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是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多路基病害是由水的侵蚀造成的。另外,应从保护环境、不损害当地农田水利设施考虑,也必须做好路基排水,形成排水系统,并与地区排水规划相协调。在路基施工中,应重视施工排水,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水患给路基、路面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主要探讨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术及要点。
[关键词]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术及方法
一、地面排水设施施工
排除地面水的各种设施应充分考虑多方面进入路基范围的水,包括因降雨、降雪以及从公路附近地区流向道路范围的水流,还包括路堑边坡排水和农田横跨道路的排水工程,并由此来确定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地面排水设施主要有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等。
(一)边沟
边沟,就是指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路基的坡脚外侧,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小量地面水的沟槽,边沟地基应坚密压实,土质地段当沟底纵坡大于3%时,应进行加固措施。挖方地段和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地段均应设置边沟,一般土质边沟常用梯形结构,矮路堤或机械化施工时可采用三角形,在场地宽度受到限制时可用石砌矩形。石质路堑边沟可作成矩形,积雪、积砂路段宜作成流线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一般为l:1~1:1.5,外侧边坡与路堑边坡相同,有碎落台时外侧边坡与内侧相同;三角形边沟内侧边坡可用1:2~1:3,外侧边坡通常与挖方边坡一致。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一般不小于0.4m,干旱地区和分水点可采用0.3m,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边沟断面应大些,其深度和底宽可采用0.8~1.0m。
一般情况下,边沟不宜与其他沟渠合并使用,为控制边沟中的水不致过多,一般每隔300~500m(特殊情况200m)设排水涵一道,用以及时将边沟水排至路基范围之外。边坡的沟底纵坡与路线纵坡相同,并不宜小于0.2%,以免水流阻滞淤塞边沟。当沟底纵坡大于3%时,应对边坡进行加固;当纵坡超过6%时,水流速度大而冲刷严重,可采用跌水或急流槽的形式缓冲水流。另外,在设置超高的平曲线区段内,由于挖方地段路基内侧标高的改变,可能形成边沟积水,危害路基,因此应注意使平曲线段边沟沟底与曲线前后沟底平顺衔接。
边沟的出水口必须进行处理。在路堑与路堤结合处,边沟沟底纵坡一般较陡,当边沟底与填土坡脚高差较大时,应结合地形与地质等具体条件采取以下两个方面措施:
1.设置排水沟,将路堑边沟水沿出口处的山坡引向路基范围以外,使之不致冲刷填方边坡;自边沟与填方毗连处设跌水或急流槽,将水流直接引到填方坡脚之外。
2.当边沟的出口与桥涵的高差较大时,为避免边沟流水冲刷,应作如下处理:在涵洞进口处设置雨水井,或根据地形需要,在进口前设置急流槽与跌水等构造物,将水流引入涵洞;在桥头翼墙或挡土墙后端设置急流槽或跌水,将水引入河道。
(二)截水沟
截水沟主要用于路堑排水,设在路堑的边坡顶部用以拦截上方流来的地面水,断面形状一般多为梯形,底宽不应小于0.5m,深度应根据拦截的水流量确定,一般不宜小于0.5m,边坡坡度视土质而定,一般土质可取1:l~1:1.5,主要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的上方,垂直于水流方向,用以截引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的水,截水沟可以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和侵蚀挖方边坡和路堤坡脚,并减轻边沟的泄水负担。截水沟离路堑边坡坡顶的距离d视土质不同而异,以不影响路堑边坡稳定为原则,一般取d≥5m,在截水沟与路堑之间堆筑挡土土台。
