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意法就是创立新意之法。如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创立新意呢?本文以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为例,通过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努力转变差生,巧设问题情景,推进优生更优;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均衡发展,营造语文阅读教学和谐,创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意。
关键词:创意法;语文;阅读教学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最差的学生在某一方面也可能是最好的学生。学生无好差之分,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只有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谈谈在创意法下语文阅读的收获。
一、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认为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我要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就是利用学生最盼望、最喜欢的大年夜作为开场白,逐步导出“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再根据自己幸福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相比,说出自己对小女孩的初步感情——同情、可怜、难过。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要卖火柴呢?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她呢?她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又冷又饿?学生有着那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他们就会急切地想到课文中阅读、了解,心思就全放在课堂上了。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这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兴趣、难解释的问题时,也会受到刺激,使思维活跃起来。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曾这样论述过理想的课堂教学:“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改变差生,给差生转变的机会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所谓最差的学生是指在老师的标准答案里是最差的或在学习成绩上是最差的。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同样道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差。他在这方面是“最差”,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因此,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差生”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这样才是把“最差”的学生转变为“最好”的学生。特别要体现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为了寻找机会让“差生”表现自己,特别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差生”:①“想象”是文章的表达方法之一,那么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呢?②课文中的小女孩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③一些常见的字组词等等。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一般都能回答出以上这些简单的问题。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把这些“软骨头”抛给“差生”,让“差生”一口就能把它啃掉。当“差生”答对时,我总是不失良机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高兴、愉悦。当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后,身心就愉悦快乐了,也就爱学习了,这样日积月累,“差生”就不再差了,还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是“最好”的!
三、正确对待优生,让优生更优
创意法教育认为:“最好”的学生也可能是“最差”的学生。为什么呢?其一是说,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最差的。我们常常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思考,听从教育,但动手能力欠佳,不爱说话,诡辩能力较差。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诡辩能力强。其二是说人是在变化的,“最差”的学生也会转变为“最好”的学生,同样,“最好”的学生也会变为“最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法中要防止“最好”变为“最差”,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出现,我们就要善于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勇往直前,达到优生更优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有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多次运用了想象手法,这样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全班最好的学生回答。有的可能答不出来。因为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最好,但是给了优生一个挑战,也是不断锻炼优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更优。
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课堂均衡发展
创意法教育认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就是“最差”的学生,即学生无好差之分。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有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一加一等于几”要留给差生做,“一加一等于几怎么算”留给中等生做,“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留给优生做。要课堂阅读教学的师生互助合作的活动中,通过利用学生能力的好与差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讨论方式。一般在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再说,优生最后概括总结,达到人人参与,均衡发展。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习目标上,我要求差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就是100分了:①简单的字组词;②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③小女孩的最后命运是怎么样的?对中等生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正确写出五次擦火柴时想象到的情景;对优生则要求说出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幻象?体现小女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九个人,选一名优生当组长,每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让差生先说,中等生作补充,优等生最后概括总结。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小女孩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②课文中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③每次幻想的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④小女孩的最后命运会怎样呢?⑤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第1和第2个问题让差生回答,第3和第4个问题让中等生回答,第5个问题让优等生回答。这样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个个都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构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创意教育就是创造新意,如何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创造新意,是我们第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根据当前课改经验和党的教育方针,善于创造新意,全面提高高年级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创意法;语文;阅读教学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最差的学生在某一方面也可能是最好的学生。学生无好差之分,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只有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谈谈在创意法下语文阅读的收获。
一、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认为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我要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就是利用学生最盼望、最喜欢的大年夜作为开场白,逐步导出“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再根据自己幸福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相比,说出自己对小女孩的初步感情——同情、可怜、难过。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要卖火柴呢?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她呢?她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又冷又饿?学生有着那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他们就会急切地想到课文中阅读、了解,心思就全放在课堂上了。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这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兴趣、难解释的问题时,也会受到刺激,使思维活跃起来。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曾这样论述过理想的课堂教学:“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改变差生,给差生转变的机会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所谓最差的学生是指在老师的标准答案里是最差的或在学习成绩上是最差的。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同样道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差。他在这方面是“最差”,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因此,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差生”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这样才是把“最差”的学生转变为“最好”的学生。特别要体现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为了寻找机会让“差生”表现自己,特别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差生”:①“想象”是文章的表达方法之一,那么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呢?②课文中的小女孩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③一些常见的字组词等等。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一般都能回答出以上这些简单的问题。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把这些“软骨头”抛给“差生”,让“差生”一口就能把它啃掉。当“差生”答对时,我总是不失良机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高兴、愉悦。当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后,身心就愉悦快乐了,也就爱学习了,这样日积月累,“差生”就不再差了,还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是“最好”的!
三、正确对待优生,让优生更优
创意法教育认为:“最好”的学生也可能是“最差”的学生。为什么呢?其一是说,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最差的。我们常常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思考,听从教育,但动手能力欠佳,不爱说话,诡辩能力较差。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诡辩能力强。其二是说人是在变化的,“最差”的学生也会转变为“最好”的学生,同样,“最好”的学生也会变为“最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法中要防止“最好”变为“最差”,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出现,我们就要善于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勇往直前,达到优生更优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有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多次运用了想象手法,这样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全班最好的学生回答。有的可能答不出来。因为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最好,但是给了优生一个挑战,也是不断锻炼优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更优。
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课堂均衡发展
创意法教育认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就是“最差”的学生,即学生无好差之分。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有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一加一等于几”要留给差生做,“一加一等于几怎么算”留给中等生做,“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留给优生做。要课堂阅读教学的师生互助合作的活动中,通过利用学生能力的好与差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讨论方式。一般在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再说,优生最后概括总结,达到人人参与,均衡发展。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习目标上,我要求差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就是100分了:①简单的字组词;②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③小女孩的最后命运是怎么样的?对中等生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正确写出五次擦火柴时想象到的情景;对优生则要求说出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幻象?体现小女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九个人,选一名优生当组长,每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让差生先说,中等生作补充,优等生最后概括总结。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①小女孩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②课文中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③每次幻想的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④小女孩的最后命运会怎样呢?⑤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第1和第2个问题让差生回答,第3和第4个问题让中等生回答,第5个问题让优等生回答。这样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个个都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构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创意教育就是创造新意,如何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创造新意,是我们第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根据当前课改经验和党的教育方针,善于创造新意,全面提高高年级阅读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