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宣传稳健到惨烈结局,银行专家理财短板在何处?
近日20多款银行系FOF(基金宝)产品集中到期,约占总数的70%。一些产品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净值跌幅均超过此前的一倍。
曾经以“优选基金”、“抗跌”为口号的银行FOF产品,现在的战绩却如此惨烈,仿若经历了一场“天灾人祸”的洗礼。
熊市来得太快
据某银行9月19日开放的净值公告,其3款基金优选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的理财单位净值仅为0.5974元、0.5669元和0.6615元,对应的收益率则是-40.26%、-43.31%和-33.85%。近乎腰斩的收益率,与同期公布的其他基金收益相比还要差一大截。而从该银行今年5月31日发布的公告来看,其净值分别为0.8250元、0.7829元和0.9134元,对应的收益率为-17.5%、-21.71%、-8.66%。对比以上两项数据,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其净值跌幅均超过此前的一倍。
除这家银行外,还有3家银行在此间公告了净值及收益率。这3家银行的FOF产品收益率略微跑赢大盘,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下跌的趋势,其中有一家银行的某款产品3个月跌幅超过8%,达到年化35%的大跌。
至此,FOF产品优中选优的概念显得无从说起,令投资者难以信赖。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除部分发行于去年年终的银行FOF产品至今能保证略微盈利外,多数产品均亏损。
与目前悲惨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系FOF当初的预期收益十分惊人,其到期平均预期收益大多在25%以上,其中招商银行的一款FOF理财产品,其最高的预期收益为10%-50%。
一位银行私人理财部人士解释说,产品疲软完全是市场因素,当初银行发行FOF产品的初衷,是希望更大程度的帮助客户规避风险。
该人士所言所谓市场因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银行FOF绝大多数是在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不久即赶上股市的持续震荡和暴跌,这对其短期收益影响很大。二是,不同于券商集合理财中FOF产品通常5年的期限设计,银行FOF产品期限通常都不超过2年。
一位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称,这类产品设计时主要考虑到是牛市环境,意图短期获利离场,因此其产品期限设计十分短,但没想到熊市来的如此之快,“短期的期限设计,除非市场根本反转,否则大部分的银行FOF几乎根本没有翻盘离场的可能。”
实际上,银行去年在发行FOF产品时也考虑到市场可能下行的风险,因此在设计上加入了更多投资领域以增加额外收益,比如添加新股申购和结构性存款等。但遗憾的是,由于新股的表现今年亦比较疲软,再加上结构性产品的表现并不十分抢眼,额外投资部分基本上都没有起到作用。
谁为FOF收益负责
FOF并不直接投资股票或债券,通过持有其他证券投资基金而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因此它的投资范围仅限于其他基金。
根据我国《基金法》的有关规定,基金财产不得买卖其他基金份额。银行也不得进行直接投资。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银行都无法直接发行FOF。因此,目前我们身边的FOF都是由券商或者信托直接发起,由银行、券商等作为代销单位。所以,券商、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才是银行FOF产品的真正投资管理人,商业银行其实是银行FOF的发售,只能算是“准FOF”。
但据一位同时兼管券商和银行两系FOF的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透露,银行系FOF的产品设计大多是银行完成,譬如,如此高的预期收益,还有如此短的存续期限。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短期限的设计只适合牛市生存,这直接导致了银行FOF的投资操作相当困难。譬如,存续时间短导致资产配置难以选择,道理很简单,好的基金可能短期收益并不好。因此,券商集合理财的投资期限(3到5年)才是合理的。
业内评价说,FOF的收益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对基金的配置水平,而此次公布净值的FOF产品基本隶属于中小型银行,其选择基金的范围往往不及大型银行,其产品收益的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了。许多专家认为,产品经理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产品收益表现上的分化,银行FOF产品净值大幅缩水是FOF产品经理的操作与所选基金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位产品经理则指出,与FOF的发源地美国相比,国内的FOF产品收益还受到T+1的限制,无法当天买卖,这是影响FOF产品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刊特约理财师则提醒投资者,银行内部所做的产品风险评级、产品适合度评估和投资者风险测试等都是一种定性结论,并没有定量模型分析,只能是提供投资者的一种参考,到底是否适合购买还需自己衡量。
