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明确“校友意识”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为例,定量分析调研的学校全日制毕业生校友意识现状,以及校友在3项一级指标(在校生活状况、校友发展状况和校友活动参与程度)、8项二级指标(学生活动参与状况等)的表现。根据对所得数据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从全员育人、品牌活动的建设、注重校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校友意识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校友;校友意识;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校友是指在同一个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受教育者和教職员工,是学校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内涵丰富、潜力无限,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为确保校友与母校在天然联系(求学经历)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终身的联结纽带,培养校友意识至关重要。
目前,学界对“校友意识”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的明确概念界定。颜井平等(2015年)认为校友意识是校友基于母校的培育和关怀,产生的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以母校为荣的荣誉感,并且愿意服务母校、反哺母校的责任感[1]。张燕(2009年)认为校友意识是校友围绕毕业院校或工作院校而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感,它具有归属感、荣辱与共感、传承大学精神和回馈母校的愿望的内涵[2]。在工作实践中,因为影响“校友意识”的因素比较笼统,总会遇到以下问题:影响因素具体有哪些,相关程度如何?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提出哪些有针对性的提高“校友意识”的策略来指导平时的校友工作?
本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试图将抽象的“校友意识”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分析校友意识的影响因素,揭开“校友意识”影响因素的面纱,提出提高校友意识的策略。
校友意识内涵
经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校友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校友意识”是指校友基于其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经历及毕业后阅历而产生的对母校的感情归属、身份与价值认同以及愿为母校服务并希望母校不断发展等情感的总和,是校友围绕毕业院校或工作院校而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感,是校友对母校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的融合和升华。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1.问卷指标体系
根据对“校友意识”的定义,问卷从情感维系、价值认同和服务回馈3个一级指标下设计了8项二级指标,对校友意识现状进行调研,即情感维系(归属感):与母校的情感维系、与校友的情感维系、与老师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认同感):母校精神认知、校友身份感知、他人对母校评价的感知;服务回馈(责任感):对母校的回馈、对校友的回馈。
本研究在调查校友意识的同时,假定校友的在校生活状况、发展状况、参与校友活动状况3个一级指标对校友意识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考察在校生活状况下学生活动参与状况、学习状况、社会关系、自身能力评价,校友发展状况下所在单位校友资源、职业发展状况,参与校友活动状况下校友品牌活动参与情况、校友日常活动参与程度8项二级指标,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影响校友意识的主要因素。二级指标下还有详细的三级指标,限于篇幅关系就不在此一一赘述。
2.量化计分方式
本研究主要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使抽象概念定量化。采取“抽象概念—要素分解—指标赋分—定量分值”的方法,将指标所涉及的抽象概念从“强”“弱”等定性指标转化为具体分值的定量指标表现形式,非常满意/非常符合(100分),比较满意/比较符合(80分),一般(60分),不太满意/不太符合(40分),很不满意/很不符合(20分),本研究对量化后校友意识的8项指标统计结果,按照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90分为良好,70分~80分为中等,60分~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差进行分级,形成进一步考察影响校友意识因素的5个样本子集。
3.数据收集与清洗
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反馈问卷,本研究使用e调研线上问卷收集平台,分三次进行收集。调研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邮件等形式邀请校友参与。三次调查共收集问卷2,445份,剔除重复、三次填答时间不足的问卷,对三次问卷调研都参与的全日制毕业生问卷合库,得到合库问卷568份,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4.样本总体特征
1.校友意识总体表现
