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iah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6-0136-05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3个条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1]研究代表性传承人的空间分布结构,对于深入开展非遗传承的项目布局、区域布局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是非遗资源富集地区,其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居全国地市州区划单位的前列,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了解掌握传承人的分布结构特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两个级别的认定批次、项目类型、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可以追溯该区域非遗的发展现状,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该区域非遗传承人培育与保护,以及传承活动开展的政策及措施,以期为今后研究黔东南州非遗传承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及制定某些非遗保护和传承政策提供资料。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市15县,州内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是我国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地,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1/4, 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的1/2。
  黔东南远古的原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以苗、侗民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至2018年底,黔东南州通过普查共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392项,经申报认定公布,已经全面构架起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县级、州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体系。州内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入选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3项72处,①①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1-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统计,按编号归纳首选名录和扩展名录。 省级非遗项目179项243处,②②根据贵州省公布的第1-4批省级非遗名录统计,按项目名称归纳首选名录和扩展名录。 州级非遗项目254项300处,县市级项目1288项。
  非遗属于文化范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一定的地域性;不同民族的非遗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区域多种民族的非遗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依托于非遗项目存在的非遗传承人既具备地域特征也具备民族特征。
  二、研究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收集的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据主要源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質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http://www.gzfwz.org.cn)。数据主要根据已公告的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和四批贵州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整理汇总得到。为便于分析和统计,对提取的数据做了以下处理:(1)参照国发[2018]19号文件中国家级名录的类型划分,项目名称进行了统一;(2)随着岁月的流逝,极个别的传承人已经辞世,文中没有标注;(3)国家级传承人和省级传承人部分有重叠,研究时都予以计算,没有做删减。后两项处理对样本分析结论有可能产生细微的误差。
  收集有记录的非遗传承人名单,确定其级别,将得到的资料按国家级和省级分别进行汇总,利用统计分析法对两个级别的分布结构特征进行整体和局部的调查剖析,归纳总结出其在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2]。
  三、结果与分析
  据对公布的第1-5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和贵州省第1-4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进行整理汇总,黔东南州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8名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39名,二个层级的分布结构特征如下:
  (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分析
  1.非遗传承人认定批次结构特征
  在已公布的第1-5批国家级传承人名单中,全国共3090人入选。黔东南州每一批都有传承人入选,一共48人,占全国总数的155%,其中第一批8人,第二批8人,第三批5人,第四批5人,第五批22人。
  2.项目类型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国家级传承人分布于7个项目类别,见表1。
  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三个类别的传承人都占到20%以上,这样的分布与“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在黔东南分布面广是相互映衬的;曲艺、传统体育和民俗三个项目没有传承人入选,其中曲艺和传统体育主要是因为项目少、影响面窄,而民俗没人入选的原因是因为黔东南的该类别项目多为集体性或群体性项目,成员各有分工,集体进行传承,难以确定到某个人,所以,尽管黔东南州国家级民俗项目众多,但未有一位该类别的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
  3.年龄结构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国家级传承人出生年月分布情况如表2,出生最早的为1919年出生的“侗族琵琶歌”传承人吴世恒歌师(已去世),出生最晚的为1975年出生的“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潘玉华。国家级传承人出生多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10人)、50年代(10人)和60年代(16人),这三个年代的梯次结构较合理,但70年代仅4人,有点青黄不接。总体上看,传承人年龄偏大,目前能够开展传承活动的,最长者已年逾八旬,最年轻的也已40有余,传承人的培育任重道远。   4.性别结构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48名国家级传承人中,女性19名,男性29名。女性传承人中,传统音乐类和传统美术类占主体,各有7名,主要分布在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刺绣和苗绣等女性特点明显的项目上。男性传承人中,传统技艺和民间文学占主体,传统技艺10名,分布在多个项目上,银饰制作技艺略多些;民间文学8名,以苗族古歌和刻道两个项目居多。
  5.民族结构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国家级传承人所属民族与国家级项目的民族特征基本一致,苗族32人、侗族14人、瑶族2人。而其他民族没有传承人入选。
  6.空间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国家级传承人分布在12个县市(见表3),其中丹寨县和台江县各有8位,数量最多,黎平县和从江县分别有6位和5位,也居于前列;而岑巩县、三穗县、天柱县和镇远县4个县加上州直单位没有传承人入选。从几个数量较多的县看,丹寨县的集中在传统技艺上,有4人;台江县的集中在民间文学上,有4人;黎平县的集中在传统音乐上,也是4人,其中侗族琵琶歌就有3人;从江县的集中点也是传统音乐,共3人,且都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人。
  (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分析
