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便是生活化教学的来源,理念提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让课堂上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的建构。多年来,这一教育理念已经在各类学校以及各个学科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教育理念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所以该课程的教育理念更应该紧跟教育形势,在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
引言:
小学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很多人脱离生活谈教育,使教育变成了空中阁楼。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學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带给我们的含义,用实践去体验真理的意义。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定制生活化教学的计划,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地运用,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构建人类社会文明的过程中,人们渐渐遗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势下,孩子们犹如成批的加工产品一样,按照家长的预设、老师的安排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种相对统一的塑造和培养下孩子们的需求被忽视,而这种教育渐渐失去了意义。而生活化的教学是孩子通过具体、形象的思维来感受知识,他们可以用眼睛看、耳朵听、动手做来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用自己最直接的感受来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会比在固定模式下学习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场地的制约,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提升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启发更多的创造力,这就是生活化课程的魅力。将生活中的情境最自然地呈现,在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帮助孩子接受和理解知识。所以,从教学内容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更加重视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也为该学科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模式脱离生活
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缺乏一定的了解,以表演的方式来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且开展许多形式化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不能够从生活出发,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没有办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使学生缺乏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许多教师教学氛围比较刻板,这样也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有些农村小学没有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文化知识为主,从而忽略了《道德与法治》对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是以“我讲,你听”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枯燥,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只会听而不会做。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探索
(一)精选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立足于生活,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这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带给我们的生活素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可以借鉴网络生活化教学素材的例子,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选定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解《家乡的名片》时,要从关注农村地域性特点,凸显农村环境特色的角度出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透彻地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多拍一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照片,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把当地农村的地方特色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充分的自主讨论,将自己家乡的特色以及特产归纳总结后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和老师,通过分享学习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还能让学生不再感到课堂教学的乏味枯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并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
(二)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学生较为感兴趣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的便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课程生活化的一项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问题和学习素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不同的内容多组织一些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农村环境特点、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组织和引导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习和实践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成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如开展“生在农村,感悟农村”实践活动,可以在不同季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生活,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周边的特色农村风光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感受当代农村的发展。在组织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时,可以在春播的季节让学生们感受播种的辛苦,在秋收的季节体会收获的喜悦,从亲身体会中得到在书本中得不到的收获,从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实践到知识的转化。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观察、思考、对照和解决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为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农村小学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重视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高度关联,为提高小学生道德思想水平和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活力,2019(12)
[2] 崔亚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探索[J].中国教师,2019(1):108-109.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
引言:
小学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很多人脱离生活谈教育,使教育变成了空中阁楼。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學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带给我们的含义,用实践去体验真理的意义。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定制生活化教学的计划,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地运用,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构建人类社会文明的过程中,人们渐渐遗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势下,孩子们犹如成批的加工产品一样,按照家长的预设、老师的安排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种相对统一的塑造和培养下孩子们的需求被忽视,而这种教育渐渐失去了意义。而生活化的教学是孩子通过具体、形象的思维来感受知识,他们可以用眼睛看、耳朵听、动手做来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用自己最直接的感受来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会比在固定模式下学习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场地的制约,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提升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启发更多的创造力,这就是生活化课程的魅力。将生活中的情境最自然地呈现,在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帮助孩子接受和理解知识。所以,从教学内容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更加重视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也为该学科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模式脱离生活
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缺乏一定的了解,以表演的方式来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且开展许多形式化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不能够从生活出发,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没有办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使学生缺乏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许多教师教学氛围比较刻板,这样也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有些农村小学没有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文化知识为主,从而忽略了《道德与法治》对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都是以“我讲,你听”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枯燥,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低下学生只会听而不会做。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活化探索
(一)精选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立足于生活,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这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带给我们的生活素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可以借鉴网络生活化教学素材的例子,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选定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解《家乡的名片》时,要从关注农村地域性特点,凸显农村环境特色的角度出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透彻地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多拍一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境照片,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把当地农村的地方特色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充分的自主讨论,将自己家乡的特色以及特产归纳总结后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和老师,通过分享学习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还能让学生不再感到课堂教学的乏味枯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并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
(二)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学生较为感兴趣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的便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课程生活化的一项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问题和学习素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不同的内容多组织一些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农村环境特点、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组织和引导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习和实践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成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如开展“生在农村,感悟农村”实践活动,可以在不同季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生活,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周边的特色农村风光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感受当代农村的发展。在组织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时,可以在春播的季节让学生们感受播种的辛苦,在秋收的季节体会收获的喜悦,从亲身体会中得到在书本中得不到的收获,从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实践到知识的转化。
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观察、思考、对照和解决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为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农村小学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重视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高度关联,为提高小学生道德思想水平和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活力,2019(12)
[2] 崔亚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探索[J].中国教师,2019(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