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被称为哲学疯子的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坦言道:“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也正如人们所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一生都对音乐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尤其钟爱着拉小提琴。
就连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也这样说道:“音乐常使死亡迟延。”
人们对音乐的评价从来都是不吝其辞的,但无论人们对音乐怎么定义,它都是一种能表达情感、启迪智慧、反映生活,甚至是延续生命的艺术。然而战争呢?战争给人的直观感受又是什么呢?灾难?毁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又岂止这些!当战争裹挟着死亡而来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是灵魂深处生出的恐惧和绝望!
音乐与战争,一个至善至美,一个至邪至恶;一个美好,一个残酷;一个给人希望、愉悦、生命的力量;一个却给人死亡、绝望、无法终结的恐惧。在很多情况,人们都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然而,音乐一旦和军事有了联系,其优美和谐的背后也隐藏着无限的杀机。
音乐:心理防线的攻克者
音乐在相持战争中起到出奇制胜、扭转局势的事例古今中外亦有之。善于用计的将领,往往在作战中能将音乐化为置敌人于死地的利器,让敌人在顷刻间瓦解斗志,缴械投降。
在让中国文人感概了千百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一曲《四面楚歌》让人看到了音乐无限的杀伤力与震慑效果。刘邦正是凭借“楚音”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唤醒了背井离乡作战的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从而渐渐瓦解战士们内心的斗志,最终大败项羽。
即使到了现代,在一些局部战争中,我们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力量。1989年,在巴拿马战争中,当巴拿马国防军司令、政府首脑诺列加躲进梵蒂冈使馆的消息传出后,美军立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辆装甲车包围了梵蒂冈驻巴大使馆,并要求梵蒂冈大使交出诺列加。美军的要求被拒绝后,美国开始向罗马教皇施加压力。与此同时,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在梵蒂冈使馆外架起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抨击诺列加的新闻和刺耳的摇滚音乐,其中一首就是著名的《无处可逃》,以此来“攻击”诺列加的“心理防线”。诺列加心灰意冷,最终在多方压力下,被迫作出了“自愿投降”的选择。
音乐:士气高涨的兴奋剂
音乐在战争中除了用来瓦解敌人斗志外,更多的是鼓舞士气。当激昂的音乐在战争中响起,就像是给士兵注入了一只强有力的兴奋剂,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做法受到了奥地利、普鲁士为主的封建国家的反对,并组成了“反法同盟”准备在法国复辟帝制。1792年,在“反法同盟”攻入法国的时候,一首《马赛曲》在法国人民组成的军队中传唱开来,也正是凭借着《马赛曲》那高亢激昂旋律的鼓舞,使得士兵们热血沸腾、战斗热情高涨,最终打退了外敌,保卫了国家,这次战争也确立了《马赛曲》的崇高地位。
很多人都知道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及拿破仑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却很少有人知道音乐在这场战役中所发挥的作用。1815年,在滑铁卢大战中,与拿破仑军队作战的苏格兰士兵阵营眼看就要崩溃。就在这时,一段悠扬的音乐声响起,一名士兵静静地坐在一面军鼓上用风笛吹奏起苏格兰的山地民歌。士兵们听到家乡的音乐,精神都为之一振,继而奋勇地与法军拼杀,最终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以绝对的优势却致使了战争最终的惨败,奠定了整个拿破仑王朝的颓势,音乐可以说充当了最嘹亮的号角和最有力的武器。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对列宁格勒战役有着很深的印象,这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其艰难的一次战役,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次战役。当时的苏联政府一直对希特勒心存幻想,没有认真做好防御准备,在德军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使得苏联措手不及,再加之苏联的东方战线太长,兵力无法及时收缩。列宁格勒面临着被攻克的危机,而城内的条件又极为恶劣,冻死、饿死、战死的人数高达几十万。正当人们开始颓丧、气馁、惊慌不安的时候,列宁格勒音乐厅内响起了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以歌颂壮烈的卫国战争为主题的《第七交响乐》。那雄浑激昂的旋律通过电台、高音喇叭传到列宁格勒的每个角落,唤起了千百万人狂热的爱国激情,激发了他们与列宁格勒共存亡的斗争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广大苏军将士满怀激情地投入战斗,瓦解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致使德国法西斯军队在长达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如攻磐石。
