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春玉米在宿迁地区示范种植效果,总结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种、种子处理、播种、栽植、防治病虫草害、肥料运筹、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春玉米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春玉米;栽培;高产;宿迁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0-0070-01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江苏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为实现江苏宿迁地区玉米连年高产稳产,开展春玉米示范种植,以为春玉米的栽培提供参考。
1 春玉米在宿迁地区示范种植效果
(1)中熟和中晚熟耐密型品种增产潜力大,耐密型品种比稀植型增产18.6%,耐密型中熟品种比中晚增产2.3%,中熟比晚熟品种增产7.2%,中晚熟比晚熟品种增产3.5%,增产效果明显。
(2)在产量构成上,超高产耐密型玉米品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穗粒数明显增多,秃尖长度相对减小,是耐密型玉米在高密度条件下获得高产的关键[1-3]。因此,实现玉米高产,在品种选择上,应以中熟和中晚熟耐密型品种为主,耐密型玉米品种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在株型上,耐密型玉米品种茎叶夹角小,叶向值大,叶间距较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耐密型品种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适当减少上部叶面积增加下部叶面积,来改变群体条件下整株的空间分布,使得株型紧凑,单株繁茂度小并使其分布更趋理想化,形成“金字塔”似的株型结构。从而减少了上部叶片之间的相互遮挡,下部叶片依然能够利用更多的光能[4],减少了田间漏光量,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其次,耐密型玉米品种株高、穗位高及穗位系数相对较低,茎粗系数较大,成熟期根系拉力和茎秆韧皮强度明显强于稀植类型品种,特别是在高密度条件下,降低了发生倒伏的风险。生育后期保绿度好,延长了光合时间,为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栽培技术
2.1 选用良种
选用中晚熟耐密型品种如郑单958,苏玉19、农大108、苏玉20等适应性广、抗病性好、抗逆性强、生育期稍长的品种。
2.2 种子处理
为提高种子发芽势,播前晒种2~3 d。为防治病害、地下害虫,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近几年,春玉米苗期常发生粗缩病,为预防该病,可在播前用70%吡虫啉加禾丰锌拌种[4]。
2.3 适时播种
春玉米栽培要适时播种,露地栽培4月上旬播种。播种时间过迟,易发生由灰飞虱传毒引发的粗缩病;播种时间过早,土壤温度低,播种至出苗约需20 d,期间若出现阴雨或寒潮,常常导致烂种或出苗不齐等[5]。一般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上中旬、4月25日以后的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分别在1%~2%、20%左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提早7~10 d播种。
2.4 合理密植
大小行种植,大行距、小行距分别为80、40 cm,栽6.75万株/hm2。半紧凑型或松散型品种栽植6.00万株/hm2。另外,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整栽培密度。
2.5 间定苗
为给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幼苗对养分、水分的竞争,达到苗匀、苗齐、苗壮。一般在3叶时间苗,4~5叶时定苗。
2.6 防治病虫草害
纹枯病发病初期,用菌核净或井冈霉素喷防,并将病叶连叶鞘剥去带离田间烧掉。高温高湿季节常发生小斑病、大斑病,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喷防。通过调整播期、种植抗病品种、防治传毒介体等措施降低矮花叶病、粗缩病的发生。
传毒介体蚜虫、灰飞虱可用吡蚜酮、烯啶虫胺、氧乐果等防治。在大喇叭口期在心叶内撒施辛硫磷等,或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灌心防治玉米螟。可在出苗后用2.5%溴氰菊酯乳油拌毒鉺撒施防治地老虎。
2.7 肥料运筹
2.7.1 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并配合氮、磷、钾化肥和微肥。用有机肥45 m3/hm2以上、三元复合肥(15-15-15)300~450 kg/hm2、硫酸锌15 kg/hm2底施,微肥也可叶面喷施或拌种。
2.7.2 秆肥。为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秆壮叶茂,雌雄穗分化,在玉米8~10叶时追施高氮复合肥(26∶5∶5或28∶6∶6)600~750 kg/hm2。
2.7.3 穗肥。可根据地块肥力在玉米大喇叭口穗期前后追施尿素225~300 kg/hm2。追肥应在行侧适当距离深施,并及时覆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时间不晚于吐丝期。
2.8 适期收获
为提高玉米产质,在籽粒乳线(灌浆线)消失时收获。
3 参考文献
[1] 吕艳杰,包岩,于海燕.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特性及产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87-14088.
[2] 王立春,边少锋,任军,等.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J].玉米科学,2008,15(6):133-134.
[3] 杨吉福,范翠霞,曲士海,等.选择春玉米品种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种业,2006(2):44.
[4] 陈传永.东北春玉米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产量性能定量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5] 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13(1):23-25.
