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工作承担着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庄严使命,本质就是做思想工作、群众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做好科普工作,广泛传播“科学基因”,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用实际行动回答和诠释“为谁科普、对谁科普、靠谁科普”的问题。
为谁科普——以“中国梦”为引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科普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梦·科技梦”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决不能偏离“主干道”,这是科协组织履行职责的最根本定位。基于这一定位,回答好“为谁科普”的问题,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科普工作要把握好方向、导向,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科学素养结合起来,把对上解读与对下传播结合起来。对上,就是要架好“天线”,解读和传播好党的科技政策、科技前沿知识,唱响科技发展中的“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和“中国精度”,唱响“中国梦·科技梦”。对下,就是要接通“地气”,聚焦群众关切,做好“定向传播”,广撒“科学基因”,满足人们的科学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全区科协系统着眼于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需求,既积极普及3D打印、云技术、物联网、基因技术等科技前沿知识,也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大力普及灾害防御、健康保健、农业生产技术等实用知识和技能。
为实现“科技梦”服务,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实现“中国梦·科技梦”,必须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打通科普“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十二五”之初,根据中央有关部署,自治区政府印发《宁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统筹部署全区科普工作,为推动科学技术普及、营造良好的创新驱动发展人文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展望“十三五”,需要自治区政府对下一个五年科普工作做出长远规划和部署,下好“先手棋”,打通“最先一公里”。做精年度计划。宁夏科协每年都要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不同社会受众生产、生活、学习需求为导向,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计划,细化分解各成员单位责任,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素质提升的作用。做好活动策划。为确保科普成效,宁夏科协认真组织好各项科普活动,对科普内容、组织方式、受众范围、效果评估等做出精心策划,努力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疏通“最后一公里”。
为全国统筹推进服务,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既要服从总体布局,全国全区“一盘棋”推进,也要立足实际,突出地域特色,探索实践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为统筹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国科协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宁夏科协与五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分级确定了一个“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目标,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力争使宁夏到2015年实现本辖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2.5%,力争与全国同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在此基础上,宁夏科协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将“科普六进”升级到“科普七进”,实现了科普“6+1”,即“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进寺庙”,进一步拓展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范围,探索实践了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新模式,受到了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科技活动室、城乡科普画廊、生态移民点科普活动站等建设,不断完善“场校结合”“场馆进校园”等科普模式,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品牌。
对谁科普——坚持走群众路线,重点做好定向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回答好“对谁科普”的问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重点人群科普。
重点做好“定向传播”。科普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引导不同人群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最大公约数”。近年来,宁夏科协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分类推进,定向传播,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面向未成年人,实施了“科普惠泽20万学子—‘蒲公英’行动计划”,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体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科技夏令营等活动,用“科技梦”点亮“青春梦”。面向农民,通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三下乡”、科技咨询服务等活动,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城镇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小发明小创造、“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面向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大众科学讲堂、科普报告会、机关建科普宣传栏、远程网络培训等活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坚持“滴灌式”科普。科普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持续地开展,保持常态化,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宁夏科协始终面向重点人群,坚持定期科普与日常科普“两条腿走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科普活动,始终走在传播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阵营。一方面,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世界水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大纪念日或节日期间,会同有关部门、学协会和基层科协,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平时,面向重点人群,采取科普进清真寺、联合巡展、反邪教警示教育、走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咨询、社区科普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坚持将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靠谁科普——开发好科普资源,善用最可靠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入心入脑、活学活用,必须回答好“靠谁科普”的问题,找准最可依靠的力量,打造“借梯登高”的平台和“适销对路”的载体。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科普必须有制度做支撑,防止“跛脚”前行,确保科普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深度融合。