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行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远程教育,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愉快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农村学校教育,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是面临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使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二是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自主学习;三是发挥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模式。
1 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教学情境
学校网络平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充分赋予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语文学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打破虚拟视听环境和真实多媒体世界之间的壁垒,而且学生可以现学现用,教师可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生动形象的网络空间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兴致盎然,学习更加輕松快乐。
如诗词的教学,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多媒体技术参与到教学中就不同了。如讲授杜甫的诗歌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笔者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
如《我与地坛》,笔者采用歌曲导入法,先让一位字体写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了满文军的歌词《懂你》,然后让学生体会这首歌词的哪些语句最令他们感动,说说他们的感受。诸如“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住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都纳入学生的视线,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播放这支歌,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于是课堂上弥漫着儿子对母亲理解挚爱的歌颂和母亲不能分享儿子成功的伤感。
2 利用网络信息,以多媒体为平台,优化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三主”原则尤为重要。“三主”之一的学生训练的主线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训练题目往往过长,远远地超出黑板的容量和教师安排好的教学时间。因此,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这条主线往往被淡化,出现大量的“满堂灌”的语文教师,从而剥夺了学生训练的权利。自从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毫不费力地将要在课堂上训练的题目事先准备好,上课的时候清晰地投映在银幕之上,既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良好效果。
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实现对学生的“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 发挥媒体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网络教育能使教学空间无限扩展,虚拟技术能有效模拟现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包括语言交际情境在内的信息素材。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教材以外的更多知识,笔者借助网络呈现大量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评价。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上。
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延伸,学生学习中的能力的培训与迁移被提上全新的高度。建立的电子备课室为教学拓宽了备课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备好每一节课,查找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节课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找到现有的模式。这一做法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一个广阔无限的课外的延伸,语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能找到无穷无尽的资源,为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
仅靠教师的努力只是完成成功教学的50%,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笔者也积极探索新办法,会让那些有家庭电脑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收集一些病句修改、名著、阅读、小故事、时事新闻等方面素材,拿到教室里交流、积累,有的学生还把搜集到的好的文章拿到课堂上来念。这些做法都极大程度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学生视野过于狭小的不足,从而为语文教学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4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如《雷雨》一课中关于周朴园的人物形象,首先放映话剧,初步感知人物,并结合课本,品评剧本塑造人物成功与否。分析他残忍、冷酷、自私、虚伪的性格,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是一个反面形象,但是不是说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周朴园当年不看出身而喜欢侍萍肯定有真情。”有的说:“周朴园一直没有忘掉自己的罪过,并把房间还摆设成当年的老样子,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起码有负疚感。”这样的讨论,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思路,使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培养了他们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能力。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异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在以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目作文时,多数学生都是列举例证论述答案的丰富多彩。为此,笔者在讲评时,大屏幕上显示向学生推荐的一篇独树一帜的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文章认为,答案,尤其是正确答案是唯一的,但得到答案的途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种方式直观且效率高。
总之,远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语文课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关键词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农村学校教育,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是面临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使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二是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自主学习;三是发挥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模式。
1 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教学情境
学校网络平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充分赋予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语文学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打破虚拟视听环境和真实多媒体世界之间的壁垒,而且学生可以现学现用,教师可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生动形象的网络空间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兴致盎然,学习更加輕松快乐。
如诗词的教学,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多媒体技术参与到教学中就不同了。如讲授杜甫的诗歌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笔者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
如《我与地坛》,笔者采用歌曲导入法,先让一位字体写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了满文军的歌词《懂你》,然后让学生体会这首歌词的哪些语句最令他们感动,说说他们的感受。诸如“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住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都纳入学生的视线,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播放这支歌,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于是课堂上弥漫着儿子对母亲理解挚爱的歌颂和母亲不能分享儿子成功的伤感。
2 利用网络信息,以多媒体为平台,优化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三主”原则尤为重要。“三主”之一的学生训练的主线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训练题目往往过长,远远地超出黑板的容量和教师安排好的教学时间。因此,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这条主线往往被淡化,出现大量的“满堂灌”的语文教师,从而剥夺了学生训练的权利。自从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毫不费力地将要在课堂上训练的题目事先准备好,上课的时候清晰地投映在银幕之上,既省时、省力,又能取得良好效果。
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实现对学生的“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 发挥媒体优势,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网络教育能使教学空间无限扩展,虚拟技术能有效模拟现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包括语言交际情境在内的信息素材。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教材以外的更多知识,笔者借助网络呈现大量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评价。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上。
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延伸,学生学习中的能力的培训与迁移被提上全新的高度。建立的电子备课室为教学拓宽了备课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备好每一节课,查找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节课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找到现有的模式。这一做法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一个广阔无限的课外的延伸,语文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能找到无穷无尽的资源,为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
仅靠教师的努力只是完成成功教学的50%,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笔者也积极探索新办法,会让那些有家庭电脑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收集一些病句修改、名著、阅读、小故事、时事新闻等方面素材,拿到教室里交流、积累,有的学生还把搜集到的好的文章拿到课堂上来念。这些做法都极大程度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学生视野过于狭小的不足,从而为语文教学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4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如《雷雨》一课中关于周朴园的人物形象,首先放映话剧,初步感知人物,并结合课本,品评剧本塑造人物成功与否。分析他残忍、冷酷、自私、虚伪的性格,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是一个反面形象,但是不是说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周朴园当年不看出身而喜欢侍萍肯定有真情。”有的说:“周朴园一直没有忘掉自己的罪过,并把房间还摆设成当年的老样子,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起码有负疚感。”这样的讨论,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思路,使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培养了他们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能力。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异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在以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目作文时,多数学生都是列举例证论述答案的丰富多彩。为此,笔者在讲评时,大屏幕上显示向学生推荐的一篇独树一帜的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文章认为,答案,尤其是正确答案是唯一的,但得到答案的途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种方式直观且效率高。
总之,远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语文课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