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禁忌语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禁忌语是人们封建愚昧的表现,但也有一些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它像其他民俗事象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关键词:禁忌源流;禁忌语分类;与时代发展
禁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邯郸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本文只就邯郸方言禁忌语的几个方对略举一二,希望能为邯郸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一、禁忌源流
从语源上看,“禁忌”一词来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语tabu,最初起源于宗教。现在国外通常被称作taboo,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其含义是“神圣的”和“不可接触之意”。
我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忌,憎恶也,从心己声。”孔颖达疏:“忌,禁也。”即禁忌的含义主要为“禁止、抑制和忌讳”。
禁忌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习俗,早在我国周代就见于史籍了,可算得上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周礼?曲礼》曰:“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禁忌在民间更多的时候被人们称作“忌讳”。实际上,“忌讳”一词在文献中的出现也早于“禁忌”。《周礼?小史》记载:“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禁忌语是一种常见的民间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们居住、生产、婚姻、丧葬、饮食、节日的方方面面,凝结着人们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二、禁忌语分类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语言往往被人们赋予了超人的神秘力量。人们对语言有一种“既敬且畏”的心理,认为语言具有灵气、魔力,能影响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甚至视为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自然导致了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语言禁忌。
(一)疾病、死亡禁忌
死是人们最忌讳的事情,邯郸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俗话。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但死亡又是人生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尽量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因而产生了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说法。例如,婴幼儿及未成年人死亡,人们便说是“没拉扯大、殇了”等;成年人死亡称作“不在了、老了、咽气了、走了、没了、无常了”等。
人们不仅尽量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甚至与死有关的词语也要忌讳。棺材与死亡密切相关,因而尤其忌讳。一般将棺材称为“寿材、六块板”,如果在人还没有咽气时亲人为其买棺材,就不能说去“买棺材”,而要说去“看货”,把棺材当作一般的货物讲。
疾病也与死亡关系密切,人们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基于这种心理,与疾病有关的词语也尽量避免使用。生了病,一般也不说生病,而说不好受、不得劲、不舒服等。如果未成年子女说“腰疼”,父母便马上回道:“小孩儿没腰,不疼。”这是民间对疾病忌讳莫及的心理表现。还有的地方也不说“看病”,用“请先生”来代替。
(二)年龄禁忌
人们认为某些年龄数字同样会给自己招来不幸。邯郸方言中有“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一百年的老刺猬”的说法。老年人忌说自己一百岁,也就是怕别人把自己比做讨人厌的刺猬。因此,当老人活到一百岁时,便少说一岁,称自己是九十九岁。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认为百岁是人寿的极限,过了极限就不吉祥了,以后无论活多少岁,都只说99岁。
邯郸有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老年人忌说“七十三(岁)”“八十四(岁)”,逢此年要多说一岁或少说一岁。据说孔子73歲终,孟子84岁逝,这两个岁数连圣人都逃不过,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古语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并且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这两个年龄特别容易死,因而老年人讳忌说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当到了这两个岁数时,老人往往在这两个岁数的基础上加一岁或减一岁,以避免这两个不吉利的年龄招来祸患。
(三)污秽禁忌
古往今来,人们出于“避俗求雅”的目的,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被认为是羞耻的、粗俗的听起来不太文雅的词语,在日常口语中一般用文雅的、隐晦的词语代替。
由于几千年来封建枷锁的禁锢以及男尊女卑观念的灌输,人们对自己的生殖器官也很忌讳,一般将性器官称为“下面、下头、那个”。女人怀孕,缘于遮羞的心理,又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为避免产生与性有关的联想,便采用委婉的说法将怀孕称“有了”,能从外形上看出怀孕则称为“出身、显怀、身子笨”等。同样,对“月经”也忌讳为“来了、来亲戚了、倒霉了”等。
性行为更是忌讳直说的。男女发生性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云雨、合欢”等委婉的说法。正常的两性关系,要用“夫妻生活、办事、房事、同床”等雅词语代替。至于不正常的两性关系避讳词语就更多了,常用的有“有事、相好、胡搞、乱搞、一起过了、住在一起了、那啥了、有外遇”等。如果不懂事的孩子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时,父母一般都会避而不谈,告诉他“是从南边地里捡来的。”
(四)节日禁忌
