从“大惊”“问所从来”“皆延至其家”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然而当渔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时,村民“皆叹惋”,渔人具言的肯定是他所知道的桃花源之外的世界的种种情况,如果外面的情况和桃花源内的情况差不多或者甚至比桃花源内的生活还要安定平和,那么桃花源内的人肯定就不会“叹惋”,可能就是“羡慕”了,这篇文章除了美之外也就没有深意了。这也许就是陶渊明描绘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的用意所在。及渔人出来的时候,桃花源人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处处志之”,然而等“寻向所志”时“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的高尚之士也以“寻病终”,桃花源之所以存在就是没有被打扰,“先世避秦时乱”而躲避到这里,没有外界的打扰才是其得以存在的原因。一旦有外界插入则就破坏了原有的和谐,一切就不再是从前了。即使按照“所志”找到桃花源又能如何,重新找到的桃花源还是以前封闭安宁而又平和的桃花源吗?因此,找到与否又有什么不同?
区区三百来字就虚构了一个完整的类似小说的故事,语言极其精练,多使用无主语的句子,如“复前行,欲穷其林”“见渔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等等,且较少使用副词、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词语,而主要使用接近口语的朴素语言;多叙述而少议论,如对桃花源内的描写几近平实,却把安定祥和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多使用短句,这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最后一段写刘子骥“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短句的使用使行文更显自然,随意且节奏紧凑。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19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训练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整体阅读的角度进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学生的时间支配大大增加,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讨论、思考与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逐步引入。
一、自读(通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放、生动、活泼、自由地读文章,最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自由朗读课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中,可根据通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效地选择如下朗读活动:1.快速阅读;2.精细阅读;3.略读浏览;4.概括提炼阅读;5.古诗文背读;6.句段品析;7.美点寻踪;8.语言积累;9.内容复述;10.忆读联系;11.表情朗读;12.角色演读;13.自读笔记;14.资料摘录;15.资料助读活动;16.比较辨析;17.质疑求解;18.小结规律;19.迁移扩展;20.独立欣赏;21.情感体验。比如《桃花源记》自读训练,可以从快速阅读、精细阅读、概括提炼阅读等角度展开,让学生在自读中疏通课文内容,大致了解文章内涵,粗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悟读
悟读课文建立在自读的基础上,是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途径。悟读课文,仍然要讲究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艺术性处理,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
1.艺术性地深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品味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和品味。
2.注重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表达、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
3.通过多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适当增加对课文的品析角度,以立体地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4.深化对课文的品读,对重点内容、精彩段落、主要人物、突出特点、特别手法进行反复又细腻的析读。
5.依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悟读教学的线条与情趣。
6.适当增加对课文“美点”的赏析,以优化对课文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文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
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要使学生在悟读中理解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和地点。“缘溪行”,后接一个“忘”字,意味着已经走了很远,有些忘我。“忽逢”两字写出了渔人发现桃花林时的意外和惊奇,给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忘”字,除了表示所行之远外,为后面的“忽逢桃花林”埋下了伏笔。渔人从“忘路”的恍惚迷离中突然被眼前的桃花林所震撼,读者的好奇心在这里也被激发起来,有了一种想探寻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桃花林的欲望。
关于桃花林,着墨却不多,“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寥寥数语,就把桃花林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有数百步,是大片大片的桃花林;中无杂树,美得多么纯粹;芳草鲜美,美得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可以闻见;落英缤纷,美得有动感。面对这样美到极致的桃花林,渔人不可能不“异之”,读者的好奇心再次被挑逗起来,和渔人一起去弄个明白便是情理之中的事。
“林尽水源”紧承上文,然后转而写到山,道路好像被眼前的山阻隔,一切似乎要戛然而止,就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渔人又意外发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之处,再次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于是,“便舍船,从口入”,在这样急切想看见山洞之内景象的时候,山洞却“初极狭,才通人”,把渔人和读者期待的心情完全激发了出来,不得不耐着性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别开洞天的感觉。桃花源里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一一道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描写桃花源内人物的往来耕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得的生活,俨然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再描写桃花源内的人见到渔人的情景,从“大惊”“问所从来”“皆延至其家”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然而当渔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时,村民“皆叹惋”,渔人具言的肯定是他所知道的桃花源之外的世界的种种情况,如果外面的情况和桃花源内的情况差不多或者甚至比桃花源内的生活还要安定平和,那么桃花源内的人肯定就不会“叹惋”,可能就是“羡慕”了,这篇文章除了美之外也就没有深意了。这也许就是陶渊明描绘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的用意所在。及渔人出来的时候,桃花源人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处处志之”,然而等“寻向所志”时“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的高尚之士也以“寻病终”,桃花源之所以存在就是没有被打扰,“先世避秦时乱”而躲避到这里,没有外界的打扰才是其得以存在的原因。一旦有外界插入则就破坏了原有的和谐,一切就不再是从前了。即使按照“所志”找到桃花源又能如何,重新找到的桃花源还是以前封闭安宁而又平和的桃花源吗?因此,找到与否又有什么不同?
区区三百来字就虚构了一个完整的类似小说的故事,语言极其精练,多使用无主语的句子,如“复前行,欲穷其林”“见渔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等等,且较少使用副词、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词语,而主要使用接近口语的朴素语言;多叙述而少议论,如对桃花源内的描写几近平实,却把安定祥和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多使用短句,这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最后一段写刘子骥“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短句的使用使行文更显自然,随意且节奏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