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是一种主要学习方法之一,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能使学生积极动脑,畅所欲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同时还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充分训练,为了让课堂讨论有实效,讨论时学生有话可说,讨论能抓住重点,为教学目标服务,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组織讨论要有目的性
讨论的话题要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盲目的讨论无助于教学,容易偏离主题,浪费时间,收效不大。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设计好讨论的明确目标:讨论的目的是为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为?突出问题的特殊性还是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等等。有目的的讨论才能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关键点,产生直接的效果。
二、讨论的话题要小而具体
话题太大,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说起,就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讨论的话题明确具体,学生抓得准,摸得透,才会有话可说。话题具体,还可以避免学生无目的地胡乱猜想,产生歧义。例如:估算8147÷89,如果只从教材第91页的总结看,学生容易把8147的近似数看作8000,在这个算式中,最好把8147的近似数看作8100,为达到这个目的,讨论的话题可以具体到估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最好先找除数的近似数呢,还是先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并结合算式说说自己的理解。问题具体了,学生的思路清晰,讨论时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但如果换一种话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进行除法的估算。”虽然学生能抓住“先求近似数,再求商”这一个重点,但不一定能抓住以上问题的特殊性。
三、讨论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讨论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个小问题都组织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抓住重点,突出要害。应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讨论的时机要有所选择
讨论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有限空间而无法展开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对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最好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急于表达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时机都有利于学生讨论。例如下边这道题目:“粮店有面粉96袋,每袋25千克,卖出一半后,还剩多少千克?(教材要求用两种方法做)多数学生很快做出了第一种解法:25×96÷2=1200(千克)。然后又做出了第二种解法:25×(96÷2)=1200(千克)。学生按要求做出了两种解法,但第二种解法会不会是利用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套用的呢?这就可以在解题以后组织学生讨论,说清楚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个算式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第二个算式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通过讨论,思路就变得清晰了。
五、讨论的方式要灵活
讨论不能机械呆板,一成不变。方式要灵活多样。首先,概念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同桌互问式;第二,具有扩散思维特点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探究性讨论。例如:“甲、乙两数的比是5:6,甲数是10,乙数是多少?”在探讨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得出多种解法,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第三,对学生解题中出现了不能否定但又不是最好的解题方法时,可以进行鉴赏性讨论,选择合理的做法;第四,学生用错误的做法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时,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师生讨论,在讨论中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
六、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舍不得时间的讨论最容易流于形式,虽然占去了时间,收效却不大。因为有些探索性问题学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的,要让每一种思想得以展示,并形成共识,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交流。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地把握好讨论的方式和时间,正确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来。
一、组織讨论要有目的性
讨论的话题要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盲目的讨论无助于教学,容易偏离主题,浪费时间,收效不大。备课时要认真研究,设计好讨论的明确目标:讨论的目的是为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还是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为?突出问题的特殊性还是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等等。有目的的讨论才能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关键点,产生直接的效果。
二、讨论的话题要小而具体
话题太大,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说起,就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讨论的话题明确具体,学生抓得准,摸得透,才会有话可说。话题具体,还可以避免学生无目的地胡乱猜想,产生歧义。例如:估算8147÷89,如果只从教材第91页的总结看,学生容易把8147的近似数看作8000,在这个算式中,最好把8147的近似数看作8100,为达到这个目的,讨论的话题可以具体到估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最好先找除数的近似数呢,还是先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并结合算式说说自己的理解。问题具体了,学生的思路清晰,讨论时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但如果换一种话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进行除法的估算。”虽然学生能抓住“先求近似数,再求商”这一个重点,但不一定能抓住以上问题的特殊性。
三、讨论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讨论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个小问题都组织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抓住重点,突出要害。应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讨论的时机要有所选择
讨论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有限空间而无法展开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对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最好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急于表达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时机都有利于学生讨论。例如下边这道题目:“粮店有面粉96袋,每袋25千克,卖出一半后,还剩多少千克?(教材要求用两种方法做)多数学生很快做出了第一种解法:25×96÷2=1200(千克)。然后又做出了第二种解法:25×(96÷2)=1200(千克)。学生按要求做出了两种解法,但第二种解法会不会是利用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套用的呢?这就可以在解题以后组织学生讨论,说清楚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个算式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第二个算式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通过讨论,思路就变得清晰了。
五、讨论的方式要灵活
讨论不能机械呆板,一成不变。方式要灵活多样。首先,概念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同桌互问式;第二,具有扩散思维特点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探究性讨论。例如:“甲、乙两数的比是5:6,甲数是10,乙数是多少?”在探讨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得出多种解法,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第三,对学生解题中出现了不能否定但又不是最好的解题方法时,可以进行鉴赏性讨论,选择合理的做法;第四,学生用错误的做法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时,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师生讨论,在讨论中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
六、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舍不得时间的讨论最容易流于形式,虽然占去了时间,收效却不大。因为有些探索性问题学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的,要让每一种思想得以展示,并形成共识,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交流。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地把握好讨论的方式和时间,正确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