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球运动知识是高中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内容,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设计教学,使教师重视创设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地球运动知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反思
一、课程设计背景
地球运动知识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难度较大又很抽象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尤其是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部分,更是难点,每年用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和精力都不少,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表现为课本知识和要点都能理解,但难以独立完成相关的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堂复习课《应用图解法解决地球运动中的问题》,目的是用教材中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图为基本解题工具,创设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挖掘图中的隐性信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抽象的地理信息所蕴含的规律,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效率,达到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将课本“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图中的关键信息整理出来。内容集中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节气之间的关系;晨线和昏线的判别方法;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文本知识和图中的显性信息,只依据这些信息显然不能灵活应对越来越抽象的地球运动的问题,于是设置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挖掘图中的隐性信息:根据昼夜状况与地方时的关系怎么快速确定0、6、12、18时的经线?根据二分二至日图中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能否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二分二至日图中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的纬度,结合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能否推导太阳直射的纬度?借助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怎样描绘太阳高度等值线分布规律?在太阳高度等值线分布图上有哪些特殊的信息?
给出几个具体问题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将学生按六人一组进行分组,提示学生有疑点适时交流。前三个问题很快有了结果,经过检测基本达到要求。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特殊的信息具体指什么?”这时,将第四个问题分解、具体化为以下三个:在太阳高度等值线图中怎样依据所给的信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怎样判定晨线和昏线?怎样依据直射点信息确定赤道、极点的位置?
问题抛出后,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摆弄着地球仪,边看地球仪边研究那三幅图,但是能完全解答出来的寥寥无几(这组问题确实比较难)。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转绘成“侧视图”是一种最简单最不易出错的办法。于是设疑:能不能转绘成侧视图,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观察来完成?然后鼓励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解。这样,经过“设置具体的问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再设问质疑——学生展示验证——师生归纳总结”等环节后,有将近2/3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和反思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的其中一条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1.教师要学会精心设置问题:在学生不容易看透的知识点上找问题、在学生不容易看懂的图中提问题、在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理原理中设置问题。
2.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体、层层递进,这样有利于学生找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连续性。
3.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合作交流和研讨,这既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和体现,又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学会与人合作奠定基础。要正确认识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在有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的前提条件下,有交流知识的欲望和需求时才是最佳时机,这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重视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要求: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主要从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解决地理问题这几方面衡量。
本节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发现了老师所设置的问题的不足,能进一步提出反问,达到了课标评价建议1的要求;能够以课本中有限的示意图信息为基础,借助地球仪模型,从图和教具中搜集有效的信息,达到了课标评价建议2的要求;经过认真思考和积极交流最终解决了问题,达到了课标评价建议3的要求;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完成相关要求,并对老师的问题提出质疑,应该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积极探索地理问题。
要求学生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地理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倡导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地球运动知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反思
一、课程设计背景
地球运动知识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难度较大又很抽象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尤其是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部分,更是难点,每年用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和精力都不少,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表现为课本知识和要点都能理解,但难以独立完成相关的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堂复习课《应用图解法解决地球运动中的问题》,目的是用教材中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图为基本解题工具,创设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挖掘图中的隐性信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抽象的地理信息所蕴含的规律,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效率,达到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将课本“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图中的关键信息整理出来。内容集中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节气之间的关系;晨线和昏线的判别方法;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文本知识和图中的显性信息,只依据这些信息显然不能灵活应对越来越抽象的地球运动的问题,于是设置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挖掘图中的隐性信息:根据昼夜状况与地方时的关系怎么快速确定0、6、12、18时的经线?根据二分二至日图中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能否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二分二至日图中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的纬度,结合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能否推导太阳直射的纬度?借助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怎样描绘太阳高度等值线分布规律?在太阳高度等值线分布图上有哪些特殊的信息?
给出几个具体问题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将学生按六人一组进行分组,提示学生有疑点适时交流。前三个问题很快有了结果,经过检测基本达到要求。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特殊的信息具体指什么?”这时,将第四个问题分解、具体化为以下三个:在太阳高度等值线图中怎样依据所给的信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怎样判定晨线和昏线?怎样依据直射点信息确定赤道、极点的位置?
问题抛出后,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摆弄着地球仪,边看地球仪边研究那三幅图,但是能完全解答出来的寥寥无几(这组问题确实比较难)。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转绘成“侧视图”是一种最简单最不易出错的办法。于是设疑:能不能转绘成侧视图,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观察来完成?然后鼓励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解。这样,经过“设置具体的问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再设问质疑——学生展示验证——师生归纳总结”等环节后,有将近2/3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和反思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的其中一条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1.教师要学会精心设置问题:在学生不容易看透的知识点上找问题、在学生不容易看懂的图中提问题、在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理原理中设置问题。
2.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体、层层递进,这样有利于学生找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连续性。
3.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合作交流和研讨,这既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和体现,又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学会与人合作奠定基础。要正确认识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在有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的前提条件下,有交流知识的欲望和需求时才是最佳时机,这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重视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要求: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主要从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解决地理问题这几方面衡量。
本节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发现了老师所设置的问题的不足,能进一步提出反问,达到了课标评价建议1的要求;能够以课本中有限的示意图信息为基础,借助地球仪模型,从图和教具中搜集有效的信息,达到了课标评价建议2的要求;经过认真思考和积极交流最终解决了问题,达到了课标评价建议3的要求;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完成相关要求,并对老师的问题提出质疑,应该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积极探索地理问题。
要求学生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地理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倡导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