山坡路堤上方的截水沟,应布置在路堤坡脚以外2m处,截水沟与路堤之间应修筑护坡道,顶面以2%的横坡向截水沟倾斜,如有取土坑,则在坑内挖沟,并加以修整。为了防上水下渗和冲刷,截水沟应进行严密的防渗和加固,地质不良地段和土质松软、透水性较大或裂缝较多的岩石路段,对沟底纵坡较大的土质截水沟及截水沟的出水口,均应采用加固措施防止渗漏和冲刷沟底及沟壁,以保证不渗水和冲刷。若由于地形限制,汇水量大,将截水沟引至自然沟或路堤地段有困难,引入边沟又将过大增加路基挖方时,则应综合考虑,可在挖方较低处增设急流槽或涵洞,直接将水引至路基的另一侧,排至路基范围以外。
(三)排水沟
排水沟的线形要求平顺,尽可能采用直线形,转弯处宜做成弧线,其半径不宜小于10m,排水沟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不宜超过500㎡,其目的是将水流从路基排至路基范围以外的低洼处。
在平丘区,当原有地面沟渠蜿蜒曲折,并且影响路基稳定时,可用排水沟来改善沟渠线路。有时为了减少涵洞数量,也使用排水沟来合并沟渠。当排水沟中的水流流入河道或沟渠时,应使原水道不产生冲刷或淤积。一般应使排水沟与原水道水流方向成锐角相交,并力求小于45°,保证汇流处水流顺畅,若限于地形,锐角连接有困难时,可用半径R=10b的圆弧线形(弧长等于1/4圆周,b为排水沟顶宽)。
(四)跌水与急流槽
跌水台阶的高度可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决定,多级台阶的各级高度可以不同,但其坡度应与厚地面坡度相适应,跌水和急流槽必须采用浆砌圬工结构,设置跌水与急流槽其作用主要是降低流速和消减水的能量,因为急流槽是具有很陡坡度的水槽,可以在很短的距离内,水面落差很大的情况下进行排水。急流槽的纵坡在进行施工时,一般不宜超过1∶1.5,同时应与天然地面坡度相配合。
在通常情况下,地形险峻的山岭地区和重丘地,排水沟渠的纵坡就会相对较陡,水流湍急,因而冲刷力大,为了减小流速,在施工中一般采用跌水或急流槽。此外,急流槽的砌筑应使自然水流与涵洞进出口之间形成一个过渡段,基础应嵌入地面以下基底要求砌筑抗滑平台,并设置护墙,这样才能做到牢固、可靠、不渗水的目的。
二、地下排水设施施工技术
拦截、汇积和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使路基免遭破坏的结构物,称为地下排水设施。公路上常用的地下排水设施有明沟与排水槽、暗沟、渗井和渗沟等。
(一)明沟与排水槽
当地下水位高,潜水层埋藏不深时,可采用明沟或排水槽截流排除(浅层)地下水及降低地下水位,也可兼排地面水。明沟或排水槽必须深入到潜水层,且不宜在寒冷地区采用。明沟断面一般采用梯形,边坡采用1:1.0~1:1.5。明沟边坡一般应以干砌片石加固,并设反滤层以使水流渗入明沟,明沟纵坡宜适当加大,以保证水流及时排出。排水槽一般为矩形,可用混凝土、干砌或浆砌片石筑成,槽底纵坡不应小于3%。当用混凝土或浆砌时,应视地下水流量及槽深设置一排或多排渗水孔,外侧填以粗颗粒透水材料,沿沟槽每隔10~15m,或当沟槽通过软硬岩层分界处时,应留伸缩缝和沉降缝。
(二)暗沟
暗沟是引导地下水流的沟渠,其目的是拦截或降低地下水。通过沟内分层填实的不同粒径的颗粒材料,利用其透水性,将路基范围内的泉眼或渗沟汇积的水流排到路基范围以外。暗沟的断面形式一般为矩形,亦可成上宽下窄的梯形。底宽为0.3~0.5m,高度为1.0~1.5m。填石渗沟通常为矩形或梯形,在其底部和中部用较大的碎石或卵石(粒径30~50mm),在碎石或卵石的两侧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层(层厚约150mm),填较细颗粒粒径的粒料(中砂、粗砂、砾石),作为反滤层;逐层的粒径比例大致按4∶1 递减,砂石料颗粒粒径小于0.15mm 的含量不应大于5%。
路基两侧边沟下设置的暗沟,用以拦截流向路基的层间水,同时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毛细水上升至路基工作区范围内而降低土的强度,引起冻胀翻浆等破坏。
在路基填土之前或挖成之后,按照泉眼范围的大小,剥除泉眼上层浮土,挖出泉井,砌筑井壁与沟壁,上盖混凝土盖板。井深应保证盖板顶的填土厚度不小于50cm。井宽按泉眼的范围大小确定,一般为20~30cm,高约为20cm。如果沟身两侧为石质,盖板可直接放在两侧石壁上。暗沟沟底纵坡~般不小于1%,出口处沟底应高出边沟最高水位20cm以上,不允许出现倒灌现象。为防止泥土或砂砾落人沟槽或泉眼,以免淤塞,在其周围可铺筑碎石反滤层。