邯郸有谚语“并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趋吉避凶的心理,。尤其在重大节日期间更是要加倍小心,以免说错了话招致不幸。节日期间人们就会特别注意心理上认为不吉利的凶祸词语,诸如死亡、疾病、丧葬、离散之类为人们所厌恶的字眼。除夕夜和正月初一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除夕夜是过去一年的结束,象征以前的不顺、倒霉等都将过去,正月初一又是新一年的开始,象征繁荣、富裕的日子将从这一天开始,因而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说话忌带“死、鬼、光、输、完、离、散”等不吉利词汇。此外在整个春节期间,准备的过节用品、食物等都不能说“少了、多了、好不好吃”等相关词语。小孩往往不知道有这么多的忌讳,童言无忌,常常会在无意中犯忌,这时便会遭到父母亲戚的训斥。邯郸民俗从正月初一到初五都不能用剪子剪东西,因在方言中不说剪而说绞,“绞”与“搅”音同,“搅”有搅和之意,如果在正月初一至初五用剪刀绞东西,有把幸福的家庭搅和零散之意。
除了上述所述,人们对一些灵善动物和凶恶动物也有一定的禁忌语。如蛇是不好的形象,人们改称为“长虫”,生肖属蛇的则喜欢说自己属“小龙”。“猫头鹰”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邯郸一般将其叫做“夜猫子”,还流传着“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俗语,甚至连猫头鹰异样的叫声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
三、禁忌与时代发展
民间禁忌经过长期的积淀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可否定,很多禁忌都是封建迷信、是窠臼、桎梏,给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具有经验性和科学性,并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着社会和谐的禁忌便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怀孕期间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禁忌就具有科学性。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全面的看待禁忌,扬其糟粕,取其精华,利用它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
不同时代的价值、文化观念各不相同,在“禁忌语”的使用上也就各具特色。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禁忌语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像许多传统的民俗存在着继承与扬弃一样,“禁忌语”也在悄然不断发生着变化。时代背景不同,旧的禁忌将最终在科学的强大威力面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比如人名禁忌和对“死”字的禁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为了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一批新的禁忌语又悄然而生。比如在很多场合是忌讳叫女孩子“小姐”的。这些新的禁忌语绝大部分已不是精神愚昧的表现,而是反映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4.
[2]陶立璠.民俗学[M].学院出版社,2003.
[3]卢竑.汉语禁忌语语用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
[4]曾剑平,汪华.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1.
关键词:禁忌源流;禁忌语分类;与时代发展
禁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邯郸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本文只就邯郸方言禁忌语的几个方对略举一二,希望能为邯郸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一、禁忌源流
从语源上看,“禁忌”一词来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语tabu,最初起源于宗教。现在国外通常被称作taboo,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其含义是“神圣的”和“不可接触之意”。
我国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忌,憎恶也,从心己声。”孔颖达疏:“忌,禁也。”即禁忌的含义主要为“禁止、抑制和忌讳”。
禁忌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习俗,早在我国周代就见于史籍了,可算得上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周礼?曲礼》曰:“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禁忌在民间更多的时候被人们称作“忌讳”。实际上,“忌讳”一词在文献中的出现也早于“禁忌”。《周礼?小史》记载:“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禁忌语是一种常见的民间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们居住、生产、婚姻、丧葬、饮食、节日的方方面面,凝结着人们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二、禁忌语分类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语言往往被人们赋予了超人的神秘力量。人们对语言有一种“既敬且畏”的心理,认为语言具有灵气、魔力,能影响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甚至视为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自然导致了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语言禁忌。
(一)疾病、死亡禁忌
死是人们最忌讳的事情,邯郸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俗话。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但死亡又是人生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尽量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因而产生了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说法。例如,婴幼儿及未成年人死亡,人们便说是“没拉扯大、殇了”等;成年人死亡称作“不在了、老了、咽气了、走了、没了、无常了”等。
