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爱吃土豆,土豆是闽南语,正式名称是该叫花生,长大以后,还是习惯用闽南语称之为土豆,德文叫花生为Erdnuss,也是“土豆”。三十年前,留学德国,碰到南京、武汉来的同学,一块在学校餐厅吃饭,尽是马铃薯,只听得大家这个“土豆”、那个“土豆”,原来说得都是“马铃薯”。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花生与马铃薯竟有同名之雅。这也难怪,花生、马铃薯、玉米这几种作物都是明末清初由葡萄牙、西班牙海船运贩到中国。等到入境随俗,得给起个名字时,各有各的叫法,无法统一。
花生还有其他名称,因为是番人带进,客家方言跟着来源命名,称为“番豆”。瑞士许多地方称花生为“西班牙豆”,也是这理。不过瑞士人礼貌一些,不称西班牙人为“番”,到了咱中国,笃定西方人听不懂中文,番来番去,毫不避讳。闽南语称玉米为“番麦”,同样心思,不过比起广东话称洋人为“鬼佬”,可就稍微客气一些。
现今,学界认定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十六世纪以后,才逐渐经由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营养丰富,滋味优美,广受欢迎,立刻与各地饮食文化结合,成为菜肴中不可少的部分。从闽粤沿海一带到东南亚的华人地区,没有人不喜欢沙茶酱,花生粉是其中一味重要食材。可是为什么叫“沙茶”?却鲜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原来无论“沙茶”或“沙嗲”(Satay Sauce),都是表音记号,原本称为“三块”,闽南、潮州音都做Sang-dei,以讹传讹,成了“沙嗲”或“沙茶”(茶在闽南音念成dei,外国人拼写成tee)。三块是指街边摊贩卖的烧肉串,一串三块,故称。烧肉没啥味道,全靠酱料提味。用花生、小鱼干磨粉,加上蒜泥、辣椒、五香粉、白糖、精盐,煸炒爆香后封在香油之中,岂有不诱人之理?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称这种酱料为“三块酱”。广东人干脆就用沙茶酱做菜炒饭,遂有沙嗲牛肉;沙茶牛肉炒饭;潮洲、汕头一带,则用沙茶酱炒“粿”(用米做成的宽条状食物,与陕西的酿皮类似),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师傅放点拍碎的花生米,格外诱人。
花生进入中国的时间虽晚,可是中医对花生的效用却认识地相当清楚,说花生米富含油脂、维生素、氨基酸与各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特有帮助,是药膳的要角。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花生炖猪脚,利于产后下奶,一般人也可以补充胶原蛋白。广东人煲的东靓汤,就是拿花生煲猪手(猪蹄),惠而不贵,比起阿胶、哈士蟆,毫不逊色,还环保些。
花生香味扑鼻,甜咸皆宜。金门土地贫瘠,种高梁倒是合适,因此金门高梁远近驰名。许多人恐怕不知道,金门花生质量也相当好,或把花生磨成粉,或者保存颗粒状,拌入麦芽糖中,碾平、切块,拿竹叶子包起来,吃得时候,除了花生香味,还有点竹子的香气,称为贡糖。
古人日子俭朴,甚少吃点正餐以外的东西,只有逢年过节,才整点甜食,犒赏家人。台湾人吃犒劳,把花生粉掺糖后,一起包进糯米糍粑中,滋味无穷。台湾还有一种猪血糕,把猪血和米蒸熟,裹上酱汁,撒满花生粉,就上香菜,吸引许多人闻香下马。不过前一阵子,一个英国观光网站选出十大古怪食物,猪血糕竟然高居榜首。不知道他们是对猪血有成见,还是不同意花生粉混上香菜。
