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步履维艰,阻力重重,其核心障碍是利益相关方打死不肯放权。有的地方萬般无奈之下权力的栅栏被拆除,又另筑高墙门槛,打着市场的旗号搞第三方审批,把原来尚可作为财政收入的那部分收费纳入个人或部门腰包,这就是所谓“红顶中介”的由来。
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红顶中介”大抵以三种方式生存。一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管部门通过变身协会等继续垄断业务谋利;二是政府直接指定,让退休官员换“马甲”搞审批,合谋利益分成;三是官员私下推荐,勾结中介从中受贿。“红顶中介”肆无忌惮截留简政放权改革红利,败坏了政府名声,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有两个数字触目惊心。
据2014年6月审计署的一份审计报告统计,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近30亿元。
更早一些时间的2008年至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中介组织贪污贿赂犯罪达923人,分布于工程建设、执法司法、金融信贷、土地矿产、财政税收、国有企业等行业,涉案领域十分广泛。
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不正常。政府靠有形之手垄断吃饭,市场为生存被迫容忍权力寻租,致使权力腐败渗透中国官场的各个系统。一朝权在手,胆大妄为者往往不顾党纪国法公开贪腐,更多手段隐蔽的,则通过部下、熟人或某个政府外机构当代理攫取巨额利益,“红顶中介”成为腐败的重要推手。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原铁道部窝案中,山西那个大字不识的粗鄙妇人丁书苗,经部长刘志军的授意,打通各种关节,帮助23家企业在57个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中中标,共收取“中介费”30余亿元之巨,其中丁书苗违法所得20余亿元。这中间,刘志军成为丁书苗的利益输送者,丁书苗扮演的正是刘志军的“红顶中介”角色。
“红顶中介”现象的愈演愈烈,甚至惊动了北京高层。国务院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整治“红顶中介”成为议题之一。在会上,李克强总理以亲身经历为例呵斥:“我去一些地方考察时看到,政务大厅里面的收费都取消了,但大厅隔一条马路就是一家咨询服务的中介公司,里面还坐着几个‘大盖帽’,要办事的民众,都要来这里先走一趟,这不是‘暗渡陈仓’吗?!”
作为附生在政府身上的怪胎,“红顶中介”的屡禁不止显示政府治理的明显滞后。“红顶中介”所以能替代行政收费,在于政府部门通过隐藏部分职能,至今掌握着不合理的审批权。这里既有本该取消的审批权没有取消,故意残留尾巴;也有早应下放的审批事项下放不彻底,存心藕断丝连,由此导致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普遍存在,为“红顶中介”的蔓延提供了温床。
无论行政审批权在体制内作怪还是在审批权取消后的权力外溢,无不缘起政府权力独大,且缺少严格的监督。整治“红顶中介”,归根结底,政府不能手伸得太长,要让权力退出那些不该待的地方。比如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比如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比如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等等。当务之急是要将所有协会、中介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明令禁止退休官员在任何协会担任职务,从制度上斩断利益输送链。
让市场归位,真正发挥其自行配置资源的作用,方能造就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中介是市场的润滑剂,市场从来离不开中介。在中国,中介机构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中介的作用不是发挥到位,而是被扭曲变形了。决不能让“红顶中介”毁了中介组织的名声。这就要像有专家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中介机构产权改革,实现中介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的完全市场化,让所有中介组织平等竞争,铲除滋生“红顶中介”的土壤。
整治“红顶中介”不能一味坐而论道。对那些假放权、真放水,千方百计利用“红顶中介”从中作梗,维护既得利益的无良行为,一定要依法追究,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为简政放权清除障碍,否则,不足以对“红顶中介”产生威慑力。
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红顶中介”大抵以三种方式生存。一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管部门通过变身协会等继续垄断业务谋利;二是政府直接指定,让退休官员换“马甲”搞审批,合谋利益分成;三是官员私下推荐,勾结中介从中受贿。“红顶中介”肆无忌惮截留简政放权改革红利,败坏了政府名声,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有两个数字触目惊心。
据2014年6月审计署的一份审计报告统计,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近30亿元。
更早一些时间的2008年至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中介组织贪污贿赂犯罪达923人,分布于工程建设、执法司法、金融信贷、土地矿产、财政税收、国有企业等行业,涉案领域十分广泛。
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不正常。政府靠有形之手垄断吃饭,市场为生存被迫容忍权力寻租,致使权力腐败渗透中国官场的各个系统。一朝权在手,胆大妄为者往往不顾党纪国法公开贪腐,更多手段隐蔽的,则通过部下、熟人或某个政府外机构当代理攫取巨额利益,“红顶中介”成为腐败的重要推手。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原铁道部窝案中,山西那个大字不识的粗鄙妇人丁书苗,经部长刘志军的授意,打通各种关节,帮助23家企业在57个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中中标,共收取“中介费”30余亿元之巨,其中丁书苗违法所得20余亿元。这中间,刘志军成为丁书苗的利益输送者,丁书苗扮演的正是刘志军的“红顶中介”角色。
“红顶中介”现象的愈演愈烈,甚至惊动了北京高层。国务院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整治“红顶中介”成为议题之一。在会上,李克强总理以亲身经历为例呵斥:“我去一些地方考察时看到,政务大厅里面的收费都取消了,但大厅隔一条马路就是一家咨询服务的中介公司,里面还坐着几个‘大盖帽’,要办事的民众,都要来这里先走一趟,这不是‘暗渡陈仓’吗?!”
作为附生在政府身上的怪胎,“红顶中介”的屡禁不止显示政府治理的明显滞后。“红顶中介”所以能替代行政收费,在于政府部门通过隐藏部分职能,至今掌握着不合理的审批权。这里既有本该取消的审批权没有取消,故意残留尾巴;也有早应下放的审批事项下放不彻底,存心藕断丝连,由此导致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普遍存在,为“红顶中介”的蔓延提供了温床。
无论行政审批权在体制内作怪还是在审批权取消后的权力外溢,无不缘起政府权力独大,且缺少严格的监督。整治“红顶中介”,归根结底,政府不能手伸得太长,要让权力退出那些不该待的地方。比如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比如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比如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等等。当务之急是要将所有协会、中介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明令禁止退休官员在任何协会担任职务,从制度上斩断利益输送链。
让市场归位,真正发挥其自行配置资源的作用,方能造就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中介是市场的润滑剂,市场从来离不开中介。在中国,中介机构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中介的作用不是发挥到位,而是被扭曲变形了。决不能让“红顶中介”毁了中介组织的名声。这就要像有专家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中介机构产权改革,实现中介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的完全市场化,让所有中介组织平等竞争,铲除滋生“红顶中介”的土壤。
整治“红顶中介”不能一味坐而论道。对那些假放权、真放水,千方百计利用“红顶中介”从中作梗,维护既得利益的无良行为,一定要依法追究,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为简政放权清除障碍,否则,不足以对“红顶中介”产生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