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溢满语文味——有感于刘春文教《孔乙己》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语文需要语文味,语文的本色就是文本解读,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文课堂要细读文本,深入文本,唤起学生的思维感应。
  【关键词】语文味;细读;深入;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也必须以语言为核心,独立细致而准确地解读文本,并且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中去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首要责任和本领。刘老师的这堂课就做到了这点,充满了语文味。
  一、语文味在“细”
  近年来文本细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本真的呼声也越发强烈。语文课堂终于回到了文字的怀抱。什么程度是细读?如何细读?如何让学生细读?这是现代语文课堂要关注的重点。刘老师的这堂课在细读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现在我们根据角色分组来寻找各自眼中的孔乙己,请你找出相关语段中的关键字词句。”“这样的人,他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请你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这些问题都有意识地暗示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架空分析,这对于现在浮躁社会中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交给他们踏实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是文本细读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会细读的第一步。
  倘若仅仅如此,还算不得做到位,刘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的基础上还更强调关注词语。下面的教学片断就是典型:
  师:大家请注意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所有人”“便”“都”,可见哄笑孔乙己已经是每个人习以为常的惯例。
  师:大家有否注意其中还有一个虚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惯例。
  生:“又”。
  师:可见孔乙己生活在一个经常被人嘲弄的环境中。
  师:同学们再找出众人哄笑孔乙己的动词。
  生:“叫”“高声嚷”。
  ……
  师:一个“便”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见其变化速度之快。
  师:“涨红”“绽出”又看出什么呢?
  生:“涨红”写出其着慌的样子,“绽出”可见其青筋清晰可见,写出其尴尬至极的神态。
  师:大家请注意这里的两处省略号,又表示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呢?
  生:第一处孔乙己是在犹豫:“我应该怎样辩解呢?”第二三处是底气不足,迟疑着在想应该用什么话去说。
  找词语,分析词语,越来越细化,越来越语文,而且刘老师都是寻找文字推敲处,学生浅读处做分析,连一向被忽视的标点都被挖出来思考,這正是语文本位的最好佐证。语文课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的是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如此精妙传神,透过文字赏精彩,经过行间悟情感,细细涵泳品味,提升语文素养。
  二、语文味在“深”
  小说的语言与诗歌的含蓄不同,以直白为好。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由于阅读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何时指导?如何指导?这就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艺术了。比如以下片断:
  师: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至于类似的看客,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也出现过(屏幕出示链接资料):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师(屏幕出示):鲁迅笔下的“看客”……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旁征博引,由一篇波及其他,用其他印证这一篇,文本挖掘的深度就凸显出来,这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在下面的环节中,学生能说出“可以看出孔乙己还是生活在自己的读书人的幻想世界中”“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这样有深度的话语,与刘老师的挖掘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教学就是要透过文字的表象直指作者的内心,这其中的屈曲盘旋、徜徉徘徊之乐非“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引领不可得,刘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带着学生美美地在文本中游历。
  三、语文味在“导”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满山放野马,恰恰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让野马变成千里马。钱梦龙先生指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而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品味“踱”字的表达效果时,教师变化脚步让学生体会,放慢脚步,露出悠闲的神情。这就是在语言教学中,把文字还原成生活,在生活中来体验语言,根据语境设置一个小小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去读,去体会,去理解,用表演来唤起学生的初体验。让学生用绍兴方言朗读“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就独具匠心地还原情境,更便于学生走进文本。
  除了用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外,刘老师还能灵活处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换个角度来搭梯子。比如:
  师:既然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为什么还是不肯脱下长衫?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呢?
  (生还是迷茫)
  师:孔乙己穿长衫是想告诉别人什么?
  生:他是读书人。
  师:不错,但他有长衫主顾的实力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是什么?
  生:死要面子。
  当学生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中看不出孔乙己的形象时,老师就换了个问法,在学生仍是茫然的时候,及时将大问题拆解成由小问题组成的“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解决了这一困难。
  至于课后的作业——另眼假想“孔乙己”,更是可以看作课堂引导的延续,既有利于学生重读文本,又能够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还能展示文字功底,更是妙绝!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过于”作为程度副词使用,是由“过”和“于”两个词的意义虚化后逐渐演化、结合而来。在现代汉语中“过于”的使用较为复杂,用法多样,与其他程度副词有着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演化;使用;差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过于”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在汉语中主要用于书面语的表达,但其用法相比较于其他程度副词又更加复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于”在汉语中的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由此衍生的网络语言也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特别容易对小学生学习语文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不规范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进而从语文教师个人素质要求、教学手段改进及强化小学生对网络“工具”性质的认识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对策。  【关键词】不规范网络语言;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A  
在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是坚守黄土地的老一代农民艺术形象。在孙玉厚的家庭教育观中,他既有乡村优秀传统道德观,又有根深蒂固的宿命观。通过分析孙玉厚的家庭
【摘要】“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汉语是连接藏汉两族人民友谊的桥梁,能使藏族孩子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所以,藏族孩子从小对汉字的学习必不可少。他们要学好汉字,学习热情是实在动力,教学的方式方法更是关键。  【关键词】巧妙记忆;读、写、思同步;听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是一名藏区乡村小学汉语教师,自1995年至今先后承担了小学各年级的汉语教学。在二十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本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本文再现了《听听,秋的声音》一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