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法律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tr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强调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而且还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本文试图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内容、思路与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潘梦静(1974- ),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诉讼法;陆春燕(1976-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江西南昌330013)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160-02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兴起,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专业教育中出现了“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的不良倾向。学生“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思想幼稚、境界低浅、信仰缺失、意趣平庸、心理脆弱、情感自私的现象令人担忧。
  诚然,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从更深远的目标看,高等教育应建立在教书育人的理念上,实现精神立人的终极理想。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他们塑造成有思想、有品德、有意志、有情操、有个性的独立的人,而不仅仅是娴熟的职业机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模式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类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进而使学生学会做人,教他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来完成,也可以渗透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我国的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强调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在此倾向的影响下,我们的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偏重于法律条文的诠释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审美、情感、意志、信念、责任等方面的心智培养。因而,学生们在专业课学习中只获得了一大套法学规则和技术系统,却缺乏对现代社会的了解和责任,缺乏对自然和艺术的感悟,缺乏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缺乏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
  事实上,法律职业不是逻辑的职业,而是经验的职业。法律人的性格情感、思想观念、人生经历都将成为影响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更有学者提出“法律职业者应同时具有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激情、法学家的素养和政治家的立场”。所以,法科学生不能只懂得法条,还要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把自己修炼成心存高远、充满智慧、坚持操守的准法律人。否则,将来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目光如豆的法匠,沦落为技术的操作者,难以真正胜任职业使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设定为“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法律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才是最根本的,因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人格完善、均衡协调发展的法学专门人才。他们不仅仅是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法律职业人,还应该是既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文明的公民;既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具有不同个性的有教养的人。
  由于高职学制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笔者认为,高等法律职业院校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称通识教育)课程,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的有利阵地,突破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狭窄、程式刻板的格局,注入全新的教学元素,以开放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人文教育
  
  从整体上说,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是非常深厚的。既包括个人的人生观,也包括社会的责任感;既涉及德育层面,也涉及智力层面和美育层面;既重视自身的修养,也重视对他人的关注。因此,许多高校在学生人文教育方面安排的课程和活动都是广泛而丰富的。
  然而,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学时有限,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紧凑的特点,所以其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比普通高校有所降低,即以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为主,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要求学生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调整为围绕相应职业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职业人文教育。它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两大要素,主要指工作中的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新等精神品质。
  就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法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实训环节都要借助法律职业的相关资料来呈现,这恰好与法律职业人文教育的需要相契合。因此,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法律职业人文教育是完全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法律职业人文教育本身就是法律专业课程教学的题中之意。
  1.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法科学生的司法品格进行塑造。司法品格在此泛指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应当具备的优良作风和职业良知,它的本质是法律职业者内心的理想与信念以及恪守这种理想信念的自我约束力。在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集中体现在法律原则与制度、法律权利与义务、法律程序与规范几个方面。教师们进行讲解时往往从立法背景入手,进而分析理论要义,最后归于司法实践。其中,立法背景的介绍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恤民情,使其能超越自身局限,确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司法实践与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中立平等的司法理念,从善如流、同情弱者、疾恶如仇的情怀,尊重权利和生命的意识,平和内敛的性格,以及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坚忍不拔的品质,使学生树立一种对法律职业的尊崇与对法律本身的真诚信仰。即使是纯粹的法学理论教学,教师也可在深入剖析理论之余,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深刻的法治思想,一丝不苟、坚持真理的治学态度。
  2.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既指“从无到有”的创造活动,也指“从有到优”的推陈出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包括知识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两大部分。创新能力是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法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当今中国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必然冲击传统法学理论,推动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要善于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充分地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观点说不,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它调整的社会生活的范围是有限的,法律条文的规定也是概括性的,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矛盾却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案件(例)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律理想与司法实践”的差别,引导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深入分析法条背后的价值与内涵,均衡考虑案件各要素,从而学会缜密地思辨,灵活地应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在高职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如前所述,法律学科作为社会学学科的重要门类,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通常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互观照。尤其是诉讼法,解决人身财产纠纷,事关民情民生,往往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相关的人文素材非常丰富,这为我们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此,教师们可以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找到若干适当的切入点,将教学资料和人文素材进行扩充及延伸,通过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展示与传递,对学生进行关于人生、人性、人格、人权等方面的启发和教育。比如哲学、史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对于个体生命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文学、绘画、音乐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同时,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授与受”的教学方法,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主要方法包括:
  1.讲演法。教师对人文素材的直接讲解与演示,极具感染力,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心灵成长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尽量选择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动、震动、触动的经典的人文事例,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学会体察学生的内心渴望与困惑。另一方面,由于人文素质教学内容的感性,在语言表达上也要与专业课教学的平实严谨的风格有所不同,教师应在讲演时做到或高亢、或深沉,或坦诚、或婉转,或平静、或激动,或幽默、或严峻,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润泽。
  2.交流法。这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的方法,常常表现为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借助传统的表达方式或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彼此的思想传达与情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座谈、讨论、辩论、对话等方式,在自我表达与互相沟通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人文问题,引发观念的碰撞、互补或融合,从而促使学生完成自我肯定或自我提升。
  3.体验法。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观察、感受、实践,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体验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件的观摩或参与,以及背景调查、当事人访谈等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理性等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反思法。这是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过去的沉思与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精神榜样进行角色示范,学生可以通过与人文素材中的人物对照,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讨和内省,从而做出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
  5.阅读法。这一方法立足于读书与思考,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与其他方法相比,它超越了教学活动惯常的时空界限,凸现学生一方在人文教育中的主动权。在实施过程中一般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涉及的有关人文问题,开出文史哲等方面的书单,或启发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文字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帮助学生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本身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阅读之后,更会在学生内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其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巨大影响和榜样作用,最终达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滕毅.高等法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初探[A].吴汉东.中国财经政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论文荟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21).
  [3]王丽敏,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EB/OL]www.hbrb.hebnews.cn,2004-02-12.
  [4]王丽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与途经[EB/OL].www.pep.com.cn (人教网),2006-06-27.
  [5]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中国大学教学,1999(2).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对安徽省农民素质状况和培训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素养和市场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农民内部的分化给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应该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培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素质 培训需求 分类培训  [作者简介]李兴佐(1965- ),男,山东莱州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副教授,博
~~
期刊
通过对市场调研,得知围绕在我们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包装盒体,其面貌总体上与我国六七十年代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就是说我国的包装工业迅速成长了一大步.并且该领域还有更大
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胶印机制造厂商,也是中国工业500强之一.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是国内首批在境外上市的九家H股企业之一,1994
[摘要]文章阐释了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新要求,并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师  [作者简介]尹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管理。(陕西西安71007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136-01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
[摘要]女大学生的交往状况与能力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女大学生的自身形象,而且深刻影响着其社会认可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社交能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帮助那些交往力匮乏的女生提升自身的交际水平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女大学生 交往能力 主动交往  [作者简介]刘素娟(1968-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
介绍一种新型机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其频率响应特性方程,由幅频及相频特性曲线分析其工作特性。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多呈消极负面,他们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较为普遍的心理失衡和受挫情绪,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甚至表现出过激行为。这不论是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