反观欧洲人对花生米的认识,相当短浅,种植花生,主要用以榨油,进厨房当菜的情况很少。一般作法不外乎带壳烤熟,装袋出售,有时候称为“猴豆”(Monkey nuts);或者去壳以后,加点盐、红椒粉等香料烤熟,称为烤花生米(roasted peanuts)。最普遍的办法是制成花生酱,抹面包,做个花生酱三明治。当年远在欧洲,买不到芝麻酱,就拿花生酱,拌上麻油,调匀之后,可以顶替芝麻酱,要吃炸酱面,凉拌豆芽都不成问题,每个德国朋友都吃得啧啧称奇,原来花生酱还有这等妙用。
花生还有其他名称,因为是番人带进,客家方言跟着来源命名,称为“番豆”。瑞士许多地方称花生为“西班牙豆”,也是这理。不过瑞士人礼貌一些,不称西班牙人为“番”,到了咱中国,笃定西方人听不懂中文,番来番去,毫不避讳。闽南语称玉米为“番麦”,同样心思,不过比起广东话称洋人为“鬼佬”,可就稍微客气一些。
现今,学界认定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十六世纪以后,才逐渐经由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营养丰富,滋味优美,广受欢迎,立刻与各地饮食文化结合,成为菜肴中不可少的部分。从闽粤沿海一带到东南亚的华人地区,没有人不喜欢沙茶酱,花生粉是其中一味重要食材。可是为什么叫“沙茶”?却鲜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原来无论“沙茶”或“沙嗲”(Satay Sauce),都是表音记号,原本称为“三块”,闽南、潮州音都做Sang-dei,以讹传讹,成了“沙嗲”或“沙茶”(茶在闽南音念成dei,外国人拼写成tee)。三块是指街边摊贩卖的烧肉串,一串三块,故称。烧肉没啥味道,全靠酱料提味。用花生、小鱼干磨粉,加上蒜泥、辣椒、五香粉、白糖、精盐,煸炒爆香后封在香油之中,岂有不诱人之理?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称这种酱料为“三块酱”。广东人干脆就用沙茶酱做菜炒饭,遂有沙嗲牛肉;沙茶牛肉炒饭;潮洲、汕头一带,则用沙茶酱炒“粿”(用米做成的宽条状食物,与陕西的酿皮类似),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师傅放点拍碎的花生米,格外诱人。
花生进入中国的时间虽晚,可是中医对花生的效用却认识地相当清楚,说花生米富含油脂、维生素、氨基酸与各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特有帮助,是药膳的要角。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花生炖猪脚,利于产后下奶,一般人也可以补充胶原蛋白。广东人煲的东靓汤,就是拿花生煲猪手(猪蹄),惠而不贵,比起阿胶、哈士蟆,毫不逊色,还环保些。
花生香味扑鼻,甜咸皆宜。金门土地贫瘠,种高梁倒是合适,因此金门高梁远近驰名。许多人恐怕不知道,金门花生质量也相当好,或把花生磨成粉,或者保存颗粒状,拌入麦芽糖中,碾平、切块,拿竹叶子包起来,吃得时候,除了花生香味,还有点竹子的香气,称为贡糖。
古人日子俭朴,甚少吃点正餐以外的东西,只有逢年过节,才整点甜食,犒赏家人。台湾人吃犒劳,把花生粉掺糖后,一起包进糯米糍粑中,滋味无穷。台湾还有一种猪血糕,把猪血和米蒸熟,裹上酱汁,撒满花生粉,就上香菜,吸引许多人闻香下马。不过前一阵子,一个英国观光网站选出十大古怪食物,猪血糕竟然高居榜首。不知道他们是对猪血有成见,还是不同意花生粉混上香菜。
反观欧洲人对花生米的认识,相当短浅,种植花生,主要用以榨油,进厨房当菜的情况很少。一般作法不外乎带壳烤熟,装袋出售,有时候称为“猴豆”(Monkey nuts);或者去壳以后,加点盐、红椒粉等香料烤熟,称为烤花生米(roasted peanuts)。最普遍的办法是制成花生酱,抹面包,做个花生酱三明治。当年远在欧洲,买不到芝麻酱,就拿花生酱,拌上麻油,调匀之后,可以顶替芝麻酱,要吃炸酱面,凉拌豆芽都不成问题,每个德国朋友都吃得啧啧称奇,原来花生酱还有这等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