为此,宁夏科协建立健全了四项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对外,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采取“大联合、大协作、共推进”的工作方式,协调宣传、教育、科技等部门,协同开展科普活动;对内,按照“一盘棋”的思路,科协所属各部门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共同做好科普工作。健全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宁夏科协提请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宁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1~2015~2020年)》,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宁夏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标准》等制度,健全了相关工作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宁夏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科普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等评选创建活动,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争取中国科协支持,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方式,调动基层科普人员的积极性。健全保障机制。投入大量资金,推进科学教育培训、科普资源开发共享、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人才建设五大基础工程;编纂发行一系列科普图书,在大众媒体开设精品科普栏目,推进农村学校科技室和城乡科普站栏建设。2014年,“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被列入“宁夏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有力地推进了科普工作。
坚持“六位一体”格局。科普必须要有好的“播种机”“辐射源”,以确保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拨动人的“心弦”、渗入人的“骨髓”。近年来,宁夏科协自创一套组合拳,打造一系列科普品牌,坚持互动式、开放式推进,确保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科普“集结号”。宁夏科协认真履行科学素质工作办公室职责,与教育、科技、环保、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组织专题科普展、主题周(日)、主要纪念日等活动,调动各方面力量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各成员单位和市县党委、政府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照任务分工抓好落实。打造科普“主阵地”。宁夏科技馆联合30多家科技场馆,探索“场校结合”“场馆进校园”科普模式,采取菜单式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科普需求;积极开展科普剧演出、“快乐学习单”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举办全区青少年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系列活动,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普活动的无缝对接。打造科普“轻骑兵”。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两支“轻骑兵”,装备科普展品、科普资料和科普影视,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厂矿、军营、寺庙巡回展出,每年行程数百公里、受益数十万人次。打造“三农服务台”。每个工作日,都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农林专家坐镇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演播室,面向全区300多个信息站,以远程视频互动方式传授种养殖、保健等技术;每年约帮助数十万农户解决种植、养殖等技术难题。打造科普“企业号”。建设企业“专家工作站”15家,为企业引入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每年邀请200多名院士深入区内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打造科普“E平台”。宁夏科协积极建立网上传播阵地,开辟数字科技馆,开通“宁夏微科普”微信公众号,创办《宁夏科协手机报》,开设宁夏大众科技网“科普专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广大网民展示天文、安全、健康等科学知识。2008年以来,网上共发布科普图文资料3000多条、种植类技术信息1300多条、养殖类技术信息700多条。
(作者系自治区科协副主席 )
责任编辑:闫院平
为谁科普——以“中国梦”为引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科普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梦·科技梦”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决不能偏离“主干道”,这是科协组织履行职责的最根本定位。基于这一定位,回答好“为谁科普”的问题,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科普工作要把握好方向、导向,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科学素养结合起来,把对上解读与对下传播结合起来。对上,就是要架好“天线”,解读和传播好党的科技政策、科技前沿知识,唱响科技发展中的“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和“中国精度”,唱响“中国梦·科技梦”。对下,就是要接通“地气”,聚焦群众关切,做好“定向传播”,广撒“科学基因”,满足人们的科学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全区科协系统着眼于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需求,既积极普及3D打印、云技术、物联网、基因技术等科技前沿知识,也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大力普及灾害防御、健康保健、农业生产技术等实用知识和技能。
为实现“科技梦”服务,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实现“中国梦·科技梦”,必须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打通科普“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十二五”之初,根据中央有关部署,自治区政府印发《宁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统筹部署全区科普工作,为推动科学技术普及、营造良好的创新驱动发展人文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展望“十三五”,需要自治区政府对下一个五年科普工作做出长远规划和部署,下好“先手棋”,打通“最先一公里”。做精年度计划。宁夏科协每年都要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不同社会受众生产、生活、学习需求为导向,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计划,细化分解各成员单位责任,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素质提升的作用。做好活动策划。为确保科普成效,宁夏科协认真组织好各项科普活动,对科普内容、组织方式、受众范围、效果评估等做出精心策划,努力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疏通“最后一公里”。
为全国统筹推进服务,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既要服从总体布局,全国全区“一盘棋”推进,也要立足实际,突出地域特色,探索实践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为统筹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国科协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宁夏科协与五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分级确定了一个“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目标,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力争使宁夏到2015年实现本辖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2.5%,力争与全国同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在此基础上,宁夏科协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将“科普六进”升级到“科普七进”,实现了科普“6+1”,即“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进寺庙”,进一步拓展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范围,探索实践了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新模式,受到了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科技活动室、城乡科普画廊、生态移民点科普活动站等建设,不断完善“场校结合”“场馆进校园”等科普模式,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品牌。
