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京山县紧紧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通过采取政策引导、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拓展市场空间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对策;湖北省京山县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2
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到2014年11月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5家,其中纳入县经济主管部门调度的规模企业116家,亿元企业78家,新增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7家,新增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总体来讲,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转变。
1.2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010-2013年,京山县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称号。2013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37.4亿元,同比增长22.4%,与农业产值比达到了4.2:1,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县市中排名第5位。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81.9亿元,同比增长14.6%。
1.3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全县共申报并有效使用“三品”品牌216个,其中有机食品8个、绿色食品28个、无公害食品180个。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58个,通过HACCP体系认证37个。“京山桥米”“仁和白花菜”先后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宝牌大米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2009年“国宝”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还有7个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11个被评为“湖北著名商标”。大米、茶叶等一批产品先后在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南六省农产品博览会等全国性会展上获金银奖项60多个,有效地扩大了京山农产品的影响力。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学府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常年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1.4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订单为主要形式,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了京山县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企“双赢”。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安置农民就近就业和季节性务工9 000多人,农民每年可从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可增收1.3亿元左右,并带动了交通、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虽然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较大,但小型初级加工企业过多,具有很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太少。从单个企业销售收入上看,虽然京山县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8家,但像稻花香、福娃这样自身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太少,大部分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
其二,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涉及到了农业相关产业,但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严重不足。从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3类来看,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很不合理,116家规模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有80家,占69%,且以大米加工企业居多。而食品制造企业仅有2家,充分说明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粗加工方面,精深加工及下游产品深度开发上严重不足。
其三,虽然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但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发展壮大缺乏活力。近年来,全县新上各类加工企业很多,但做大做强的却很少。一方面是受资金“瓶颈”制约,大多数业主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再加上难以争取信贷投入,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和扩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导致企业经营、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取得更高层次发展。
其四,虽然创造了省级、国家级品牌,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全县创品牌的企业不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过小,主要市场还集中在省内甚至周边县市,真正出省乃至走出国门的产品不多。
其五,虽然探索了订单生产等连接机制,但利益连接不紧,约束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的机制尚未建立。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理应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但目前,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一种自由买卖关系,没有形成有约束力的利益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实力不够,一旦遇到市场风险,企业无力抵挡,无法与农户兑现承诺;另一方面,农民合同意识淡薄,诚信度较差,农产品上市后,价格上有好处就找市场,有难处就找企业,合同缺乏约束力。
3 发展对策
3.1 切实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机构过多,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由县农办负责、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由县工信局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县农业局负责,加上京山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设在开发区,以京山经济开发区负责为主。建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挂帅,县直相关部门和相关镇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行统一协调管理。要定期召开会议,集中听取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3.2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对涉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各项财政资金、项目,县委、县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例如,深加工企业贴息项目、粮油大县奖励项目、畜禽养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多经项目、低产林改造项目、低丘岗地改造等项目、国土整理项目、水利项目等,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原料基地配套建设。在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政策、用地政策等方面,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企业创建品牌、申请专利、引进高素质人才等,给予奖励支持。加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原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给予支持。
3.3 加快企业自身发展
从企业自身讲,一要注重循环发展,在运用新设备、新工艺、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提升产业精细化程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要突出生态原则,高度重视规模化、高品质原料基地建设,做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两结合、两促进;三要加强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品牌创建,加强自身自主研发力度和相关产权保护,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企业软竞争实力。
3.4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要按照原料基地绿色化、有机化的要求,确定县内一批目前运作相对规范、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合作社严格按“五统一”模式规范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合作社直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原料供销合同,既避免企业与农民直接签订合同的不确定性,也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稳定、安全的原料基地。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对策;湖北省京山县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2
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到2014年11月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5家,其中纳入县经济主管部门调度的规模企业116家,亿元企业78家,新增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7家,新增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总体来讲,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转变。
1.2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010-2013年,京山县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称号。2013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37.4亿元,同比增长22.4%,与农业产值比达到了4.2:1,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县市中排名第5位。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81.9亿元,同比增长14.6%。
1.3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全县共申报并有效使用“三品”品牌216个,其中有机食品8个、绿色食品28个、无公害食品180个。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58个,通过HACCP体系认证37个。“京山桥米”“仁和白花菜”先后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宝牌大米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2009年“国宝”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还有7个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11个被评为“湖北著名商标”。大米、茶叶等一批产品先后在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南六省农产品博览会等全国性会展上获金银奖项60多个,有效地扩大了京山农产品的影响力。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学府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常年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1.4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订单为主要形式,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了京山县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企“双赢”。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安置农民就近就业和季节性务工9 000多人,农民每年可从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可增收1.3亿元左右,并带动了交通、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虽然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较大,但小型初级加工企业过多,具有很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太少。从单个企业销售收入上看,虽然京山县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8家,但像稻花香、福娃这样自身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太少,大部分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
其二,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涉及到了农业相关产业,但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严重不足。从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3类来看,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很不合理,116家规模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有80家,占69%,且以大米加工企业居多。而食品制造企业仅有2家,充分说明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粗加工方面,精深加工及下游产品深度开发上严重不足。
其三,虽然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但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发展壮大缺乏活力。近年来,全县新上各类加工企业很多,但做大做强的却很少。一方面是受资金“瓶颈”制约,大多数业主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再加上难以争取信贷投入,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和扩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导致企业经营、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取得更高层次发展。
其四,虽然创造了省级、国家级品牌,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全县创品牌的企业不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过小,主要市场还集中在省内甚至周边县市,真正出省乃至走出国门的产品不多。
其五,虽然探索了订单生产等连接机制,但利益连接不紧,约束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的机制尚未建立。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理应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但目前,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一种自由买卖关系,没有形成有约束力的利益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实力不够,一旦遇到市场风险,企业无力抵挡,无法与农户兑现承诺;另一方面,农民合同意识淡薄,诚信度较差,农产品上市后,价格上有好处就找市场,有难处就找企业,合同缺乏约束力。
3 发展对策
3.1 切实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机构过多,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由县农办负责、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由县工信局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县农业局负责,加上京山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设在开发区,以京山经济开发区负责为主。建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挂帅,县直相关部门和相关镇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行统一协调管理。要定期召开会议,集中听取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3.2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对涉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各项财政资金、项目,县委、县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例如,深加工企业贴息项目、粮油大县奖励项目、畜禽养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多经项目、低产林改造项目、低丘岗地改造等项目、国土整理项目、水利项目等,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原料基地配套建设。在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政策、用地政策等方面,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企业创建品牌、申请专利、引进高素质人才等,给予奖励支持。加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原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给予支持。
3.3 加快企业自身发展
从企业自身讲,一要注重循环发展,在运用新设备、新工艺、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提升产业精细化程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要突出生态原则,高度重视规模化、高品质原料基地建设,做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两结合、两促进;三要加强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品牌创建,加强自身自主研发力度和相关产权保护,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企业软竞争实力。
3.4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要按照原料基地绿色化、有机化的要求,确定县内一批目前运作相对规范、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合作社严格按“五统一”模式规范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合作社直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原料供销合同,既避免企业与农民直接签订合同的不确定性,也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稳定、安全的原料基地。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