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简笔画,就是用极单纯的线条和图形在极为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迅速概括出物象的本质特征。而将简笔画巧妙地、有机地、自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美丽的画境中,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极大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记得第一次将简笔画运用于课堂上,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题材的“文包诗”,教学课文时,很多同学对于文中“西望长安”一词很不理解。于是,我灵机一动,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和坐标图。同学们一下子就理解了作者思念的是“山之东”的兄弟,而“山之东”的兄弟也在“西望”作者王维。简单的一幅图,使文中的难点迎刃而解。
回想起课堂上的情景,我如获至宝。如果能将简笔画大胆地引进课堂,并相机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在教材内容与儿童思维之间架设起一座直观形象的桥梁,图文互补,巧妙结合,就能让学生通过简洁的构图,形象的画面,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无穷,领略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 “画”出情趣,激发兴趣
语文课上,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板书为切入口,把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得鲜活有趣,
巧用简笔画,活化语文教学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
记得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文中的小作者分别变成了“雨滴、小鱼、蜻蜓、蝈蝈、星星、新月、荷叶……”教学中,我依照诗歌内容快速地在黑板上绘出一片大大的荷叶,有的如清凉的小伞,有的如嬉戏的蜻蜓,有的如闪亮的星星……原本无精打采的孩子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简单的图画,引领他们走进了课文,融入课文的情境中了。语言文字本来就是一种美,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寥寥几笔,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文字这种难以言表的独特的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体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
二、 “画”出具象,加深理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快分辨出课文中描述的方位有点困难。这时,简笔画板书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它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清晰地把握课文中的方位与景象。例如,四年级《天安门广场》一课,文中描绘的景物很多,方位错综复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我在教学时,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不仅如此,简笔画板书还可以把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变成美丽图画,从抽象变成具体,再从具体回到抽象,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例如,一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当学生读到“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不能理解,为什么小松树长得矮,却能看得远。我拈起一支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上画了一棵小松树,山下画了一棵大松树。就这么简单的几笔,刚才还没有领悟课文意思的学生恍然大悟。
背诵是积累并内化语言的一个基本途径。有些难背的课文,如果可以适时地根据内容,画出一些简单的示意图,就可以化难为易。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亲临荷花池边,亲眼看到那一朵朵美丽的白荷花,因而印象特别深刻,背诵起来也比较流畅。
三、 “画”出意境,陶冶情操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但由于年代久远,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我尝试用图画板书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四下《绝句》一诗,区区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流水小舟”“黄莺翠柳”“白鹭青天”“山峦积雪”,这些美妙的图片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在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兩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就随手勾画出“黄鹂”“白鹭”,巧妙借用简笔画这种形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评析诗句,或看图或看文,用儿童特有的审美眼光去斟酌。不用老师过多的言语,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就展现在学生眼前。再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很多学生小时候就会背,但对于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甚明白。课堂上,老师一边吟诵诗句,一边板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色:远处的西山、落日,近处奔流不息、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尽管时与作者相距千年,但是,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简笔画时,无须多做解释,就能明白诗中“依”“穷”“千里目”“更”等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到诗歌深刻的含义。
四、 “画”出乐趣,启迪智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形象、直观的简笔画,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些课文,适当运用简笔画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言文字训练铺桥引路。在教学《水乡歌》一课前,我在黑板上描绘了水乡的美景,不过,河面上只画了一只小船。当学生一走进课堂,就仿佛来到了这个美妙的世界。随着阅读地不断深入,学生不禁产生疑问:课文中写水乡船多,为什么只看见一只船呢?于是,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想在这幅图上增添更多的小船。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板画活动,同学兴趣盎然。通过这一连串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朴实,而且与教师共同完成板画,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
第一中心小学)
记得第一次将简笔画运用于课堂上,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题材的“文包诗”,教学课文时,很多同学对于文中“西望长安”一词很不理解。于是,我灵机一动,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和坐标图。同学们一下子就理解了作者思念的是“山之东”的兄弟,而“山之东”的兄弟也在“西望”作者王维。简单的一幅图,使文中的难点迎刃而解。
回想起课堂上的情景,我如获至宝。如果能将简笔画大胆地引进课堂,并相机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在教材内容与儿童思维之间架设起一座直观形象的桥梁,图文互补,巧妙结合,就能让学生通过简洁的构图,形象的画面,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无穷,领略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 “画”出情趣,激发兴趣
语文课上,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板书为切入口,把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得鲜活有趣,
巧用简笔画,活化语文教学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
记得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文中的小作者分别变成了“雨滴、小鱼、蜻蜓、蝈蝈、星星、新月、荷叶……”教学中,我依照诗歌内容快速地在黑板上绘出一片大大的荷叶,有的如清凉的小伞,有的如嬉戏的蜻蜓,有的如闪亮的星星……原本无精打采的孩子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简单的图画,引领他们走进了课文,融入课文的情境中了。语言文字本来就是一种美,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寥寥几笔,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文字这种难以言表的独特的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体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
二、 “画”出具象,加深理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快分辨出课文中描述的方位有点困难。这时,简笔画板书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它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清晰地把握课文中的方位与景象。例如,四年级《天安门广场》一课,文中描绘的景物很多,方位错综复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我在教学时,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不仅如此,简笔画板书还可以把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变成美丽图画,从抽象变成具体,再从具体回到抽象,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例如,一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当学生读到“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不能理解,为什么小松树长得矮,却能看得远。我拈起一支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上画了一棵小松树,山下画了一棵大松树。就这么简单的几笔,刚才还没有领悟课文意思的学生恍然大悟。
背诵是积累并内化语言的一个基本途径。有些难背的课文,如果可以适时地根据内容,画出一些简单的示意图,就可以化难为易。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亲临荷花池边,亲眼看到那一朵朵美丽的白荷花,因而印象特别深刻,背诵起来也比较流畅。
三、 “画”出意境,陶冶情操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但由于年代久远,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我尝试用图画板书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四下《绝句》一诗,区区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流水小舟”“黄莺翠柳”“白鹭青天”“山峦积雪”,这些美妙的图片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在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兩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就随手勾画出“黄鹂”“白鹭”,巧妙借用简笔画这种形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评析诗句,或看图或看文,用儿童特有的审美眼光去斟酌。不用老师过多的言语,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就展现在学生眼前。再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很多学生小时候就会背,但对于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甚明白。课堂上,老师一边吟诵诗句,一边板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色:远处的西山、落日,近处奔流不息、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尽管时与作者相距千年,但是,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简笔画时,无须多做解释,就能明白诗中“依”“穷”“千里目”“更”等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到诗歌深刻的含义。
四、 “画”出乐趣,启迪智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形象、直观的简笔画,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些课文,适当运用简笔画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言文字训练铺桥引路。在教学《水乡歌》一课前,我在黑板上描绘了水乡的美景,不过,河面上只画了一只小船。当学生一走进课堂,就仿佛来到了这个美妙的世界。随着阅读地不断深入,学生不禁产生疑问:课文中写水乡船多,为什么只看见一只船呢?于是,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想在这幅图上增添更多的小船。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板画活动,同学兴趣盎然。通过这一连串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朴实,而且与教师共同完成板画,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
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