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材料二:惟江上之清風,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
材料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航
考生在审题时要反复研读材料,仔细分析材料的内涵,把握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一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它启示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享受大自然的物用价值;材料二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文化价值,它启示我们只有山间风月长存,我们才能徘徊其间,自得其乐;材料三则是从国家层面,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体现出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治国理念。具体来说,考生可以确定以下立意:
1.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偏颇;
2.融合大自然,共筑生态文明社会;
3.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拥有美好生活;
4.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去。
例文展示一
尊天重地,万物之理
陈子跃
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自古及今,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而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过不同阶段,既有过崇拜与模仿,也有过探索与改造,甚至出现过滥用与破坏,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尊重与热爱。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承载着世间万物以供人们生长、取用。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处的造物者亦是指大自然,无论是江上之清风还是山间之明月,皆是其赐予人们的无尽宝藏。正是这些宝藏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还是云贵高原的青山绿水,抑或是东南丘陵的草木,都沐浴在自然的恩泽之中。但另一方面,大自然的恩赐也并非无穷无尽,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其自身活动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所以说,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首先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必须遵照天时、不违农时;同时,还必须有所节制,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能突破大自然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为追求发展速度,我们走过不少弯路,以致黄河之水愈发浑浊,长江江豚濒临灭绝,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湛蓝晴空伤痕累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愈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坚守《巴黎协定》,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造就了新时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共识,继承了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和谐理念!
我们之所以时刻关注生态文明,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更关乎我们子子孙孙的永续发展。因此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不应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应深化为社会共识。只有时刻保持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才能“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才能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点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结构紧凑,考生采用了“引析提结”的结构,将议论引向深入:“引析”——第二自然段引入材料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提结”——最后一段以“只有……才能……”句式,强化观点并总结。考生结合材料阐释“尊天重地,万物之理”这一核心观点。论证分析详细,有理有据。层层递进,结构紧凑,主题恢宏。行文紧扣材料中所给的名言,增添了作文的文化底蕴。
例文展示二
承源开流,润泽大千世界
吴小凤
古人云:“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可知青山绿水润泽耳目,滋养诗意。孟夫子畅然呼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训之义,在于尊重大自然的生长规律,爱惜万物,时养万物,取有度,用不竭,天下万物方可共栖共存。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源于民众对自然的敬重。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成为一个依赖与制约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就要求人民“不违农时”“勿夺其时”,适尊重自然的规律,到能取时、需取时才取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与人类越来越休戚与共。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并逐渐成为宪法学界、环境法学界的共识。有宪法的护卫,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爱物惜物,时养万物的思想才能有效普及和实施。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的号令,随即全国推出了“河长制”来寻回清水。此外,上海也实行了“禁燃令”来护卫蓝天。
中国秉承古训,尊重自然规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要美丽也要富裕,要生态也要小康”的发展理念。对自然进行有限度、科学的改造,不破坏环境,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减缓生态退化,实现生态增值,最终实现双向共赢。如古代的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现代的红旗渠、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一直积极参与。面对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提出的高要求减排任务,中国不退缩、不放弃。外交部提出“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采取切实政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深刻明白“如果世界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要是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人类所追求的发展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尊重大自然的生长规律,爱惜万物,时养万物,取有度,用不竭。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呵护一草一木、一虫一鱼,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思路清晰,语言丰富精炼,富有感染力。开篇引用“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引出话题,切入材料,自然融洽。随后联系社会,阐述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站在国家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结,尽显“凤尾”之效果。作文句式工整,多引用名言佳句,给人以美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
材料二:惟江上之清風,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
材料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航
考生在审题时要反复研读材料,仔细分析材料的内涵,把握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一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它启示我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享受大自然的物用价值;材料二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文化价值,它启示我们只有山间风月长存,我们才能徘徊其间,自得其乐;材料三则是从国家层面,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体现出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治国理念。具体来说,考生可以确定以下立意:
1.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偏颇;
2.融合大自然,共筑生态文明社会;
3.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拥有美好生活;
4.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去。
例文展示一
尊天重地,万物之理
陈子跃
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自古及今,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而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过不同阶段,既有过崇拜与模仿,也有过探索与改造,甚至出现过滥用与破坏,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尊重与热爱。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承载着世间万物以供人们生长、取用。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处的造物者亦是指大自然,无论是江上之清风还是山间之明月,皆是其赐予人们的无尽宝藏。正是这些宝藏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还是云贵高原的青山绿水,抑或是东南丘陵的草木,都沐浴在自然的恩泽之中。但另一方面,大自然的恩赐也并非无穷无尽,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其自身活动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所以说,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首先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必须遵照天时、不违农时;同时,还必须有所节制,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能突破大自然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为追求发展速度,我们走过不少弯路,以致黄河之水愈发浑浊,长江江豚濒临灭绝,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湛蓝晴空伤痕累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愈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坚守《巴黎协定》,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造就了新时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共识,继承了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和谐理念!
我们之所以时刻关注生态文明,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更关乎我们子子孙孙的永续发展。因此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不应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应深化为社会共识。只有时刻保持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才能“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才能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点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结构紧凑,考生采用了“引析提结”的结构,将议论引向深入:“引析”——第二自然段引入材料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提结”——最后一段以“只有……才能……”句式,强化观点并总结。考生结合材料阐释“尊天重地,万物之理”这一核心观点。论证分析详细,有理有据。层层递进,结构紧凑,主题恢宏。行文紧扣材料中所给的名言,增添了作文的文化底蕴。
例文展示二
承源开流,润泽大千世界
吴小凤
古人云:“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可知青山绿水润泽耳目,滋养诗意。孟夫子畅然呼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训之义,在于尊重大自然的生长规律,爱惜万物,时养万物,取有度,用不竭,天下万物方可共栖共存。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源于民众对自然的敬重。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成为一个依赖与制约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就要求人民“不违农时”“勿夺其时”,适尊重自然的规律,到能取时、需取时才取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与人类越来越休戚与共。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并逐渐成为宪法学界、环境法学界的共识。有宪法的护卫,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爱物惜物,时养万物的思想才能有效普及和实施。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的号令,随即全国推出了“河长制”来寻回清水。此外,上海也实行了“禁燃令”来护卫蓝天。
中国秉承古训,尊重自然规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要美丽也要富裕,要生态也要小康”的发展理念。对自然进行有限度、科学的改造,不破坏环境,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减缓生态退化,实现生态增值,最终实现双向共赢。如古代的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现代的红旗渠、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一直积极参与。面对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提出的高要求减排任务,中国不退缩、不放弃。外交部提出“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采取切实政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深刻明白“如果世界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要是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人类所追求的发展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尊重大自然的生长规律,爱惜万物,时养万物,取有度,用不竭。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呵护一草一木、一虫一鱼,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思路清晰,语言丰富精炼,富有感染力。开篇引用“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引出话题,切入材料,自然融洽。随后联系社会,阐述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站在国家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结,尽显“凤尾”之效果。作文句式工整,多引用名言佳句,给人以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