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区域性切除手术的应用疗效与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分析2009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16例,给予患者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对照组16例,给予患者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更短(87.8±19.6min)、切口更小(4.8±0.9cm)、术后出血量少(51.2±17.7mL)、面神经解剖平均分支数少(1.52±0.76支)、面部凹陷率低(0.6%),各项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完成后,实验组患者3例耳周麻木、0例Fre’S综合征、1例涎瘘并积涎、1例面瘫,且实验组16例患者术后腺体功能依旧,并发症发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情况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显著,它不仅能优化患者临床手术指标,保存腮腺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病几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临床疗效
腮腺肿瘤属临床常见肿瘤,其中以良性肿瘤居多,可占腮腺肿瘤的85%左右。通常,腮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患者除偶有疼痛外并无其它自觉症状。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但由此所导致的并发症问题也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早些年间,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主要以肿瘤剜除术为主,但该术复发率高,故临床已逐渐将其淘汰。腮腺浅叶切除术联合面神经解剖术是现阶段临床广泛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术法,虽然它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但其大切口、大翻瓣的手术方式会给机体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腮腺良性肿瘤治疗办法,其应用能将肿瘤及其周边正常腺体切除,在控制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方面已经得到临床认可。本文现以2009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腮腺区域性切除的临床应用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共收治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均为腮腺良性肿瘤(术中冰冻快速活检及常规病理如为恶性肿瘤癌患者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出实验组或对照组)。依据手术方式将全部患者均分成两组。两实验组16例:男9例,女7例;患者最小22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54.22±1.41)岁;其中,多形性腺瘤9例,单行性腺瘤2例,神经末梢瘤2例;腺淋巴瘤2例;肌上皮瘤1例;13例肿瘤位于浅叶,3例肿瘤位于深叶。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4例;患者最小20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3.71±1.48)岁;其中,多形性腺瘤8例,单行性腺瘤1例;神经末梢瘤2例;腺淋巴瘤1例;肌上皮瘤3例,囊腺瘤1例;14例肿瘤位于浅叶,2例肿瘤位于深叶。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前,给予两组患者全面检查。除测量血压、血糖,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外,还需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评价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片扫描。对于身体状况不符合手术标准的患者需及时调整。术前备皮并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全麻或局部麻醉。
实验组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施术具体如下:麻醉成功,常规消毒铺巾标记出切口形状。在选择好切口位置及大小后,逐层向下切开机体组织直至腮腺筋膜。在该处继续沿其深面做钝性分离,使肿瘤充分暴露。随后向前后翻瓣,解剖出面神经分支,注意保护面神经。操作完成后切除显露出的肿瘤及周围正常腺体组织,通常沿肿瘤边缘向外切除正常腺体组织0.8cm左右。针对腺体主导管和分支导管,前者予以保留后者适当保留。结扎缝扎腺体残端,再逐层将切开的腮腺筋膜。等分层缝合。留置负压,当引流量<0.02L时撤除,以绷带加压包扎,一周后方可拆除。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施术具体如下:在麻醉状态下于预先选定的术区做常规大S型切口。翻开皮瓣开始解剖面神经,解剖通常从面部神经下颌缘友着手,依次解剖出颊支、颧支、颞支等面神经分支。在各神经分支浅面切除浅叶及其内部肿瘤。待确认完整切除后,结扎缝扎残余腮腺。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将腮腺导管同浅叶一并切除,不作保留。若肿瘤位于腮脉深叶可用皮片牵起面神经,切除腮腺深叶。术后负压引流,加压包扎。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手术情况,包括手术耗时、切口长度、术后出血量、面部凹陷情况及面神经解剖分支数等;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9.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对比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手术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更短(87.8±19.6cm)、切口更小(4.8±0.9cm)、术后出血量少(51.2±17.7mL)、面部神经平均解剖分支数少(1.52±0.76支)、面部凹陷率低(0.6%),各项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手术完成后,实验组患者均无腺体功能障碍,仅3例耳周麻木、0例Fre’S综合征、1例涎瘘并积涎、2例暂时性面瘫(术后1年回访时,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对照组患者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腺体功能障碍且6例耳周麻木,2例Fre’S综合征,3例涎瘘并积涎,3例面瘫(其中,面部肌张力稍差2例,口角歪斜明显1例)。组间并发症发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情况对比
