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视阈下小学体育分层导学模式探究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小学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启蒙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当前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出发,“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为此,从因材施教出发,利用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让学生个体接触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内容,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 因材施教视阈下小学体育分层导学模式的价值
  2.1 促进学生个体成长
  小学体育的分层导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层次的划分,在完成学生层次的划分之后,进而对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全过程完成层次的划分,形成不同层次化的教学系统,目的是为每一个层次中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体验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展现出良好的实践效果。分层导学模式的特点鲜明,每一个学生在该模式下都能够接触到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
  2.2 优化小学体育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强调以优质的教育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但从目前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出发,虽然基础环境发生改变,但在教学内容供给、教学方法上依旧有所不足,表现为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分层导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通过分层导学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分层导学的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学生为核心,科学、有效分層,并按照学生的基本需要来协调好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与体育教学本身更适配,在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成长。
  3 因材施教视阈下小学体育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从因材施教的背景下出发,提出小学体育分层导学的模式,提供构建方案和具体策略,让分层导学的价值得以展现。
  3.1 搭建分层导学的基本框架
  在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基本框架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将分层导学模式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框架中,通过分层导学模式的优化与协调安排,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好务。学校提高对该模式的重视程度,势必在资源倾斜方面会更积极、更主动;另一方面,广大教师要积极构建分层导学的基本框架,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回到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中,需要根据该方法,安排教学框架,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反馈结果。让分层导学模式得以在学校的体育教育环境中推广与落实。基本框架的搭建过程,需要学校教育资源的多方支持,并在不断的检验中获得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
  3.2 推进分层导学的实施方案
  推进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多视角切入,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包括科学分层、内容实施、动态评价等几个方面。
  在科学分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分层导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直接与教师的科学分层有一定的关联关系,要始终坚持科学分层,让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划分为A层、B层以及C层。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划分的层次,自然在教学目标山也需要进行优化。如A层采用高于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超前教学;B层以课程标准目标为主,稳中求进;C层重点放在基础内容的传递和实践内容的细致讲解上,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与自身水平相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习体验。
  在内容实施上,以小学体育的篮球教学的“三步上篮”技术教学为例。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学要点放在熟练掌握“三步上篮”技巧,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以实战对抗为主,增强学生学习体验;B层次学生以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开展篮球“三步上篮”的练习,教学过程以基础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为主;C层更强调熟练地掌握“三步上篮”的基本理论,并能够完成初步的实践,懂得脚步移动和上篮方法。从教学全过程出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体验感都明显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更足。
  在教学评价上,由于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自然在教学评价评价方面也需要做好协调。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让学生可以在各自的层次中得以成长,给出科学的评价依据和结果,为学生的成长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新思路。例如在针对A层次学生的评价上,要在实践对抗中观察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掌握情况,完成评价。对于B层次的学生,评价过程要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全过程的专注度、参与度等作为考核要点,完成细致的分析,把握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环境,分层导学模式的应用完成了对学生的科学分层,针对不同层次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让分层导学的价值得以展现,达成因材施教的目标。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优化。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
其他文献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始终秉持“求实、好学、团结、拼搏”理念,不断探索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在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文化教育等方面获得了切实的成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一所有具有体教融合特色的学校,不仅需要培育高水平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在学生的文化教育上也丝毫不放松。通过不断强化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保证基础教育阶段适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积
期刊
当代初中生的教育体制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是非观、义利观,让学生知荣辱方能明得失,明得失方能知进退,做新时代的接班人。在初中生阶段性的培养中,提倡“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从小就加强学生的品格建设,坚持“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好”: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的青少年培养观念,促使初中生健康成长。  1 初中体育教
期刊
1 校园足球视阈下高校足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1.1 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了可行路径  校园足球源于我国素质教育深化推进而衍生的产物,满足于当前学生对高水平、优质内涵体育教学的需求。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以下阶段的学术被迫与繁重的学习压力,严重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足球运动中,这使得素质教育的实现变得不可能。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校园足球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