纳粹的音乐“闪电战”
显然,音乐可以起到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作用。但音乐在战争中所制造出来的祥和、安宁的气氛,也使人忘乎所以。战争狂人希特勒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屡屡运用音乐武器营造“和平景象”来麻痹对方,掩盖其侵略行径,让人们在祥和的音乐中放下武器。
1939年3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街头突然飘起轻快的乐曲。市民们紧张的情绪顿时消失,都好奇地涌上街头看热闹。只见一支军乐队正在街头边走边演奏,一会儿奏捷克民歌,一会儿奏流行歌曲,市民们大惑不解。等人们清醒过来时,整个城市已被德军占领。跟在这支乐队后面的竟是德军的装甲部队。希特勒的部队在音乐的节奏下,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布拉格。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希特勒故伎重演。当德军进入挪威首都奥斯陆时,一支1500人组成的军乐队演奏着优美的华尔兹舞曲和当时美国的流行小调,给人以举行盛大的音乐会的错觉。喜欢音乐的市民们忘记了战争的威胁,走出家门跟着音乐跳起了舞来。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中时,几艘德国登陆舰悄无声息地靠上了港口的码头,一辆辆坦克和装甲车从舱内迅速冲上岸,在音乐的掩护下从容地驶进城内。转瞬间,两万多名德军包围了这座城市。人们想反抗,但为时已晚。
同一天,希特勒用同样的戏法控制了丹麦。德军军乐队跟随先头部队进入首都哥本哈根,在中心广场举行露天音乐会。当音乐会结束,市民恋恋不舍地离开时才发现,所有的交通要道、重要场所已落入德军之手。
“碟中谍”之音乐情报
音乐“闪电战”这张王牌在希特勒手中屡试不爽,其幕僚们也深得其精髓。德国情报机关就曾利用音乐这件“外衣”的包裹,获取了众多的军事情报。
二战期间,一名热情潇洒的法国女钢琴家经常为盟军官兵作慰问演出,并时常在电台演奏她谱写的钢琴曲。她那俊秀的身姿,常常令人倾倒;她那悠扬的琴声,常常令人陶醉。然而谁又能想到,正是那优美的旋律,使她一次又一次把从盟军那刺探来的情报传递给纳粹德军!
当时,盟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其反间谍机关进行了严格的秘密侦查,但一无所获。后来,盟军的反间谍机关逐渐将侦查的目光聚焦在这名女钢琴家身上,于是派了一名女钢琴手,以学艺为名和她接触。一段时间后,她们成了知己,女钢琴家便留宿女钢琴手。
夜间,女钢琴家在梦呓中终于泄露了天机。原来,她通过对盟军慰问演出的机会,利用自己钢琴家的身份,广泛与盟军军官和士兵接触,然后将获得的军事情报按照规定的密码,巧妙地编成乐曲,再通过电台把情报发布出去。由于隐藏着通讯密码的那些乐曲编排得很巧妙,盟军一直未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导致盟军当时连连在战场上失利。要不是女钢琴家梦呓的暴露,盟军恐怕永远也不能确定她的真实身份,在战场上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音乐,这一悲剧的向导
同样是在二战期间,音乐也充当了悲剧的向导。自从希特勒开始实施“闪电战”以后,几乎横扫了欧洲大陆,闪电般的开始,闪电般的控制战争局面,神话了希特勒。希特勒的“闪电战”第一次受到冲击却是在伦敦,也正因为这次冲击成就了伦敦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也成就了丘吉尔。然而在轰炸伦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关音乐的插曲。
1940年8月初,德国飞机轰炸伦敦。由于当时大雾弥漫,德国飞机无法定位伦敦市的具体位置。正当德国飞机准备返航时,无线电中忽然传来了音乐声,原来是伦敦城在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德军飞机循着音乐的电波向伦敦扑了过去,一轮猛烈的轰炸中断了市民们美妙的音乐享受。
音乐与战争,尤其是在二战中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我们无法否认高科技技术和装备对战争的重要性,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音乐在多次战斗中所起的扭转性作用,不作过多的渲染,也不过度神话,音乐在这些战争中确确实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很多都是在极为关键的时刻,让音乐在战争中大显神威。
被称为哲学疯子的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坦言道:“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也正如人们所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一生都对音乐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尤其钟爱着拉小提琴。
就连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也这样说道:“音乐常使死亡迟延。”
人们对音乐的评价从来都是不吝其辞的,但无论人们对音乐怎么定义,它都是一种能表达情感、启迪智慧、反映生活,甚至是延续生命的艺术。然而战争呢?战争给人的直观感受又是什么呢?灾难?毁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又岂止这些!当战争裹挟着死亡而来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是灵魂深处生出的恐惧和绝望!