对谁科普——坚持走群众路线,重点做好定向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回答好“对谁科普”的问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重点人群科普。
重点做好“定向传播”。科普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引导不同人群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最大公约数”。近年来,宁夏科协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分类推进,定向传播,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面向未成年人,实施了“科普惠泽20万学子—‘蒲公英’行动计划”,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体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科技夏令营等活动,用“科技梦”点亮“青春梦”。面向农民,通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三下乡”、科技咨询服务等活动,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城镇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小发明小创造、“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面向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大众科学讲堂、科普报告会、机关建科普宣传栏、远程网络培训等活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坚持“滴灌式”科普。科普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持续地开展,保持常态化,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宁夏科协始终面向重点人群,坚持定期科普与日常科普“两条腿走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科普活动,始终走在传播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阵营。一方面,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世界水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大纪念日或节日期间,会同有关部门、学协会和基层科协,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平时,面向重点人群,采取科普进清真寺、联合巡展、反邪教警示教育、走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咨询、社区科普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坚持将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靠谁科普——开发好科普资源,善用最可靠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入心入脑、活学活用,必须回答好“靠谁科普”的问题,找准最可依靠的力量,打造“借梯登高”的平台和“适销对路”的载体。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科普必须有制度做支撑,防止“跛脚”前行,确保科普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深度融合。为此,宁夏科协建立健全了四项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对外,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采取“大联合、大协作、共推进”的工作方式,协调宣传、教育、科技等部门,协同开展科普活动;对内,按照“一盘棋”的思路,科协所属各部门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共同做好科普工作。健全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宁夏科协提请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宁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1~2015~2020年)》,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宁夏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标准》等制度,健全了相关工作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宁夏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科普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等评选创建活动,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争取中国科协支持,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方式,调动基层科普人员的积极性。健全保障机制。投入大量资金,推进科学教育培训、科普资源开发共享、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人才建设五大基础工程;编纂发行一系列科普图书,在大众媒体开设精品科普栏目,推进农村学校科技室和城乡科普站栏建设。2014年,“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被列入“宁夏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有力地推进了科普工作。
坚持“六位一体”格局。科普必须要有好的“播种机”“辐射源”,以确保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拨动人的“心弦”、渗入人的“骨髓”。近年来,宁夏科协自创一套组合拳,打造一系列科普品牌,坚持互动式、开放式推进,确保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科普“集结号”。宁夏科协认真履行科学素质工作办公室职责,与教育、科技、环保、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组织专题科普展、主题周(日)、主要纪念日等活动,调动各方面力量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各成员单位和市县党委、政府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照任务分工抓好落实。打造科普“主阵地”。宁夏科技馆联合30多家科技场馆,探索“场校结合”“场馆进校园”科普模式,采取菜单式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科普需求;积极开展科普剧演出、“快乐学习单”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举办全区青少年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系列活动,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普活动的无缝对接。打造科普“轻骑兵”。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两支“轻骑兵”,装备科普展品、科普资料和科普影视,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厂矿、军营、寺庙巡回展出,每年行程数百公里、受益数十万人次。打造“三农服务台”。每个工作日,都有来自不同领域的农林专家坐镇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演播室,面向全区300多个信息站,以远程视频互动方式传授种养殖、保健等技术;每年约帮助数十万农户解决种植、养殖等技术难题。打造科普“企业号”。建设企业“专家工作站”15家,为企业引入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每年邀请200多名院士深入区内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打造科普“E平台”。宁夏科协积极建立网上传播阵地,开辟数字科技馆,开通“宁夏微科普”微信公众号,创办《宁夏科协手机报》,开设宁夏大众科技网“科普专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广大网民展示天文、安全、健康等科学知识。2008年以来,网上共发布科普图文资料3000多条、种植类技术信息1300多条、养殖类技术信息700多条。
(作者系自治区科协副主席 )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