手术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实验组16例患者肿瘤术后无复发;对照组患者1例失去联系,剩余15例患者肿瘤术后无复发。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腮腺肿瘤以良性居多,一直以来临床都以外科手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腮腺结构复杂,组织中伴有大量血管、神经,很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故寻求有效术式在保证临床疗效基础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成为现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
耳周麻木、Frey’S综合征、涎瘘、积涎、面瘫、腺体功能丧失是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通过本次试验研究可以看出,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下,实验组16例患者中耳周麻木3例、Fre’S综合征0例、涎瘘并积涎1例、面瘫1例,并发症发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可能。此外,传统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需切除腮腺导管,造成患者肿瘤侧腮腺功能丧失,而区域性切除术由于保留腮腺主导管,即可以保留患者肿瘤侧腮腺部分功能,临床意义明显。
此外,本次临床研究还得出,以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手术耗时更短(87.8±19.6cm)、切口更小(4.8±0.9cm)、术后出血量少(51.2±17.7mL)、面部神经平均解剖分支数少(1.52±0.76支)、面部凹陷率低(0.6%),对比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更具优势。其应用优点可主要概括成以下几点:①创伤小,术中只需解剖术区面神经部分分支且腮腺组织切除相对较少;②手术耗时少,适合有基础疾病患者,同时也对老年患者有益;③保留腮腺导管,即保留患者肿瘤侧部分腮腺分泌功能;④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度也较好。
综上所述,以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显著,它不仅能优化患者临床手术指标,保存腮腺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病几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任晓旭,牛勇梅,秦晓中,李高峰.区域性或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08:497-499.
[2]任晓旭,牛勇梅,秦晓中,李高峰.区域性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04:254-256.
[3]陈金川,林明霞,吴振恭,傅一勤.腮腺区域性切除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08:69-70.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临床疗效
腮腺肿瘤属临床常见肿瘤,其中以良性肿瘤居多,可占腮腺肿瘤的85%左右。通常,腮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患者除偶有疼痛外并无其它自觉症状。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但由此所导致的并发症问题也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早些年间,对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主要以肿瘤剜除术为主,但该术复发率高,故临床已逐渐将其淘汰。腮腺浅叶切除术联合面神经解剖术是现阶段临床广泛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术法,虽然它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但其大切口、大翻瓣的手术方式会给机体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腮腺良性肿瘤治疗办法,其应用能将肿瘤及其周边正常腺体切除,在控制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方面已经得到临床认可。本文现以2009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腮腺区域性切除的临床应用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共收治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均为腮腺良性肿瘤(术中冰冻快速活检及常规病理如为恶性肿瘤癌患者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出实验组或对照组)。依据手术方式将全部患者均分成两组。两实验组16例:男9例,女7例;患者最小22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54.22±1.41)岁;其中,多形性腺瘤9例,单行性腺瘤2例,神经末梢瘤2例;腺淋巴瘤2例;肌上皮瘤1例;13例肿瘤位于浅叶,3例肿瘤位于深叶。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4例;患者最小20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3.71±1.48)岁;其中,多形性腺瘤8例,单行性腺瘤1例;神经末梢瘤2例;腺淋巴瘤1例;肌上皮瘤3例,囊腺瘤1例;14例肿瘤位于浅叶,2例肿瘤位于深叶。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前,给予两组患者全面检查。除测量血压、血糖,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外,还需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评价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片扫描。对于身体状况不符合手术标准的患者需及时调整。术前备皮并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全麻或局部麻醉。