音乐与战争,一个至善至美,一个至邪至恶;一个美好,一个残酷;一个给人希望、愉悦、生命的力量;一个却给人死亡、绝望、无法终结的恐惧。在很多情况,人们都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然而,音乐一旦和军事有了联系,其优美和谐的背后也隐藏着无限的杀机。
音乐:心理防线的攻克者
音乐在相持战争中起到出奇制胜、扭转局势的事例古今中外亦有之。善于用计的将领,往往在作战中能将音乐化为置敌人于死地的利器,让敌人在顷刻间瓦解斗志,缴械投降。
在让中国文人感概了千百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一曲《四面楚歌》让人看到了音乐无限的杀伤力与震慑效果。刘邦正是凭借“楚音”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唤醒了背井离乡作战的楚军士兵的思乡之情,从而渐渐瓦解战士们内心的斗志,最终大败项羽。
即使到了现代,在一些局部战争中,我们仍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力量。1989年,在巴拿马战争中,当巴拿马国防军司令、政府首脑诺列加躲进梵蒂冈使馆的消息传出后,美军立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辆装甲车包围了梵蒂冈驻巴大使馆,并要求梵蒂冈大使交出诺列加。美军的要求被拒绝后,美国开始向罗马教皇施加压力。与此同时,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在梵蒂冈使馆外架起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抨击诺列加的新闻和刺耳的摇滚音乐,其中一首就是著名的《无处可逃》,以此来“攻击”诺列加的“心理防线”。诺列加心灰意冷,最终在多方压力下,被迫作出了“自愿投降”的选择。
音乐:士气高涨的兴奋剂
音乐在战争中除了用来瓦解敌人斗志外,更多的是鼓舞士气。当激昂的音乐在战争中响起,就像是给士兵注入了一只强有力的兴奋剂,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这一做法受到了奥地利、普鲁士为主的封建国家的反对,并组成了“反法同盟”准备在法国复辟帝制。1792年,在“反法同盟”攻入法国的时候,一首《马赛曲》在法国人民组成的军队中传唱开来,也正是凭借着《马赛曲》那高亢激昂旋律的鼓舞,使得士兵们热血沸腾、战斗热情高涨,最终打退了外敌,保卫了国家,这次战争也确立了《马赛曲》的崇高地位。
很多人都知道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及拿破仑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却很少有人知道音乐在这场战役中所发挥的作用。1815年,在滑铁卢大战中,与拿破仑军队作战的苏格兰士兵阵营眼看就要崩溃。就在这时,一段悠扬的音乐声响起,一名士兵静静地坐在一面军鼓上用风笛吹奏起苏格兰的山地民歌。士兵们听到家乡的音乐,精神都为之一振,继而奋勇地与法军拼杀,最终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以绝对的优势却致使了战争最终的惨败,奠定了整个拿破仑王朝的颓势,音乐可以说充当了最嘹亮的号角和最有力的武器。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对列宁格勒战役有着很深的印象,这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其艰难的一次战役,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次战役。当时的苏联政府一直对希特勒心存幻想,没有认真做好防御准备,在德军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使得苏联措手不及,再加之苏联的东方战线太长,兵力无法及时收缩。列宁格勒面临着被攻克的危机,而城内的条件又极为恶劣,冻死、饿死、战死的人数高达几十万。正当人们开始颓丧、气馁、惊慌不安的时候,列宁格勒音乐厅内响起了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以歌颂壮烈的卫国战争为主题的《第七交响乐》。那雄浑激昂的旋律通过电台、高音喇叭传到列宁格勒的每个角落,唤起了千百万人狂热的爱国激情,激发了他们与列宁格勒共存亡的斗争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广大苏军将士满怀激情地投入战斗,瓦解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致使德国法西斯军队在长达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如攻磐石。