(三)渗沟
渗沟有填石渗沟、管式渗沟和洞式渗沟三种形式,不同形式的渗沟,用于不同地形特点的施工中,例如填石渗沟只宜用于渗流不长的地段,且纵坡不能小于l%,通常为矩形或梯形,其埋置深度,应满足渗水材料的顶部(封闭层以下)不得低于原有地下水位的要求。当排除层问水时,渗沟低部应埋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层上。在冰冻地区,渗沟埋深不得小于当地最小冻结深度;而管式渗沟则适用于地下永引水较长、流量较大的地区,当管式渗沟长度为100~300m时,其末端宜设横向泄水管分段排除地下水;洞式渗沟适用于地下水流量较大的地段,这三种形式的渗沟,其共同作用是为了切断、拦截有害的含水层和降低地下水位,保证路基经常处于干燥状态,在施工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渗沟的布置应尽可能与地下水流向互相垂直。
(2)渗沟的横宽一般视埋藏深度、排水要求、施工和维修便利而定。
(3)汇积水流时,为防止含水层中砂、土挤入渗沟,应设反滤层。
(4)渗沟的施工与暗沟一样,宜由下游向上游施工,并应随挖随撑随填。
(5)为了核查、维修渗沟,宜设置检查井。
(四)渗井
渗井用于排除路基附近的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或浅层地下水,即当平坦地区如果路基附近无河流或浅层地下水无法排除时,就可以设置渗井,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应当主要,渗井离路堤坡脚下不应小于l0m,渗水井顶部四周(进口部除了用土筑堤围护外,井顶应加筑混凝土盖,严防渗井淤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基施工过程中,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与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必须给予重视,此外,路基排水工程还要做到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相结合,临时排水设施和永久排水设施统筹安排,从而组成完善、有效的路基排水系统,保证路基的强度和边坡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姚祖康.公路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淡至明.公路排水系统设计参数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6.
[关键词]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术及方法
一、地面排水设施施工
排除地面水的各种设施应充分考虑多方面进入路基范围的水,包括因降雨、降雪以及从公路附近地区流向道路范围的水流,还包括路堑边坡排水和农田横跨道路的排水工程,并由此来确定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地面排水设施主要有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等。
(一)边沟
边沟,就是指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路基的坡脚外侧,用以汇集和排除路基范围内和流向路基的小量地面水的沟槽,边沟地基应坚密压实,土质地段当沟底纵坡大于3%时,应进行加固措施。挖方地段和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地段均应设置边沟,一般土质边沟常用梯形结构,矮路堤或机械化施工时可采用三角形,在场地宽度受到限制时可用石砌矩形。石质路堑边沟可作成矩形,积雪、积砂路段宜作成流线形。梯形边沟内侧边坡一般为l:1~1:1.5,外侧边坡与路堑边坡相同,有碎落台时外侧边坡与内侧相同;三角形边沟内侧边坡可用1:2~1:3,外侧边坡通常与挖方边坡一致。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一般不小于0.4m,干旱地区和分水点可采用0.3m,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边沟断面应大些,其深度和底宽可采用0.8~1.0m。
