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析比较高频和常频通气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先后分为高频组和常频组,每组各35例。麻醉时先对效应室浓度进行设置,即用瑞芬太尼3.0 ng/m L、丙泊酚5.0μg/m L诱导,根据情况必要时追加剂量。达到靶浓度时入镜并调整瑞芬太尼浓度至2.0 ng/m L、丙泊酚浓度至2.0μg/m L,入镜成功后通过固定在镜身的吸痰管分别行高频通气(150次/min)和常频通气(15次/min),检查结束后停药停止通气,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并对比,密切监测并记录麻醉中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高频组在通气后T0与T5时点Pa O2指标,与常频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它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及不良反应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用高频和常频两种通气方式均未造成CO2潴留效应,两种通气方式在电子支气管检查中可交替或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