实验组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施术具体如下:麻醉成功,常规消毒铺巾标记出切口形状。在选择好切口位置及大小后,逐层向下切开机体组织直至腮腺筋膜。在该处继续沿其深面做钝性分离,使肿瘤充分暴露。随后向前后翻瓣,解剖出面神经分支,注意保护面神经。操作完成后切除显露出的肿瘤及周围正常腺体组织,通常沿肿瘤边缘向外切除正常腺体组织0.8cm左右。针对腺体主导管和分支导管,前者予以保留后者适当保留。结扎缝扎腺体残端,再逐层将切开的腮腺筋膜。等分层缝合。留置负压,当引流量<0.02L时撤除,以绷带加压包扎,一周后方可拆除。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施术具体如下:在麻醉状态下于预先选定的术区做常规大S型切口。翻开皮瓣开始解剖面神经,解剖通常从面部神经下颌缘友着手,依次解剖出颊支、颧支、颞支等面神经分支。在各神经分支浅面切除浅叶及其内部肿瘤。待确认完整切除后,结扎缝扎残余腮腺。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将腮腺导管同浅叶一并切除,不作保留。若肿瘤位于腮脉深叶可用皮片牵起面神经,切除腮腺深叶。术后负压引流,加压包扎。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手术情况,包括手术耗时、切口长度、术后出血量、面部凹陷情况及面神经解剖分支数等;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9.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对比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手术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更短(87.8±19.6cm)、切口更小(4.8±0.9cm)、术后出血量少(51.2±17.7mL)、面部神经平均解剖分支数少(1.52±0.76支)、面部凹陷率低(0.6%),各项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手术完成后,实验组患者均无腺体功能障碍,仅3例耳周麻木、0例Fre’S综合征、1例涎瘘并积涎、2例暂时性面瘫(术后1年回访时,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对照组患者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腺体功能障碍且6例耳周麻木,2例Fre’S综合征,3例涎瘘并积涎,3例面瘫(其中,面部肌张力稍差2例,口角歪斜明显1例)。组间并发症发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情况对比
手术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实验组16例患者肿瘤术后无复发;对照组患者1例失去联系,剩余15例患者肿瘤术后无复发。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腮腺肿瘤以良性居多,一直以来临床都以外科手术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腮腺结构复杂,组织中伴有大量血管、神经,很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故寻求有效术式在保证临床疗效基础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成为现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
耳周麻木、Frey’S综合征、涎瘘、积涎、面瘫、腺体功能丧失是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通过本次试验研究可以看出,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下,实验组16例患者中耳周麻木3例、Fre’S综合征0例、涎瘘并积涎1例、面瘫1例,并发症发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可能。此外,传统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需切除腮腺导管,造成患者肿瘤侧腮腺功能丧失,而区域性切除术由于保留腮腺主导管,即可以保留患者肿瘤侧腮腺部分功能,临床意义明显。
此外,本次临床研究还得出,以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手术耗时更短(87.8±19.6cm)、切口更小(4.8±0.9cm)、术后出血量少(51.2±17.7mL)、面部神经平均解剖分支数少(1.52±0.76支)、面部凹陷率低(0.6%),对比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更具优势。其应用优点可主要概括成以下几点:①创伤小,术中只需解剖术区面神经部分分支且腮腺组织切除相对较少;②手术耗时少,适合有基础疾病患者,同时也对老年患者有益;③保留腮腺导管,即保留患者肿瘤侧部分腮腺分泌功能;④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度也较好。
综上所述,以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临床疗效显著,它不仅能优化患者临床手术指标,保存腮腺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病几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任晓旭,牛勇梅,秦晓中,李高峰.区域性或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08:497-499.
[2]任晓旭,牛勇梅,秦晓中,李高峰.区域性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04:254-256.
[3]陈金川,林明霞,吴振恭,傅一勤.腮腺区域性切除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0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