一般情况下,边沟不宜与其他沟渠合并使用,为控制边沟中的水不致过多,一般每隔300~500m(特殊情况200m)设排水涵一道,用以及时将边沟水排至路基范围之外。边坡的沟底纵坡与路线纵坡相同,并不宜小于0.2%,以免水流阻滞淤塞边沟。当沟底纵坡大于3%时,应对边坡进行加固;当纵坡超过6%时,水流速度大而冲刷严重,可采用跌水或急流槽的形式缓冲水流。另外,在设置超高的平曲线区段内,由于挖方地段路基内侧标高的改变,可能形成边沟积水,危害路基,因此应注意使平曲线段边沟沟底与曲线前后沟底平顺衔接。
边沟的出水口必须进行处理。在路堑与路堤结合处,边沟沟底纵坡一般较陡,当边沟底与填土坡脚高差较大时,应结合地形与地质等具体条件采取以下两个方面措施:
1.设置排水沟,将路堑边沟水沿出口处的山坡引向路基范围以外,使之不致冲刷填方边坡;自边沟与填方毗连处设跌水或急流槽,将水流直接引到填方坡脚之外。
2.当边沟的出口与桥涵的高差较大时,为避免边沟流水冲刷,应作如下处理:在涵洞进口处设置雨水井,或根据地形需要,在进口前设置急流槽与跌水等构造物,将水流引入涵洞;在桥头翼墙或挡土墙后端设置急流槽或跌水,将水引入河道。
(二)截水沟
截水沟主要用于路堑排水,设在路堑的边坡顶部用以拦截上方流来的地面水,断面形状一般多为梯形,底宽不应小于0.5m,深度应根据拦截的水流量确定,一般不宜小于0.5m,边坡坡度视土质而定,一般土质可取1:l~1:1.5,主要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的上方,垂直于水流方向,用以截引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的水,截水沟可以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和侵蚀挖方边坡和路堤坡脚,并减轻边沟的泄水负担。截水沟离路堑边坡坡顶的距离d视土质不同而异,以不影响路堑边坡稳定为原则,一般取d≥5m,在截水沟与路堑之间堆筑挡土土台。
山坡路堤上方的截水沟,应布置在路堤坡脚以外2m处,截水沟与路堤之间应修筑护坡道,顶面以2%的横坡向截水沟倾斜,如有取土坑,则在坑内挖沟,并加以修整。为了防上水下渗和冲刷,截水沟应进行严密的防渗和加固,地质不良地段和土质松软、透水性较大或裂缝较多的岩石路段,对沟底纵坡较大的土质截水沟及截水沟的出水口,均应采用加固措施防止渗漏和冲刷沟底及沟壁,以保证不渗水和冲刷。若由于地形限制,汇水量大,将截水沟引至自然沟或路堤地段有困难,引入边沟又将过大增加路基挖方时,则应综合考虑,可在挖方较低处增设急流槽或涵洞,直接将水引至路基的另一侧,排至路基范围以外。
(三)排水沟
排水沟的线形要求平顺,尽可能采用直线形,转弯处宜做成弧线,其半径不宜小于10m,排水沟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不宜超过500㎡,其目的是将水流从路基排至路基范围以外的低洼处。
在平丘区,当原有地面沟渠蜿蜒曲折,并且影响路基稳定时,可用排水沟来改善沟渠线路。有时为了减少涵洞数量,也使用排水沟来合并沟渠。当排水沟中的水流流入河道或沟渠时,应使原水道不产生冲刷或淤积。一般应使排水沟与原水道水流方向成锐角相交,并力求小于45°,保证汇流处水流顺畅,若限于地形,锐角连接有困难时,可用半径R=10b的圆弧线形(弧长等于1/4圆周,b为排水沟顶宽)。
(四)跌水与急流槽
跌水台阶的高度可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决定,多级台阶的各级高度可以不同,但其坡度应与厚地面坡度相适应,跌水和急流槽必须采用浆砌圬工结构,设置跌水与急流槽其作用主要是降低流速和消减水的能量,因为急流槽是具有很陡坡度的水槽,可以在很短的距离内,水面落差很大的情况下进行排水。急流槽的纵坡在进行施工时,一般不宜超过1∶1.5,同时应与天然地面坡度相配合。
在通常情况下,地形险峻的山岭地区和重丘地,排水沟渠的纵坡就会相对较陡,水流湍急,因而冲刷力大,为了减小流速,在施工中一般采用跌水或急流槽。此外,急流槽的砌筑应使自然水流与涵洞进出口之间形成一个过渡段,基础应嵌入地面以下基底要求砌筑抗滑平台,并设置护墙,这样才能做到牢固、可靠、不渗水的目的。
二、地下排水设施施工技术
拦截、汇积和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使路基免遭破坏的结构物,称为地下排水设施。公路上常用的地下排水设施有明沟与排水槽、暗沟、渗井和渗沟等。
(一)明沟与排水槽