  1.非遗传承人认定批次特征
  在已公布 第1-4批贵州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中,一共404人。在四批省级名录中,黔东南州有139名传承人入选,占总数的3419%;其中第一批42人,第二批35人,第三批27人,第四批35人。
  2. 项目类型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省级传承人分布在10个项目类别上(见表4),其中传统技艺和传统音乐分别为33人和31人,两者之和占到总数的45%,民间文学也有近15%;民俗类有13位传承人,分布在苗族服饰、水书习俗、四十八苗寨歌会等多个项目上。但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两个项目一共才3人。
  3.年龄结构分布特征
  因贵州省在公布第一批省级传承人时,没有公布传承人的年龄或出生年月,故此处只对第2-4批的黔东南州96名省级传承人的出生年月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具体情况如表5。出生最早的为1936年出生的“侗族大歌”传承人吴世雄,出生最晚的为1980年出生的“苗族服饰”传承人王亨石。省级传承人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10人、40年代的8人、50年代21人、60年代33人、70年代的15人。从年龄梯次结构来看,40、50、60年代的居多,其中60年代的多达33人,已成为传承人队伍的主力军。70年代的也已有14人,并且有1980年出生的传承人(见表5)。
  4. 性别结构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139名省级传承人中,女性51名,男性88名。女性传承人分布在除曲艺和传统体育外的8个类别上,其中传统音乐类和传统美术类占主体,各有14名和16名,占女性传承人总数的60%。男性传承人中,10个类别都有传承人,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3个类别占主体,各有28名、18名和16名,占男性传承人的7045%。
  5. 民族结构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省级传承人所属民族与州内各民族人口基本一致,具体分布是苗族87名、侗族43名人、瑶族5名、水族2名、汉族2名。
  6.空间分布特征
  黔东南州的省级传承人分布在16个县市和州直单位(见表6),其中超过10名的有7个县。丹寨县最多,有19名,其中传统技艺类有9名;黎平县次之,有17名,其中传统音乐8名、传统戏剧4名;台江县居第三位,有16名,其中民间文学6名(苗族古歌)、传统美术5名。可见,居于前三位的县在类别上各具特色。凯里市、麻江县、三穗县、施秉县、天柱县、镇远县及州直等7个单位偏少,都不超过5个,最少的只有1个。可见,省级传承人在空间分布上参差不齐。
  四、结论与讨论
  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分布结构特征是本研究的主体,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公布的时间为2018年5月,黔东南州共有22名传承人入选,占总数的4583%。可见,随着非遗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高层次的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2)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人在项目分布结构上,特点非常鲜明,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三个项目是代表性传承人最为集中的项目,在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两个项目上传承人较为缺乏,传统戏剧和传统医药项目上的传承人数量也有限。
  (3)年龄结构以20世纪40-60年代出生的为主,省级传承人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逐渐增多,并且已有1980年出生的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已有所缓解,有望为国家级传承人队伍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4)黔东南州非遗传承人在性别结构上大致为女性占1/3,男性占2/3。女性和男性传承人在传承项目上都有自身的优势项目,女性的优势项目主要在传统音乐和传统美术,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苗绣和侗族刺绣等集中度较高;而男性传承人的优势项目主要在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上。其中传统音乐方面女性与男性都有一定数量的传承人,可见传统音乐在黔东南州的传承效果是比较理想的[3]。
  (5)在传承人民族分布方面,与黔东南州的民族人口分布數量基本一致,苗族、侗族是自治州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代表性传承人也来自这两个民族,可喜的是瑶族、水族、汉族等民族也有传承人入选,文化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仍得到体现。
  (6)在州内不同空间的分布上,各县域单位参差不齐,部分县域数量不多。数量较为集中的县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丹寨、雷山和台江片区,是苗族非遗传承人集中区域,共有20名国家级传承人和48名省级传承人;另一个是黎平、从江、榕江片区,是侗族非遗传承人集中区域,共有13名国家级传承人和37名省级传承人。   目前,對于非遗传承人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个别案例、多角度的认定制度和保护措施、相关权利保障、后代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实践中,对于“传统手工艺”类传承人群的培育也不断得到重视,但是,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即优势项目、优势区域的传承得以加强,传承人不断涌现,而原本处于弱势的项目和弱势的区域,传承人培育容易被忽视。所以,更多地关注代表性传承人分布特征,关注传承人群的均衡培育和发展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7.
  [2] 苑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标准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36.
  [3] 吴平. 传承场域重构语境下非遗多元保护主体与合作共治——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4):115.
  [责任编辑:毛家贵]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in Qiandongnan
  ZENG Meng yu,HU Yan li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China)
  Abstract: The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arrier and 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the disseminator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s balanced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s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batch, type, age, gender, ethnicity and reg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region.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 Qiandongnan
其他文献
初步明确,黄瓜品种对黑星病菌具有结构抗病性,果实的抗病性与其表皮的厚度有关。通过对抗,感品种接种后致病酶系及抗病酶系变化的研究,初步明确了这两种酶系在抗病中的作用,抗,感品
摘 要:将生命教育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美妙与灵动中充分感受生命的存在,在体悟与景仰中充分感受生命的宝贵,在审美与挽留中充分感受生命的强壮,在享受与互动中充分感受生命的美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教学质量;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G41
摘要:对《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启贵等家藏契约文书》中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舛误加以归纳,并结合相关知识加以考释、校正,力图恢复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