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26-01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通过铸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養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环境。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畸变为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吸取知识的流程。而“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这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学不是把知识移植到学生头脑中,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知识,学生的知识是学而得之而非教而得之。诚如陶行知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把“以书为本”、“以师为本”的观念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上来。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旧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及质量评估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和环境。在教学《春》时,我改变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吟诵、颂读,深入理解了美在春天的草,美在春天的花,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绝非一时之忆。
张扬个性特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个性优势上的潜力,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大意义上的张扬。人云亦云,固守书本,不是创新,只有勇于展现个性,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人,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是需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改变“灌而不启”的做法,让学生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新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就能 “通过发散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组合,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设计”,从而形成有求异性、发散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说“我认为”,要相信“我能行”,大胆质疑,寻找最能展示自己个性的答案。
比如,学习《景阳岗》一文时,也许有学生质疑武松竟然几拳就打死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实属犯法行为。又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时,有学生可能会对“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这些俗语产生怀疑,认为由于过度开发,人勤快地也不一定高产;疏于打理时,地里长的野草也并非坏事等等。学生的这些观点也许与作者的本意相悖,但也不无道理。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肯定和鼓励学生这种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做法。
鼓励大胆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叶圣陶老先生提倡过: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思想。现代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课堂上,不能再把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和讨论各种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探求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培养创造之人就需要对其循循善诱和激励鼓舞。很多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人、事、景、物,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超越常人思维习惯,超出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求异”的心理,让学生逐渐养成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敢于“反其义而思之”,破旧立新。例如“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丑不自卑亦为美;“班门弄斧”中敢在班门弄斧的人,其挑战权威的精神可喜可贺;“狐假虎威”的狐狸善于假于物实乃智等。这些反向思维在一般人看来是违反常理的“歪理邪说”,但具有反向思维观点的同学相对于墨守成规的同学来说其独到之处也属难能可贵。教师此时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加倍爱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激励实践求知,倡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手动、脑思、眼观察,自己讨论,自己推理,学生所得才是真正的所得,才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以创新意识学习、运用学科知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从实践操作着手,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观察、分析、提炼,从而培养能力。如,在生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内识字,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大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生字。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作品中富于想象的语言材料,抓住作品中值得思索的、符合学生“奇思妙想”心理特点的因素,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比如: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去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幻想到与奶奶一起奔向光明和快乐的情景以及《翠鸟》中像箭一样飞过去的动作,去模仿《我的影子》中各种相对位置关系等等。这样的学习,“教学做合一”,孩子们自己动手,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新建.树立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江西教育,2011(9):10.
[2] 陈俊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5):134~13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26-01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通过铸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養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环境。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畸变为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吸取知识的流程。而“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这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学不是把知识移植到学生头脑中,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知识,学生的知识是学而得之而非教而得之。诚如陶行知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把“以书为本”、“以师为本”的观念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上来。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旧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及质量评估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和环境。在教学《春》时,我改变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吟诵、颂读,深入理解了美在春天的草,美在春天的花,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绝非一时之忆。
张扬个性特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个性优势上的潜力,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大意义上的张扬。人云亦云,固守书本,不是创新,只有勇于展现个性,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人,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是需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改变“灌而不启”的做法,让学生树立起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新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就能 “通过发散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组合,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设计”,从而形成有求异性、发散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说“我认为”,要相信“我能行”,大胆质疑,寻找最能展示自己个性的答案。
比如,学习《景阳岗》一文时,也许有学生质疑武松竟然几拳就打死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实属犯法行为。又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时,有学生可能会对“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这些俗语产生怀疑,认为由于过度开发,人勤快地也不一定高产;疏于打理时,地里长的野草也并非坏事等等。学生的这些观点也许与作者的本意相悖,但也不无道理。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肯定和鼓励学生这种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做法。
鼓励大胆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叶圣陶老先生提倡过: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思想。现代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课堂上,不能再把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和讨论各种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探求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培养创造之人就需要对其循循善诱和激励鼓舞。很多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人、事、景、物,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超越常人思维习惯,超出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求异”的心理,让学生逐渐养成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敢于“反其义而思之”,破旧立新。例如“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丑不自卑亦为美;“班门弄斧”中敢在班门弄斧的人,其挑战权威的精神可喜可贺;“狐假虎威”的狐狸善于假于物实乃智等。这些反向思维在一般人看来是违反常理的“歪理邪说”,但具有反向思维观点的同学相对于墨守成规的同学来说其独到之处也属难能可贵。教师此时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加倍爱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激励实践求知,倡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手动、脑思、眼观察,自己讨论,自己推理,学生所得才是真正的所得,才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以创新意识学习、运用学科知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从实践操作着手,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观察、分析、提炼,从而培养能力。如,在生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内识字,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大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生字。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作品中富于想象的语言材料,抓住作品中值得思索的、符合学生“奇思妙想”心理特点的因素,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感悟,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比如: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去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幻想到与奶奶一起奔向光明和快乐的情景以及《翠鸟》中像箭一样飞过去的动作,去模仿《我的影子》中各种相对位置关系等等。这样的学习,“教学做合一”,孩子们自己动手,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新建.树立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江西教育,2011(9):10.
[2] 陈俊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