当地下水位高,潜水层埋藏不深时,可采用明沟或排水槽截流排除(浅层)地下水及降低地下水位,也可兼排地面水。明沟或排水槽必须深入到潜水层,且不宜在寒冷地区采用。明沟断面一般采用梯形,边坡采用1:1.0~1:1.5。明沟边坡一般应以干砌片石加固,并设反滤层以使水流渗入明沟,明沟纵坡宜适当加大,以保证水流及时排出。排水槽一般为矩形,可用混凝土、干砌或浆砌片石筑成,槽底纵坡不应小于3%。当用混凝土或浆砌时,应视地下水流量及槽深设置一排或多排渗水孔,外侧填以粗颗粒透水材料,沿沟槽每隔10~15m,或当沟槽通过软硬岩层分界处时,应留伸缩缝和沉降缝。
(二)暗沟
暗沟是引导地下水流的沟渠,其目的是拦截或降低地下水。通过沟内分层填实的不同粒径的颗粒材料,利用其透水性,将路基范围内的泉眼或渗沟汇积的水流排到路基范围以外。暗沟的断面形式一般为矩形,亦可成上宽下窄的梯形。底宽为0.3~0.5m,高度为1.0~1.5m。填石渗沟通常为矩形或梯形,在其底部和中部用较大的碎石或卵石(粒径30~50mm),在碎石或卵石的两侧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层(层厚约150mm),填较细颗粒粒径的粒料(中砂、粗砂、砾石),作为反滤层;逐层的粒径比例大致按4∶1 递减,砂石料颗粒粒径小于0.15mm 的含量不应大于5%。
路基两侧边沟下设置的暗沟,用以拦截流向路基的层间水,同时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毛细水上升至路基工作区范围内而降低土的强度,引起冻胀翻浆等破坏。
在路基填土之前或挖成之后,按照泉眼范围的大小,剥除泉眼上层浮土,挖出泉井,砌筑井壁与沟壁,上盖混凝土盖板。井深应保证盖板顶的填土厚度不小于50cm。井宽按泉眼的范围大小确定,一般为20~30cm,高约为20cm。如果沟身两侧为石质,盖板可直接放在两侧石壁上。暗沟沟底纵坡~般不小于1%,出口处沟底应高出边沟最高水位20cm以上,不允许出现倒灌现象。为防止泥土或砂砾落人沟槽或泉眼,以免淤塞,在其周围可铺筑碎石反滤层。
(三)渗沟
渗沟有填石渗沟、管式渗沟和洞式渗沟三种形式,不同形式的渗沟,用于不同地形特点的施工中,例如填石渗沟只宜用于渗流不长的地段,且纵坡不能小于l%,通常为矩形或梯形,其埋置深度,应满足渗水材料的顶部(封闭层以下)不得低于原有地下水位的要求。当排除层问水时,渗沟低部应埋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层上。在冰冻地区,渗沟埋深不得小于当地最小冻结深度;而管式渗沟则适用于地下永引水较长、流量较大的地区,当管式渗沟长度为100~300m时,其末端宜设横向泄水管分段排除地下水;洞式渗沟适用于地下水流量较大的地段,这三种形式的渗沟,其共同作用是为了切断、拦截有害的含水层和降低地下水位,保证路基经常处于干燥状态,在施工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渗沟的布置应尽可能与地下水流向互相垂直。
(2)渗沟的横宽一般视埋藏深度、排水要求、施工和维修便利而定。
(3)汇积水流时,为防止含水层中砂、土挤入渗沟,应设反滤层。
(4)渗沟的施工与暗沟一样,宜由下游向上游施工,并应随挖随撑随填。
(5)为了核查、维修渗沟,宜设置检查井。
(四)渗井
渗井用于排除路基附近的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或浅层地下水,即当平坦地区如果路基附近无河流或浅层地下水无法排除时,就可以设置渗井,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应当主要,渗井离路堤坡脚下不应小于l0m,渗水井顶部四周(进口部除了用土筑堤围护外,井顶应加筑混凝土盖,严防渗井淤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基施工过程中,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与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必须给予重视,此外,路基排水工程还要做到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相结合,临时排水设施和永久排水设施统筹安排,从而组成完善、有效的路基排水系统,保证路基的强度和边坡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姚祖康.公路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淡至明.公路排水系统设计参数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