纳粹的音乐“闪电战”
显然,音乐可以起到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作用。但音乐在战争中所制造出来的祥和、安宁的气氛,也使人忘乎所以。战争狂人希特勒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屡屡运用音乐武器营造“和平景象”来麻痹对方,掩盖其侵略行径,让人们在祥和的音乐中放下武器。
1939年3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街头突然飘起轻快的乐曲。市民们紧张的情绪顿时消失,都好奇地涌上街头看热闹。只见一支军乐队正在街头边走边演奏,一会儿奏捷克民歌,一会儿奏流行歌曲,市民们大惑不解。等人们清醒过来时,整个城市已被德军占领。跟在这支乐队后面的竟是德军的装甲部队。希特勒的部队在音乐的节奏下,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布拉格。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希特勒故伎重演。当德军进入挪威首都奥斯陆时,一支1500人组成的军乐队演奏着优美的华尔兹舞曲和当时美国的流行小调,给人以举行盛大的音乐会的错觉。喜欢音乐的市民们忘记了战争的威胁,走出家门跟着音乐跳起了舞来。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中时,几艘德国登陆舰悄无声息地靠上了港口的码头,一辆辆坦克和装甲车从舱内迅速冲上岸,在音乐的掩护下从容地驶进城内。转瞬间,两万多名德军包围了这座城市。人们想反抗,但为时已晚。
同一天,希特勒用同样的戏法控制了丹麦。德军军乐队跟随先头部队进入首都哥本哈根,在中心广场举行露天音乐会。当音乐会结束,市民恋恋不舍地离开时才发现,所有的交通要道、重要场所已落入德军之手。
“碟中谍”之音乐情报
音乐“闪电战”这张王牌在希特勒手中屡试不爽,其幕僚们也深得其精髓。德国情报机关就曾利用音乐这件“外衣”的包裹,获取了众多的军事情报。
二战期间,一名热情潇洒的法国女钢琴家经常为盟军官兵作慰问演出,并时常在电台演奏她谱写的钢琴曲。她那俊秀的身姿,常常令人倾倒;她那悠扬的琴声,常常令人陶醉。然而谁又能想到,正是那优美的旋律,使她一次又一次把从盟军那刺探来的情报传递给纳粹德军!
当时,盟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其反间谍机关进行了严格的秘密侦查,但一无所获。后来,盟军的反间谍机关逐渐将侦查的目光聚焦在这名女钢琴家身上,于是派了一名女钢琴手,以学艺为名和她接触。一段时间后,她们成了知己,女钢琴家便留宿女钢琴手。
夜间,女钢琴家在梦呓中终于泄露了天机。原来,她通过对盟军慰问演出的机会,利用自己钢琴家的身份,广泛与盟军军官和士兵接触,然后将获得的军事情报按照规定的密码,巧妙地编成乐曲,再通过电台把情报发布出去。由于隐藏着通讯密码的那些乐曲编排得很巧妙,盟军一直未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导致盟军当时连连在战场上失利。要不是女钢琴家梦呓的暴露,盟军恐怕永远也不能确定她的真实身份,在战场上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音乐,这一悲剧的向导
同样是在二战期间,音乐也充当了悲剧的向导。自从希特勒开始实施“闪电战”以后,几乎横扫了欧洲大陆,闪电般的开始,闪电般的控制战争局面,神话了希特勒。希特勒的“闪电战”第一次受到冲击却是在伦敦,也正因为这次冲击成就了伦敦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也成就了丘吉尔。然而在轰炸伦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关音乐的插曲。
1940年8月初,德国飞机轰炸伦敦。由于当时大雾弥漫,德国飞机无法定位伦敦市的具体位置。正当德国飞机准备返航时,无线电中忽然传来了音乐声,原来是伦敦城在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德军飞机循着音乐的电波向伦敦扑了过去,一轮猛烈的轰炸中断了市民们美妙的音乐享受。
音乐与战争,尤其是在二战中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我们无法否认高科技技术和装备对战争的重要性,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音乐在多次战斗中所起的扭转性作用,不作过多的渲染,也不过度神话,音乐在这些战争中确确实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很多都是在极为关键的时刻,让音乐在战争中大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