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生活背景,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去甚远等以本为本、被动施教、封闭机械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只有积极践行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亲密接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智慧魅力,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为此,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时,先展示一些拍摄自学生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建筑物或动物图片,比如学生经常到过的寺院山门、休息亭等,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这样引入:用多媒体动画制作一辆正方形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喜不喜欢(不喜欢)这种自行车,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种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上一样),老师用动画让自行车动起来,让学生看到不是圆轮子的自行车是怎么行走的,最后老师再把车轮换成圆形,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把车轮设计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如在教学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时,以超市里物品的归类为启发,理解什么是同类项,用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不会等于5个梨子来加深为什么合并同类项时,字母与字母的指数要保持不变。又如在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什么是一对有序实数对时,可以与在电影院里找座位一样,通过有座号、无座号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很容易就理解了。
三、实践活动生活化
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应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小组),合理分工(1人设计图案、1人裁剪、2人折叠),在由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图案中,动手操作看哪些可以围成正方体,最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又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另外再多用一块三角板(当成测角仪),不应用相似,能不能同样解决这个问题?将高度分成两部分,使一部分在直角三角形中,另一部分在四边形中。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要能以课本为主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数学教学活动化、主体化和实效化之目的。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福建省惠安东周中学)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时,先展示一些拍摄自学生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建筑物或动物图片,比如学生经常到过的寺院山门、休息亭等,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这样引入:用多媒体动画制作一辆正方形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喜不喜欢(不喜欢)这种自行车,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种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上一样),老师用动画让自行车动起来,让学生看到不是圆轮子的自行车是怎么行走的,最后老师再把车轮换成圆形,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把车轮设计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如在教学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时,以超市里物品的归类为启发,理解什么是同类项,用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不会等于5个梨子来加深为什么合并同类项时,字母与字母的指数要保持不变。又如在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什么是一对有序实数对时,可以与在电影院里找座位一样,通过有座号、无座号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很容易就理解了。
三、实践活动生活化
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应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小组),合理分工(1人设计图案、1人裁剪、2人折叠),在由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图案中,动手操作看哪些可以围成正方体,最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又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另外再多用一块三角板(当成测角仪),不应用相似,能不能同样解决这个问题?将高度分成两部分,使一部分在直角三角形中,另一部分在四边形中。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要能以课本为主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数学教学活动化、主体化和实效化之目的。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福建省惠安东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