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任何时刻造访上海杨浦滨江,人们大概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振奋,这里航运繁忙,机器轰鸣。但随着工业迁出,杨浦滨江的喧闹逐渐散去,只留下一湾江水依旧在不紧不慢地流淌。在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同场献技,用艺术造城,准备将亲水空间再次激活。
今年十一长假,艺术家宋冬没有闲着。10月2日清早,我们在杨浦滨江见到宋冬时,他正对自己的公共艺术新作《若冲园》进行最后调整,前后已经忙活了好几个月。这件装置作品的落地过程跟“盖房子”有些类似:艺术家首先在草坪上建了三个水泥基座,随后用钢架搭出了框架,最后往其中嵌入回收的门窗。从远处观看,它高低错落,展示着丰富的颜色层次,有如一组抽象盆景。至此,装置主体搭建完毕,但艺术作品刚刚完成了一半,后边还有更复杂的功夫:宋冬计划往装置中填入生活旧物——它们必须被使用过,其主人最好还是附近的居民——艺术家认为,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跟周遭发生联结,形成融洽的关系。
除了宋冬的《若冲园》,还有20件公共艺术作品先后在杨浦滨江“安了家”。它们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组艺术家为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定制打造,在长达一年半的布展周期内陆续亮相。区别于各大艺术展会上的临时性作品,它们将被永久保存,为杨浦滨江南端5.5公里的滨水空间带去持续性的改变。今天的杨浦滨江不受时髦人群的青睐,临水的厂房和仓库空置已久,配合着岸边锈迹斑驳的系缆桩,形成了城市荒地。但20世纪初,这里一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中国初代造船厂、中国最大的造纸厂、远东最大的皂厂等都曾落址于此。借SUSAS之机,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有志于扭转这处荒芜的景观,用文化生态激活潜伏的能量,把滨江空间“还水于民”。
为了尽可能地物尽其用,策展方提供的创作点位多是工业遗存,受邀艺术家以轻巧的手法介入场地,梳理出艺术与环境、城市、历史的互文关系:来自瑞士的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为一座废弃的吊塔绘上几何条纹,创造出具有视错觉效果的大型装置;英国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从一条报废的小船上切割下42个零件,将它们安装于管状雕塑的两端,提醒观者铭记河流的悠长历史;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家徐震选取了一处不起眼的单层平顶岗亭,往其中置入了雕塑作品《山》……这些作品既留住了历史文脉,也融汇了艺术家的鲜明语言,联结起浦江水的过去与当下。
“虽然展览有时限,但艺术永不落幕。”来自策展团队的汪斌介绍道,“SUSAS意在把展览内容付诸实践,让艺术在真正意义上介入城市景貌,回馈城市的开发建设。”除了参与策展,汪斌及其创办的艺术管理咨询公司欣稚锋艺术机构 Art Pioneer Studio(APS)也是SUSAS永久公共艺术项目及公开征集作品的总执行,不但负责与遍布全球的众多艺术家全程对接,更包揽了作品的制造与安装,甚至连建筑安全也考虑在内。譬如,安装刘建华的雕塑《天外来物》之前,顾及作品造型及点位的特殊性,APS请示了专家工程师进行结构评审,继而加固了地基,以确保作品在极端天气中也能完好无损。
进入公共艺术作品安装的冲刺阶段后,宋冬的《若冲园》让汪斌格外“头痛”。为了收集旧物,来自北京的宋冬拜托东道主汪斌联系了街道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员,一行人去弄堂民宅“家访”、去旧货市场“淘宝”,总算集齐了装置所需的元素。虽然过程颇费周章,但宋冬对结果很满意,他说道:“以后居民来滨江游玩,若是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捐献的旧物,或许能感到亲切。它的诞生将社区调动了起来,建立起艺术与公众的连接,所谓的‘共建共生’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21件永久作品中,汇集多方之力的《若冲园》是最后落成的。但它永远不会真正“完成”,而将不断变化,处于一种“活”的动态:其中的物品将持续更替,宋冬还想将其开放为活动、表演所用,让他人的创造不断给予它新的生命。“我对‘永久’的概念有所保留,装置被固定于此,并不意味着它将始终如初,作品可以不断变化和发展。日晒雨淋会让它腐朽、生锈,这样的变化并非全然消极,其中的历史印记恰恰是我想捕捉、表达的东西。”宋冬说道,“人们应该欢迎时间为旧的东西赋予新的意义,这也是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意义所在。”
