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艺游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00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任何时刻造访上海杨浦滨江,人们大概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振奋,这里航运繁忙,机器轰鸣。但随着工业迁出,杨浦滨江的喧闹逐渐散去,只留下一湾江水依旧在不紧不慢地流淌。在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同场献技,用艺术造城,准备将亲水空间再次激活。
  今年十一长假,艺术家宋冬没有闲着。10月2日清早,我们在杨浦滨江见到宋冬时,他正对自己的公共艺术新作《若冲园》进行最后调整,前后已经忙活了好几个月。这件装置作品的落地过程跟“盖房子”有些类似:艺术家首先在草坪上建了三个水泥基座,随后用钢架搭出了框架,最后往其中嵌入回收的门窗。从远处观看,它高低错落,展示着丰富的颜色层次,有如一组抽象盆景。至此,装置主体搭建完毕,但艺术作品刚刚完成了一半,后边还有更复杂的功夫:宋冬计划往装置中填入生活旧物——它们必须被使用过,其主人最好还是附近的居民——艺术家认为,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跟周遭发生联结,形成融洽的关系。
  除了宋冬的《若冲园》,还有20件公共艺术作品先后在杨浦滨江“安了家”。它们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组艺术家为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定制打造,在长达一年半的布展周期内陆续亮相。区别于各大艺术展会上的临时性作品,它们将被永久保存,为杨浦滨江南端5.5公里的滨水空间带去持续性的改变。今天的杨浦滨江不受时髦人群的青睐,临水的厂房和仓库空置已久,配合着岸边锈迹斑驳的系缆桩,形成了城市荒地。但20世纪初,这里一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中国初代造船厂、中国最大的造纸厂、远东最大的皂厂等都曾落址于此。借SUSAS之机,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有志于扭转这处荒芜的景观,用文化生态激活潜伏的能量,把滨江空间“还水于民”。
  为了尽可能地物尽其用,策展方提供的创作点位多是工业遗存,受邀艺术家以轻巧的手法介入场地,梳理出艺术与环境、城市、历史的互文关系:来自瑞士的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为一座废弃的吊塔绘上几何条纹,创造出具有视错觉效果的大型装置;英国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从一条报废的小船上切割下42个零件,将它们安装于管状雕塑的两端,提醒观者铭记河流的悠长历史;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家徐震选取了一处不起眼的单层平顶岗亭,往其中置入了雕塑作品《山》……这些作品既留住了历史文脉,也融汇了艺术家的鲜明语言,联结起浦江水的过去与当下。
  “虽然展览有时限,但艺术永不落幕。”来自策展团队的汪斌介绍道,“SUSAS意在把展览内容付诸实践,让艺术在真正意义上介入城市景貌,回馈城市的开发建设。”除了参与策展,汪斌及其创办的艺术管理咨询公司欣稚锋艺术机构 Art Pioneer Studio(APS)也是SUSAS永久公共艺术项目及公开征集作品的总执行,不但负责与遍布全球的众多艺术家全程对接,更包揽了作品的制造与安装,甚至连建筑安全也考虑在内。譬如,安装刘建华的雕塑《天外来物》之前,顾及作品造型及点位的特殊性,APS请示了专家工程师进行结构评审,继而加固了地基,以确保作品在极端天气中也能完好无损。
  进入公共艺术作品安装的冲刺阶段后,宋冬的《若冲园》让汪斌格外“头痛”。为了收集旧物,来自北京的宋冬拜托东道主汪斌联系了街道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员,一行人去弄堂民宅“家访”、去旧货市场“淘宝”,总算集齐了装置所需的元素。虽然过程颇费周章,但宋冬对结果很满意,他说道:“以后居民来滨江游玩,若是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捐献的旧物,或许能感到亲切。它的诞生将社区调动了起来,建立起艺术与公众的连接,所谓的‘共建共生’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21件永久作品中,汇集多方之力的《若冲园》是最后落成的。但它永远不会真正“完成”,而将不断变化,处于一种“活”的动态:其中的物品将持续更替,宋冬还想将其开放为活动、表演所用,让他人的创造不断给予它新的生命。“我对‘永久’的概念有所保留,装置被固定于此,并不意味着它将始终如初,作品可以不断变化和发展。日晒雨淋会让它腐朽、生锈,这样的变化并非全然消极,其中的历史印记恰恰是我想捕捉、表达的东西。”宋冬说道,“人们应该欢迎时间为旧的东西赋予新的意义,这也是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意大利南蒂罗尔省Schnals谷的冰川岭顶峰的海拔达3000余米,在此高地,你可以一览意大利英武的高山地貌和眺望到邻国奥地利。被积雪覆盖的凛冽高山吸引了无数的滑雪者、远足者及游客们到此驻足,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020年9月,一座名为?tzi Peak 3251m的观景台成为了此处的新地标,它由建筑师事务所noa* (Network of Architecture)完成。  观景台整体造型现代摩