校友意识的8项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校友的校友意识百分制平均得分为75.83分(标准差SD=9.7),其中最低分为45.4,最高分为98.4。若以60分为达标分数,本次调研样本的达标率为92.7%。
按分级指标对校友意识分级,校友意识良好率占35%(优7%,良28%),同时有约1/4(24%)校友的校友意识得分在70分以下,影响校友意识差异的因素亟待探究。
在568个样本中,按性别对校友意识进行统计发现,从优良率来看,男性校友的校友意识整体优于女性校友,优、良的占比男性校友(8%、29%)都显著好于女性校友(4%、25%);从校友的生源地上看,各地区几乎没有差异,都在33%上下。再从校友目前的现居地来看,身处北京(学校所在地)的校友中,校友意识优良率高达43%,高于平均值35%。此外,最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校友和51岁以上的校友,优良率相对较高。
2.不同等级校友意识的影响因素差异
考察不同等级校友意识群体对8项影响因素的差异(见图1),发现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在8项指标下的得分均高于其他校友。
第一,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普遍在在校期间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对自身能力评价较高(80分以上)。分析样本特征与其的关系,男性的社会关系好于女性,自身能力评价几乎没有差异,生源地为东部地区的校友、目前在北京工作(学校所在地)的校友对社会关系和对自身能力评价的感受相对较好。
第二,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且在所在单位的校友资源差异显著。根据样本特征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校友的发展状况几乎没有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友们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好,符合人生发展规律;目前居住地在北京(学校所在地)的校友发展状况都显著好于其他地区,其次是生源地和目前居住地为西部地区的校友以及最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校友。 第三,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都比较积极参加校友活动,在品牌活动的参与程度上差异显著。根据样本特征分析发现,男性校友对校友活动的参与度好于女性校友;50岁以上的校友更愿意参加校友活动;工作在西部地区的校友比其他地区的校友对校友活动更积极。
3.数据回归模型分析
校友意识的形成受多个因素、多个环节的影响。抛开其他因素,仅考察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本研究首先通过绘制散点图矩阵方法确定了校友意识与调查的8项影响指标(学生活动参与状况等)都存在一定的線性关系,然后通过逐步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对因变量(校友意识)与自变量组(上述8项指标)之间存在的多重线性关系进行了刻画。
本研究使用SPSS20.0进行回归模拟,并剔除标准化残差大于2的强影响点,最终得到如下回归模型:Y=25.106 0.350X7 0.295X4 0.275X3 0.215X5 0.099X6 e。其中,X7代表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X4代表自身能力评价,X3代表社会关系,X5代表所在单位校友资源,X6代表职业发展状况,e为残差。
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为0.732,表示模型中所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线性回归关系的密切程度较好;调整决定系数R方为0.532,表示因变量Y的总变异中可由回归模型中自变量解释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达到53.2%,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另外,统计学参数证明该模型中各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模型排除了学生活动参与状况、学习状况和校友日常活动参与程度3个自变量。这不意味着这3项变量与校友意识不存在线性关系,仅意味着对这3个自变量而言,其在模型中的偏相关系数可能为0,对因变量的解释性较小,因而予以排除。
综上所述,本模型符合多重线性回归的基本要求,较好地揭示了校友意识随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自身能力提升评价、社会关系、所在单位校友资源、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拟合度,这5个变量可以正向预测校友意识。
根据回归系数来看,品牌校友活动(值年返校、校友子女夏令营、寻访校友等)参与程度对校友意识的正向影响最大。具体来说,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每增加100%,则校友意识增加35个百分点。其他影响指标中,在校生活状况下的自身能力评价与社会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295和0.275,对校友意识的正向影响也比较大。因此,校友在校期间是培养“校友意识”的“黄金时间”。
结论及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得到的影响校友意识的因素,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来提高校友的校友意识:
1.从“全员育人”高度,不断强化“校友工作人人有责”的理念
