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善教者。必善问。精心的设计课堂提问是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操作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是历史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中。我曾观摩过两位青年教师上的《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感慨颇深。由于两位老师课程理念上的不同、问题设计的差异,营造的课堂教学氛围迥然不同,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也大相径庭。下面我就以《宋金南北对峙》的课改实验为由头,反思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导问策略。
反思一:问题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问题设计要科学
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注意用语的规范、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设计好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力争恰到好处,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在学习第一目“靖康之变”时,A老师设计了以下八个问题:
◆了解女真生活的地区和生活方式
◆知道金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讨论金与宋的关系怎样?
◆看投影,想一想它表明了什么?
◆列举北宋一位抗金将领。
◆讨论: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金对北宋的战争性质如何?
第二目“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他也设计了类似的“知道南宋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南宋的抗金将领、了解岳家军、郾城大捷、讨论秦桧宋高宗为什么要陷害岳飞”等十个问题。由于问题设计过多又不精练,且多数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能直接得出答案,缺乏思考的余地。无法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大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师生双方一直处于游离状态,以致教学任务未能顺利完成。在这里,A老师的教学既没有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也没有调动好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与A老师相比。B老师的问题设计显得较为科学合理,师生配合也比较密切,问题处理得也比较到位。
(二)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放言。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新课结束后,B老师设计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评价岳飞(你认为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能讲出理由就行)老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室里马上就炸开了锅。赞成者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抗击金兵,捍卫了民族的利益。”反对者说“不是,因为金人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里了。”“那你说岳飞是什么人?”“抗金将领,因为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各族的利益。”“我觉得岳飞是个爱国者。他维护了南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是,他明知道宋高宗是个昏君,为什么还要保他呢?害得老百姓遭受战争之苦。如果他是一个爱国之人,他就应该废掉那个皇帝,带领宋朝军民赶走金兵,让人民过上安稳的日子。”“我觉得岳飞太懦弱了,他明知道高宗、秦桧要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呢?”……虽然课堂纪律显得有点乱,但由于老师让学生敞开心扉,学生觉得很过瘾,纷纷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通过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造成岳飞的悲剧的原因、明确了岳飞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学会了如何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而且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理念。
反思二: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一)激发导问
激发导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乐问”的有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创设兴趣盎然的课堂情景,打开师生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样的心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如果B老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在已设计的富有情趣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话,我想这节课肯定能成为课改示范课。
(二)方法引导
1 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问。宋金之间战争的性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B老师结合美伊战争这个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设计了“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性质怎样?”由于当时伊拉克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趁学生对此问题兴趣浓厚,纷纷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之契机,老师轻松地帮学生化解了这个难点。上下知识的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一般都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针对式设疑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着眼关键提出问题,懂得哪些内容需要提问,学会对提问的量和质的控制。而教师在讲课时则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难路虎”实施“精确轰炸”。
2 由浅人深、逐层推进。为了让学生正确的评价岳飞,B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样一组题目:金与宋之间战争的性质怎样?为什么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试评价岳飞。上述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设疑诱导
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外,故意设置疑难,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诽”境界,由悬念而产生疑问。
总之,我们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历史思维、历史感悟,设计出新颖别致、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激发疑问的历史问题。锤炼出精湛的教学艺术。
反思一:问题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问题设计要科学
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注意用语的规范、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设计好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力争恰到好处,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在学习第一目“靖康之变”时,A老师设计了以下八个问题:
◆了解女真生活的地区和生活方式
◆知道金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讨论金与宋的关系怎样?
◆看投影,想一想它表明了什么?
◆列举北宋一位抗金将领。
◆讨论: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金对北宋的战争性质如何?
第二目“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他也设计了类似的“知道南宋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南宋的抗金将领、了解岳家军、郾城大捷、讨论秦桧宋高宗为什么要陷害岳飞”等十个问题。由于问题设计过多又不精练,且多数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能直接得出答案,缺乏思考的余地。无法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大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师生双方一直处于游离状态,以致教学任务未能顺利完成。在这里,A老师的教学既没有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也没有调动好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与A老师相比。B老师的问题设计显得较为科学合理,师生配合也比较密切,问题处理得也比较到位。
(二)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放言。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新课结束后,B老师设计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评价岳飞(你认为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能讲出理由就行)老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室里马上就炸开了锅。赞成者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抗击金兵,捍卫了民族的利益。”反对者说“不是,因为金人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里了。”“那你说岳飞是什么人?”“抗金将领,因为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各族的利益。”“我觉得岳飞是个爱国者。他维护了南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是,他明知道宋高宗是个昏君,为什么还要保他呢?害得老百姓遭受战争之苦。如果他是一个爱国之人,他就应该废掉那个皇帝,带领宋朝军民赶走金兵,让人民过上安稳的日子。”“我觉得岳飞太懦弱了,他明知道高宗、秦桧要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呢?”……虽然课堂纪律显得有点乱,但由于老师让学生敞开心扉,学生觉得很过瘾,纷纷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通过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造成岳飞的悲剧的原因、明确了岳飞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学会了如何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而且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理念。
反思二: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一)激发导问
激发导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乐问”的有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创设兴趣盎然的课堂情景,打开师生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样的心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如果B老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在已设计的富有情趣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话,我想这节课肯定能成为课改示范课。
(二)方法引导
1 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问。宋金之间战争的性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B老师结合美伊战争这个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设计了“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性质怎样?”由于当时伊拉克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趁学生对此问题兴趣浓厚,纷纷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之契机,老师轻松地帮学生化解了这个难点。上下知识的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一般都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针对式设疑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着眼关键提出问题,懂得哪些内容需要提问,学会对提问的量和质的控制。而教师在讲课时则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难路虎”实施“精确轰炸”。
2 由浅人深、逐层推进。为了让学生正确的评价岳飞,B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样一组题目:金与宋之间战争的性质怎样?为什么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试评价岳飞。上述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设疑诱导
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外,故意设置疑难,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诽”境界,由悬念而产生疑问。
总之,我们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历史思维、历史感悟,设计出新颖别致、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激发疑问的历史问题。锤炼出精湛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