关键词 春玉米;栽培;高产;宿迁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0-0070-01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江苏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为实现江苏宿迁地区玉米连年高产稳产,开展春玉米示范种植,以为春玉米的栽培提供参考。
1 春玉米在宿迁地区示范种植效果
(1)中熟和中晚熟耐密型品种增产潜力大,耐密型品种比稀植型增产18.6%,耐密型中熟品种比中晚增产2.3%,中熟比晚熟品种增产7.2%,中晚熟比晚熟品种增产3.5%,增产效果明显。
(2)在产量构成上,超高产耐密型玉米品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穗粒数明显增多,秃尖长度相对减小,是耐密型玉米在高密度条件下获得高产的关键[1-3]。因此,实现玉米高产,在品种选择上,应以中熟和中晚熟耐密型品种为主,耐密型玉米品种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在株型上,耐密型玉米品种茎叶夹角小,叶向值大,叶间距较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耐密型品种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适当减少上部叶面积增加下部叶面积,来改变群体条件下整株的空间分布,使得株型紧凑,单株繁茂度小并使其分布更趋理想化,形成“金字塔”似的株型结构。从而减少了上部叶片之间的相互遮挡,下部叶片依然能够利用更多的光能[4],减少了田间漏光量,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其次,耐密型玉米品种株高、穗位高及穗位系数相对较低,茎粗系数较大,成熟期根系拉力和茎秆韧皮强度明显强于稀植类型品种,特别是在高密度条件下,降低了发生倒伏的风险。生育后期保绿度好,延长了光合时间,为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栽培技术
2.1 选用良种
选用中晚熟耐密型品种如郑单958,苏玉19、农大108、苏玉20等适应性广、抗病性好、抗逆性强、生育期稍长的品种。
2.2 种子处理
为提高种子发芽势,播前晒种2~3 d。为防治病害、地下害虫,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近几年,春玉米苗期常发生粗缩病,为预防该病,可在播前用70%吡虫啉加禾丰锌拌种[4]。
2.3 适时播种
春玉米栽培要适时播种,露地栽培4月上旬播种。播种时间过迟,易发生由灰飞虱传毒引发的粗缩病;播种时间过早,土壤温度低,播种至出苗约需20 d,期间若出现阴雨或寒潮,常常导致烂种或出苗不齐等[5]。一般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上中旬、4月25日以后的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分别在1%~2%、20%左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提早7~10 d播种。
2.4 合理密植
大小行种植,大行距、小行距分别为80、40 cm,栽6.75万株/hm2。半紧凑型或松散型品种栽植6.00万株/hm2。另外,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整栽培密度。
2.5 间定苗
为给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幼苗对养分、水分的竞争,达到苗匀、苗齐、苗壮。一般在3叶时间苗,4~5叶时定苗。
2.6 防治病虫草害
纹枯病发病初期,用菌核净或井冈霉素喷防,并将病叶连叶鞘剥去带离田间烧掉。高温高湿季节常发生小斑病、大斑病,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喷防。通过调整播期、种植抗病品种、防治传毒介体等措施降低矮花叶病、粗缩病的发生。
传毒介体蚜虫、灰飞虱可用吡蚜酮、烯啶虫胺、氧乐果等防治。在大喇叭口期在心叶内撒施辛硫磷等,或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灌心防治玉米螟。可在出苗后用2.5%溴氰菊酯乳油拌毒鉺撒施防治地老虎。
2.7 肥料运筹
2.7.1 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并配合氮、磷、钾化肥和微肥。用有机肥45 m3/hm2以上、三元复合肥(15-15-15)300~450 kg/hm2、硫酸锌15 kg/hm2底施,微肥也可叶面喷施或拌种。
2.7.2 秆肥。为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秆壮叶茂,雌雄穗分化,在玉米8~10叶时追施高氮复合肥(26∶5∶5或28∶6∶6)600~750 kg/hm2。
2.7.3 穗肥。可根据地块肥力在玉米大喇叭口穗期前后追施尿素225~300 kg/hm2。追肥应在行侧适当距离深施,并及时覆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时间不晚于吐丝期。
2.8 适期收获
为提高玉米产质,在籽粒乳线(灌浆线)消失时收获。
3 参考文献
[1] 吕艳杰,包岩,于海燕.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冠层结构特性及产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87-14088.
[2] 王立春,边少锋,任军,等.提高春玉米主产区玉米单产的技术途径[J].玉米科学,2008,15(6):133-134.
[3] 杨吉福,范翠霞,曲士海,等.选择春玉米品种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种业,2006(2):44.
[4] 陈传永.东北春玉米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产量性能定量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5] 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13(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