产品设计曝银行短板
某银行于今年8月发表公告,称旗下一款已到期的产品延期1年,银行不再另外收取管理费,客户可选择延期或赎回。
上海一信托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如此解释,银行FOF产品大多投资股票基金甚至指数基金,其投资方向决定了它本该长线持有,尤其是在行情不好的时期。但目前银行为降低风险,都设置了一个产品期限,这样一旦FOF投资的基金浮亏而FOF产品恰好到期的话,投资者必定面对实实在在的损失。
银行产品延期已成为避免投资巨大亏损的普遍行为,而为避免“认亏”,客户接受银行对产品的“延期”,也几乎成为惟一选择。
但是,在理财专家看来,“投资期限”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设计者对某一时间段内市场的判断,如果延期,理论上投资者购买的已是一款“新产品”了。
一位购买了招行FOF产品的投资者无奈地说,我很清楚投资有风险,但银行将损失都归咎于股市我不同意,FOF产品非进取型,而是所谓的稳健型。我认为,收益是考验银行投资风险和理财能力最直观的方式。
现在,再次翻开招行这款产品的说明书,“预期年收益率有望达到4%-20%,远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宣传耐人寻味。
据某银行的一位产品经理介绍,如今市场行情不佳,FOF已经被列入平衡型或进取型的风险类别中,银行已经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来划分具体产品的风险评级。去年市场行情很好时,银行将FOF就列入了稳健型产品中。
看来,因对后市判断向投资者道歉的不该仅仅是基金经理,银行FOF的产品经理们同样做了错误的积极判断,道歉行列中应该包括他们。据某银行私人理财部人士介绍,银行目前已经不再推类似产品,因为行情好客户会认为买FOF没有直接买基金赚得多,而一旦行情走熊,客户又认为是银行的责任。
为什么去年银行会有那么乐观的后市判断?这是最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这是因为,大量发行FOF产品可以直接扩大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现在的收益危机对银行同样是个教训。真不知专家理财机构何时能回归专业服务。
近日20多款银行系FOF(基金宝)产品集中到期,约占总数的70%。一些产品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净值跌幅均超过此前的一倍。
曾经以“优选基金”、“抗跌”为口号的银行FOF产品,现在的战绩却如此惨烈,仿若经历了一场“天灾人祸”的洗礼。
熊市来得太快
据某银行9月19日开放的净值公告,其3款基金优选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的理财单位净值仅为0.5974元、0.5669元和0.6615元,对应的收益率则是-40.26%、-43.31%和-33.85%。近乎腰斩的收益率,与同期公布的其他基金收益相比还要差一大截。而从该银行今年5月31日发布的公告来看,其净值分别为0.8250元、0.7829元和0.9134元,对应的收益率为-17.5%、-21.71%、-8.66%。对比以上两项数据,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其净值跌幅均超过此前的一倍。
除这家银行外,还有3家银行在此间公告了净值及收益率。这3家银行的FOF产品收益率略微跑赢大盘,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下跌的趋势,其中有一家银行的某款产品3个月跌幅超过8%,达到年化35%的大跌。
至此,FOF产品优中选优的概念显得无从说起,令投资者难以信赖。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除部分发行于去年年终的银行FOF产品至今能保证略微盈利外,多数产品均亏损。
与目前悲惨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系FOF当初的预期收益十分惊人,其到期平均预期收益大多在25%以上,其中招商银行的一款FOF理财产品,其最高的预期收益为10%-50%。
一位银行私人理财部人士解释说,产品疲软完全是市场因素,当初银行发行FOF产品的初衷,是希望更大程度的帮助客户规避风险。
该人士所言所谓市场因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银行FOF绝大多数是在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不久即赶上股市的持续震荡和暴跌,这对其短期收益影响很大。二是,不同于券商集合理财中FOF产品通常5年的期限设计,银行FOF产品期限通常都不超过2年。
一位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称,这类产品设计时主要考虑到是牛市环境,意图短期获利离场,因此其产品期限设计十分短,但没想到熊市来的如此之快,“短期的期限设计,除非市场根本反转,否则大部分的银行FOF几乎根本没有翻盘离场的可能。”