今年十一长假,艺术家宋冬没有闲着。10月2日清早,我们在杨浦滨江见到宋冬时,他正对自己的公共艺术新作《若冲园》进行最后调整,前后已经忙活了好几个月。这件装置作品的落地过程跟“盖房子”有些类似:艺术家首先在草坪上建了三个水泥基座,随后用钢架搭出了框架,最后往其中嵌入回收的门窗。从远处观看,它高低错落,展示着丰富的颜色层次,有如一组抽象盆景。至此,装置主体搭建完毕,但艺术作品刚刚完成了一半,后边还有更复杂的功夫:宋冬计划往装置中填入生活旧物——它们必须被使用过,其主人最好还是附近的居民——艺术家认为,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跟周遭发生联结,形成融洽的关系。
除了宋冬的《若冲园》,还有20件公共艺术作品先后在杨浦滨江“安了家”。它们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组艺术家为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定制打造,在长达一年半的布展周期内陆续亮相。区别于各大艺术展会上的临时性作品,它们将被永久保存,为杨浦滨江南端5.5公里的滨水空间带去持续性的改变。今天的杨浦滨江不受时髦人群的青睐,临水的厂房和仓库空置已久,配合着岸边锈迹斑驳的系缆桩,形成了城市荒地。但20世纪初,这里一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中国初代造船厂、中国最大的造纸厂、远东最大的皂厂等都曾落址于此。借SUSAS之机,一群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有志于扭转这处荒芜的景观,用文化生态激活潜伏的能量,把滨江空间“还水于民”。
为了尽可能地物尽其用,策展方提供的创作点位多是工业遗存,受邀艺术家以轻巧的手法介入场地,梳理出艺术与环境、城市、历史的互文关系:来自瑞士的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为一座废弃的吊塔绘上几何条纹,创造出具有视错觉效果的大型装置;英国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从一条报废的小船上切割下42个零件,将它们安装于管状雕塑的两端,提醒观者铭记河流的悠长历史;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家徐震选取了一处不起眼的单层平顶岗亭,往其中置入了雕塑作品《山》……这些作品既留住了历史文脉,也融汇了艺术家的鲜明语言,联结起浦江水的过去与当下。
“虽然展览有时限,但艺术永不落幕。”来自策展团队的汪斌介绍道,“SUSAS意在把展览内容付诸实践,让艺术在真正意义上介入城市景貌,回馈城市的开发建设。”除了参与策展,汪斌及其创办的艺术管理咨询公司欣稚锋艺术机构 Art Pioneer Studio(APS)也是SUSAS永久公共艺术项目及公开征集作品的总执行,不但负责与遍布全球的众多艺术家全程对接,更包揽了作品的制造与安装,甚至连建筑安全也考虑在内。譬如,安装刘建华的雕塑《天外来物》之前,顾及作品造型及点位的特殊性,APS请示了专家工程师进行结构评审,继而加固了地基,以确保作品在极端天气中也能完好无损。
进入公共艺术作品安装的冲刺阶段后,宋冬的《若冲园》让汪斌格外“头痛”。为了收集旧物,来自北京的宋冬拜托东道主汪斌联系了街道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员,一行人去弄堂民宅“家访”、去旧货市场“淘宝”,总算集齐了装置所需的元素。虽然过程颇费周章,但宋冬对结果很满意,他说道:“以后居民来滨江游玩,若是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捐献的旧物,或许能感到亲切。它的诞生将社区调动了起来,建立起艺术与公众的连接,所谓的‘共建共生’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21件永久作品中,汇集多方之力的《若冲园》是最后落成的。但它永远不会真正“完成”,而将不断变化,处于一种“活”的动态:其中的物品将持续更替,宋冬还想将其开放为活动、表演所用,让他人的创造不断给予它新的生命。“我对‘永久’的概念有所保留,装置被固定于此,并不意味着它将始终如初,作品可以不断变化和发展。日晒雨淋会让它腐朽、生锈,这样的变化并非全然消极,其中的历史印记恰恰是我想捕捉、表达的东西。”宋冬说道,“人们应该欢迎时间为旧的东西赋予新的意义,这也是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