人们不仅尽量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甚至与死有关的词语也要忌讳。棺材与死亡密切相关,因而尤其忌讳。一般将棺材称为“寿材、六块板”,如果在人还没有咽气时亲人为其买棺材,就不能说去“买棺材”,而要说去“看货”,把棺材当作一般的货物讲。
疾病也与死亡关系密切,人们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基于这种心理,与疾病有关的词语也尽量避免使用。生了病,一般也不说生病,而说不好受、不得劲、不舒服等。如果未成年子女说“腰疼”,父母便马上回道:“小孩儿没腰,不疼。”这是民间对疾病忌讳莫及的心理表现。还有的地方也不说“看病”,用“请先生”来代替。
(二)年龄禁忌
人们认为某些年龄数字同样会给自己招来不幸。邯郸方言中有“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一百年的老刺猬”的说法。老年人忌说自己一百岁,也就是怕别人把自己比做讨人厌的刺猬。因此,当老人活到一百岁时,便少说一岁,称自己是九十九岁。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认为百岁是人寿的极限,过了极限就不吉祥了,以后无论活多少岁,都只说99岁。
邯郸有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老年人忌说“七十三(岁)”“八十四(岁)”,逢此年要多说一岁或少说一岁。据说孔子73歲终,孟子84岁逝,这两个岁数连圣人都逃不过,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古语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并且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这两个年龄特别容易死,因而老年人讳忌说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当到了这两个岁数时,老人往往在这两个岁数的基础上加一岁或减一岁,以避免这两个不吉利的年龄招来祸患。
(三)污秽禁忌
古往今来,人们出于“避俗求雅”的目的,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被认为是羞耻的、粗俗的听起来不太文雅的词语,在日常口语中一般用文雅的、隐晦的词语代替。
由于几千年来封建枷锁的禁锢以及男尊女卑观念的灌输,人们对自己的生殖器官也很忌讳,一般将性器官称为“下面、下头、那个”。女人怀孕,缘于遮羞的心理,又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为避免产生与性有关的联想,便采用委婉的说法将怀孕称“有了”,能从外形上看出怀孕则称为“出身、显怀、身子笨”等。同样,对“月经”也忌讳为“来了、来亲戚了、倒霉了”等。
性行为更是忌讳直说的。男女发生性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云雨、合欢”等委婉的说法。正常的两性关系,要用“夫妻生活、办事、房事、同床”等雅词语代替。至于不正常的两性关系避讳词语就更多了,常用的有“有事、相好、胡搞、乱搞、一起过了、住在一起了、那啥了、有外遇”等。如果不懂事的孩子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时,父母一般都会避而不谈,告诉他“是从南边地里捡来的。”
(四)节日禁忌
邯郸有谚语“并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趋吉避凶的心理,。尤其在重大节日期间更是要加倍小心,以免说错了话招致不幸。节日期间人们就会特别注意心理上认为不吉利的凶祸词语,诸如死亡、疾病、丧葬、离散之类为人们所厌恶的字眼。除夕夜和正月初一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除夕夜是过去一年的结束,象征以前的不顺、倒霉等都将过去,正月初一又是新一年的开始,象征繁荣、富裕的日子将从这一天开始,因而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说话忌带“死、鬼、光、输、完、离、散”等不吉利词汇。此外在整个春节期间,准备的过节用品、食物等都不能说“少了、多了、好不好吃”等相关词语。小孩往往不知道有这么多的忌讳,童言无忌,常常会在无意中犯忌,这时便会遭到父母亲戚的训斥。邯郸民俗从正月初一到初五都不能用剪子剪东西,因在方言中不说剪而说绞,“绞”与“搅”音同,“搅”有搅和之意,如果在正月初一至初五用剪刀绞东西,有把幸福的家庭搅和零散之意。
除了上述所述,人们对一些灵善动物和凶恶动物也有一定的禁忌语。如蛇是不好的形象,人们改称为“长虫”,生肖属蛇的则喜欢说自己属“小龙”。“猫头鹰”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邯郸一般将其叫做“夜猫子”,还流传着“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俗语,甚至连猫头鹰异样的叫声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
三、禁忌与时代发展
民间禁忌经过长期的积淀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可否定,很多禁忌都是封建迷信、是窠臼、桎梏,给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具有经验性和科学性,并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着社会和谐的禁忌便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怀孕期间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禁忌就具有科学性。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全面的看待禁忌,扬其糟粕,取其精华,利用它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
不同时代的价值、文化观念各不相同,在“禁忌语”的使用上也就各具特色。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禁忌语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像许多传统的民俗存在着继承与扬弃一样,“禁忌语”也在悄然不断发生着变化。时代背景不同,旧的禁忌将最终在科学的强大威力面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比如人名禁忌和对“死”字的禁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为了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一批新的禁忌语又悄然而生。比如在很多场合是忌讳叫女孩子“小姐”的。这些新的禁忌语绝大部分已不是精神愚昧的表现,而是反映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4.
[2]陶立璠.民俗学[M].学院出版社,2003.
[3]卢竑.汉语禁忌语语用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
[4]曾剑平,汪华.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