期刊
这些看似无序叠加的构成反映人们的生活陷入了错乱困境,唯有打亂秩序并重组,才能于无序中寻找生机。  也许唯有从无用的交际中抽身,才能获得片刻安宁;在社会生活中享受偶尔的停顿,方能寻到那片刻清净!  无论身处何种复杂境遇,保持内在的安定、心念的止息,是享受真实生活的最佳途径。
期刊
在盛夏的鹭岛,即便是清晨,也让人们的衣襟濡湿了。穿过游客繁多的创意园、清新的奶茶店、尘嚣方歇的夜店……快到尽头时,我们不禁都被一棵高大繁茂的白兰树所吸引。江南的白兰秀雅,开到6月便是尽头,差点儿都让人忘了它是来自南国的植物。蔣晟也仰望着这棵白兰,说它竟然是四季开花的。当下的馥郁若隐若现,倒叫人模糊了对面篮球馆里正挥霍荷尔蒙的少年们。我们站在花树下,眼前一片檀黄色的方形建筑在清亮的日光中隐没了边界,
期刊
一天上午,我们和Sergio Roger约在他那间堪称“创意实验室”的工作室见面。早上天气晴朗,阳光透过巨大的窗户照进工作室所在的“梅尔卡德宫”(PalauMercader)内。这座建筑始建于18世纪,位于巴塞罗那的哥特区,门口的街道是巴塞罗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历史可追溯至古罗马帝国时期。庄重气派的入口和石头台阶,都曾见证过这里辉煌的过去。  我们步行至三层,穿过有装饰脚线和不规则天花板的走廊,直
期刊
材料的多變和轮廓的连续破碎、重组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张力,建筑般的力与美在线条、几何形、比例与角度之中迸发。
期刊
成都是一个奇妙的城市。它的四周高山环抱,自己却是沃野千里的平原;它的上下游都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水到这里却似一段慢板,和缓恬静了下来。山水对城市的作用潜移默化,正是有了山水绿意的放怀,密实的伦理网络中长才透进了一股清风,让人得以呼吸吐纳。于是在这样青山碧水的滋润下,成都被养成了一块翡翠,有清透的视效和温润的触感,人和它贴近时总是自由和舒服的。  山的背面  成都的水是温柔的水,对于这份温柔,追根
期刊
姜杰利落的半长卷发别在耳后,身着垂坠的开襟外套、工装裤。她站在工作室一层的客厅亲切地迎接了我们,裤脚压在黄色的中筒靴里,将近175cm的瘦高身材看起来干练而富有活力。当她打开咖啡机时,动作忽然慢了下来,在轰轰声中抚摸着握在手中的小杯子,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外化脑中的想法:“小杯子掉在地上,碎片却不知道哪里去了。针对这一部分应该怎么处理呢?打磨?磨出一个豁口,正好在喝的地方……”说话间,犹如思索如
期刊
在《安邸AD》曾经到访过的“美丽的家”中,艺术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于大部分量产家具,艺术的稀缺特性及多元总能让一个家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性格,而家中的艺术品也经常承载着动人有趣的故事。多年前我们曾经拜访一对异国夫妇位于上海的家,那是一栋两房老公寓,到处充满“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承载物正是两人旅居世界各地所获得的艺术收藏。一件报废的直升机螺旋桨是两人到德国旅行时带回的“纪念品”,当时他们在旧货市
期刊
混凝土是这座墨西哥住宅的主角,生活在这里的是艺术家Pedro Reyes、他的时装设计师妻子Carla Fernández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在异彩纷呈的墨西哥城,在这座广阔、活跃但也不乏危机与动荡的现代都市里,这个家是一块借由建筑创造出的纯净之地、一个真正的绿洲:在纯粹的线条与分明的轮廓之间,深藏着一个静谧却温暖的内部。“混凝土的运用方式有无尽的可能性。”Pedro说道。这种材料是令他着迷的许多
期刊
鲍栋的家在798园区的角落里。2017年园区改造,一批红砖清水房向艺术工作者开放,鲍栋一直想嘗试拥有一间工作室,但又不想住得特别偏远,在798安家就成了这时的“顺便”。鲍栋的日常工作分为三块:组办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做独立策展人的展览项目策划、撰写艺术评论。这令他既不能离群索居,也不能像艺术家邻居一样太过随性,把家里堆放得“路都走不通”。除了安排好生活的必需,在这个六米五高的开阔空间里,鲍栋认为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