第一,人人都是母校的代言人,充分聚焦接触学生的“一线”。从“全员育人”要求来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母校代言人”。本研究表明:在校期间是培养校友意识的“黄金时间”,校友对于母校的感情乃至归属感,首先源自于他们接触的教职工,教职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次关爱都将影响学生(即未来校友)“社会关系”的良好发展,从而对校友意识的形成发挥重要影响。因此,切实提高学院教职员工对于校友工作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第二,从简单的“校友”称谓做起。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从简单的称谓转化开始做起,由“校友”替代“毕业生”,逐渐强化这种校友工作人人有责的理念。第三,学校应做校友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校友成长道路上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应多做“雪中送炭”之事。
2.注重举办有效运作且有主题意义的品牌校友活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是影响中农大校友意识最主要因素之一。根据群体认同理论,校友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主动寻求的群体资格,并需取得各主体成员对这一群体资格的“认同”[3]。因此,要想强化校友的校友意识,大学有必要通过一些制度化或程序性的安排以赋予校友相应的群体资格,如举办强化群体资格的仪式。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大学应在办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建构相关主体对校友“群体资格”的认同,培育优良的校友文化;其次,注重举办有效运作且有主题意义的校友文化活动,注重提升校友活动的意义,增加庄重的仪式感;最后,建议学校从组织、宣传、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举办形式多样校友活动的支持力度。
3.重视校友资源开发,兼顾校友“情感纽带”与“利益纽带”的结合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影响农大校友意识的关键因素不仅有校友的物质性需求(如所在单位的校友资源和在校期间形成的自身能力),而且也有精神性需求(如社会关系等)。校友作为一个“社会人”,本身就具有情感与思想,懂得感恩与回报,同时校友也是一个“经济人”,具有理性决策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4]。因此,大学应注重兼顾“情感纽带”和“利益纽带”。
具体来说,学校可广泛收集校友信息,并实行专人分管,整合协调学生的学籍、管理、档案等相关部门力量,不断完善校友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收集到的校友信息进行细分,根据重要性因子对其分类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针。例如:对于拥有相对丰富社会资源的重要校友,注重与其保持长期的良好关系:第一,可将这部分校友资源纳入学校的人力资源计划,如可聘用校友作为荣誉教授、高级顾问,或成为在校学生的校外导师等。第二,鼓励校友间的信息共享,并打造完善互动的交流平台,如长期开展杰出校友名家论坛、“圆桌会议”,开展校友企业成果展、推介会等活动。第三,让学校成为校友的科研后盾,注重开展项目合作等。对于拥有较少社会资源但却占比较大的普通校友,可通过各地的校友分会组织各种活动以凝聚校友感情,注重为校友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强化其对母校的归属感。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RW013)
参考文献:
[1] 颜井平,顾胜贤.高校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校友意识养成途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68-169.
[2] 张燕.试论高校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29(5):138-139.
[3] 顾建民,罗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15-22.
[4] 陈鹏宇.大学校友关系管理及对校友捐赠的影响—以A大学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单位:骆骢,中国农业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周旭峰、邓娇,中国农业大学教育基金会;林宝龙,中科易研(北京)科技股份公司}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关键词:校友;校友意识;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校友是指在同一个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受教育者和教職员工,是学校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内涵丰富、潜力无限,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为确保校友与母校在天然联系(求学经历)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终身的联结纽带,培养校友意识至关重要。
目前,学界对“校友意识”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的明确概念界定。颜井平等(2015年)认为校友意识是校友基于母校的培育和关怀,产生的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以母校为荣的荣誉感,并且愿意服务母校、反哺母校的责任感[1]。张燕(2009年)认为校友意识是校友围绕毕业院校或工作院校而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感,它具有归属感、荣辱与共感、传承大学精神和回馈母校的愿望的内涵[2]。在工作实践中,因为影响“校友意识”的因素比较笼统,总会遇到以下问题:影响因素具体有哪些,相关程度如何?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提出哪些有针对性的提高“校友意识”的策略来指导平时的校友工作?