实际上,银行去年在发行FOF产品时也考虑到市场可能下行的风险,因此在设计上加入了更多投资领域以增加额外收益,比如添加新股申购和结构性存款等。但遗憾的是,由于新股的表现今年亦比较疲软,再加上结构性产品的表现并不十分抢眼,额外投资部分基本上都没有起到作用。
谁为FOF收益负责
FOF并不直接投资股票或债券,通过持有其他证券投资基金而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因此它的投资范围仅限于其他基金。
根据我国《基金法》的有关规定,基金财产不得买卖其他基金份额。银行也不得进行直接投资。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银行都无法直接发行FOF。因此,目前我们身边的FOF都是由券商或者信托直接发起,由银行、券商等作为代销单位。所以,券商、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才是银行FOF产品的真正投资管理人,商业银行其实是银行FOF的发售,只能算是“准FOF”。
但据一位同时兼管券商和银行两系FOF的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透露,银行系FOF的产品设计大多是银行完成,譬如,如此高的预期收益,还有如此短的存续期限。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短期限的设计只适合牛市生存,这直接导致了银行FOF的投资操作相当困难。譬如,存续时间短导致资产配置难以选择,道理很简单,好的基金可能短期收益并不好。因此,券商集合理财的投资期限(3到5年)才是合理的。
业内评价说,FOF的收益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人对基金的配置水平,而此次公布净值的FOF产品基本隶属于中小型银行,其选择基金的范围往往不及大型银行,其产品收益的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了。许多专家认为,产品经理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产品收益表现上的分化,银行FOF产品净值大幅缩水是FOF产品经理的操作与所选基金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位产品经理则指出,与FOF的发源地美国相比,国内的FOF产品收益还受到T+1的限制,无法当天买卖,这是影响FOF产品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刊特约理财师则提醒投资者,银行内部所做的产品风险评级、产品适合度评估和投资者风险测试等都是一种定性结论,并没有定量模型分析,只能是提供投资者的一种参考,到底是否适合购买还需自己衡量。
产品设计曝银行短板
某银行于今年8月发表公告,称旗下一款已到期的产品延期1年,银行不再另外收取管理费,客户可选择延期或赎回。
上海一信托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如此解释,银行FOF产品大多投资股票基金甚至指数基金,其投资方向决定了它本该长线持有,尤其是在行情不好的时期。但目前银行为降低风险,都设置了一个产品期限,这样一旦FOF投资的基金浮亏而FOF产品恰好到期的话,投资者必定面对实实在在的损失。
银行产品延期已成为避免投资巨大亏损的普遍行为,而为避免“认亏”,客户接受银行对产品的“延期”,也几乎成为惟一选择。
但是,在理财专家看来,“投资期限”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设计者对某一时间段内市场的判断,如果延期,理论上投资者购买的已是一款“新产品”了。
一位购买了招行FOF产品的投资者无奈地说,我很清楚投资有风险,但银行将损失都归咎于股市我不同意,FOF产品非进取型,而是所谓的稳健型。我认为,收益是考验银行投资风险和理财能力最直观的方式。
现在,再次翻开招行这款产品的说明书,“预期年收益率有望达到4%-20%,远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宣传耐人寻味。
据某银行的一位产品经理介绍,如今市场行情不佳,FOF已经被列入平衡型或进取型的风险类别中,银行已经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来划分具体产品的风险评级。去年市场行情很好时,银行将FOF就列入了稳健型产品中。
看来,因对后市判断向投资者道歉的不该仅仅是基金经理,银行FOF的产品经理们同样做了错误的积极判断,道歉行列中应该包括他们。据某银行私人理财部人士介绍,银行目前已经不再推类似产品,因为行情好客户会认为买FOF没有直接买基金赚得多,而一旦行情走熊,客户又认为是银行的责任。
为什么去年银行会有那么乐观的后市判断?这是最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这是因为,大量发行FOF产品可以直接扩大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现在的收益危机对银行同样是个教训。真不知专家理财机构何时能回归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