本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试图将抽象的“校友意识”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分析校友意识的影响因素,揭开“校友意识”影响因素的面纱,提出提高校友意识的策略。
校友意识内涵
经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校友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校友意识”是指校友基于其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经历及毕业后阅历而产生的对母校的感情归属、身份与价值认同以及愿为母校服务并希望母校不断发展等情感的总和,是校友围绕毕业院校或工作院校而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感,是校友对母校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的融合和升华。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1.问卷指标体系
根据对“校友意识”的定义,问卷从情感维系、价值认同和服务回馈3个一级指标下设计了8项二级指标,对校友意识现状进行调研,即情感维系(归属感):与母校的情感维系、与校友的情感维系、与老师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认同感):母校精神认知、校友身份感知、他人对母校评价的感知;服务回馈(责任感):对母校的回馈、对校友的回馈。
本研究在调查校友意识的同时,假定校友的在校生活状况、发展状况、参与校友活动状况3个一级指标对校友意识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考察在校生活状况下学生活动参与状况、学习状况、社会关系、自身能力评价,校友发展状况下所在单位校友资源、职业发展状况,参与校友活动状况下校友品牌活动参与情况、校友日常活动参与程度8项二级指标,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影响校友意识的主要因素。二级指标下还有详细的三级指标,限于篇幅关系就不在此一一赘述。
2.量化计分方式
本研究主要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使抽象概念定量化。采取“抽象概念—要素分解—指标赋分—定量分值”的方法,将指标所涉及的抽象概念从“强”“弱”等定性指标转化为具体分值的定量指标表现形式,非常满意/非常符合(100分),比较满意/比较符合(80分),一般(60分),不太满意/不太符合(40分),很不满意/很不符合(20分),本研究对量化后校友意识的8项指标统计结果,按照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90分为良好,70分~80分为中等,60分~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差进行分级,形成进一步考察影响校友意识因素的5个样本子集。
3.数据收集与清洗
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反馈问卷,本研究使用e调研线上问卷收集平台,分三次进行收集。调研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邮件等形式邀请校友参与。三次调查共收集问卷2,445份,剔除重复、三次填答时间不足的问卷,对三次问卷调研都参与的全日制毕业生问卷合库,得到合库问卷568份,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4.样本总体特征
1.校友意识总体表现
校友意识的8项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校友的校友意识百分制平均得分为75.83分(标准差SD=9.7),其中最低分为45.4,最高分为98.4。若以60分为达标分数,本次调研样本的达标率为92.7%。
按分级指标对校友意识分级,校友意识良好率占35%(优7%,良28%),同时有约1/4(24%)校友的校友意识得分在70分以下,影响校友意识差异的因素亟待探究。
在568个样本中,按性别对校友意识进行统计发现,从优良率来看,男性校友的校友意识整体优于女性校友,优、良的占比男性校友(8%、29%)都显著好于女性校友(4%、25%);从校友的生源地上看,各地区几乎没有差异,都在33%上下。再从校友目前的现居地来看,身处北京(学校所在地)的校友中,校友意识优良率高达43%,高于平均值35%。此外,最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校友和51岁以上的校友,优良率相对较高。
2.不同等级校友意识的影响因素差异
考察不同等级校友意识群体对8项影响因素的差异(见图1),发现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在8项指标下的得分均高于其他校友。
第一,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普遍在在校期间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对自身能力评价较高(80分以上)。分析样本特征与其的关系,男性的社会关系好于女性,自身能力评价几乎没有差异,生源地为东部地区的校友、目前在北京工作(学校所在地)的校友对社会关系和对自身能力评价的感受相对较好。
第二,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且在所在单位的校友资源差异显著。根据样本特征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校友的发展状况几乎没有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友们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好,符合人生发展规律;目前居住地在北京(学校所在地)的校友发展状况都显著好于其他地区,其次是生源地和目前居住地为西部地区的校友以及最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校友。 第三,校友意识优良的校友都比较积极参加校友活动,在品牌活动的参与程度上差异显著。根据样本特征分析发现,男性校友对校友活动的参与度好于女性校友;50岁以上的校友更愿意参加校友活动;工作在西部地区的校友比其他地区的校友对校友活动更积极。
3.数据回归模型分析
校友意识的形成受多个因素、多个环节的影响。抛开其他因素,仅考察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本研究首先通过绘制散点图矩阵方法确定了校友意识与调查的8项影响指标(学生活动参与状况等)都存在一定的線性关系,然后通过逐步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对因变量(校友意识)与自变量组(上述8项指标)之间存在的多重线性关系进行了刻画。
本研究使用SPSS20.0进行回归模拟,并剔除标准化残差大于2的强影响点,最终得到如下回归模型:Y=25.106 0.350X7 0.295X4 0.275X3 0.215X5 0.099X6 e。其中,X7代表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X4代表自身能力评价,X3代表社会关系,X5代表所在单位校友资源,X6代表职业发展状况,e为残差。
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为0.732,表示模型中所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线性回归关系的密切程度较好;调整决定系数R方为0.532,表示因变量Y的总变异中可由回归模型中自变量解释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达到53.2%,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另外,统计学参数证明该模型中各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模型排除了学生活动参与状况、学习状况和校友日常活动参与程度3个自变量。这不意味着这3项变量与校友意识不存在线性关系,仅意味着对这3个自变量而言,其在模型中的偏相关系数可能为0,对因变量的解释性较小,因而予以排除。
综上所述,本模型符合多重线性回归的基本要求,较好地揭示了校友意识随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自身能力提升评价、社会关系、所在单位校友资源、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拟合度,这5个变量可以正向预测校友意识。
根据回归系数来看,品牌校友活动(值年返校、校友子女夏令营、寻访校友等)参与程度对校友意识的正向影响最大。具体来说,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每增加100%,则校友意识增加35个百分点。其他影响指标中,在校生活状况下的自身能力评价与社会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295和0.275,对校友意识的正向影响也比较大。因此,校友在校期间是培养“校友意识”的“黄金时间”。
结论及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得到的影响校友意识的因素,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来提高校友的校友意识:
1.从“全员育人”高度,不断强化“校友工作人人有责”的理念
第一,人人都是母校的代言人,充分聚焦接触学生的“一线”。从“全员育人”要求来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母校代言人”。本研究表明:在校期间是培养校友意识的“黄金时间”,校友对于母校的感情乃至归属感,首先源自于他们接触的教职工,教职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次关爱都将影响学生(即未来校友)“社会关系”的良好发展,从而对校友意识的形成发挥重要影响。因此,切实提高学院教职员工对于校友工作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第二,从简单的“校友”称谓做起。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从简单的称谓转化开始做起,由“校友”替代“毕业生”,逐渐强化这种校友工作人人有责的理念。第三,学校应做校友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校友成长道路上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应多做“雪中送炭”之事。
2.注重举办有效运作且有主题意义的品牌校友活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校友品牌活动参与程度是影响中农大校友意识最主要因素之一。根据群体认同理论,校友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主动寻求的群体资格,并需取得各主体成员对这一群体资格的“认同”[3]。因此,要想强化校友的校友意识,大学有必要通过一些制度化或程序性的安排以赋予校友相应的群体资格,如举办强化群体资格的仪式。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大学应在办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建构相关主体对校友“群体资格”的认同,培育优良的校友文化;其次,注重举办有效运作且有主题意义的校友文化活动,注重提升校友活动的意义,增加庄重的仪式感;最后,建议学校从组织、宣传、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举办形式多样校友活动的支持力度。
3.重视校友资源开发,兼顾校友“情感纽带”与“利益纽带”的结合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影响农大校友意识的关键因素不仅有校友的物质性需求(如所在单位的校友资源和在校期间形成的自身能力),而且也有精神性需求(如社会关系等)。校友作为一个“社会人”,本身就具有情感与思想,懂得感恩与回报,同时校友也是一个“经济人”,具有理性决策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4]。因此,大学应注重兼顾“情感纽带”和“利益纽带”。
具体来说,学校可广泛收集校友信息,并实行专人分管,整合协调学生的学籍、管理、档案等相关部门力量,不断完善校友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收集到的校友信息进行细分,根据重要性因子对其分类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针。例如:对于拥有相对丰富社会资源的重要校友,注重与其保持长期的良好关系:第一,可将这部分校友资源纳入学校的人力资源计划,如可聘用校友作为荣誉教授、高级顾问,或成为在校学生的校外导师等。第二,鼓励校友间的信息共享,并打造完善互动的交流平台,如长期开展杰出校友名家论坛、“圆桌会议”,开展校友企业成果展、推介会等活动。第三,让学校成为校友的科研后盾,注重开展项目合作等。对于拥有较少社会资源但却占比较大的普通校友,可通过各地的校友分会组织各种活动以凝聚校友感情,注重为校友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强化其对母校的归属感。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RW013)
参考文献:
[1] 颜井平,顾胜贤.高校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校友意识养成途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68-169.
[2] 张燕.试论高校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29(5):138-139.
[3] 顾建民,罗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15-22.
[4] 陈鹏宇.大学校友关系管理及对校友捐赠的影响—以A大学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单位:骆骢,中国农业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周旭峰、邓娇,中国农业大学教育基金会;林宝龙,中科易研(北京)科技股份公司}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