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朋友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wxl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得追溯到十年前,那时李浩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上班,他选了我的一个小说,后来这个小说获得杂志的年度奖,我去领奖,吃饭的时候他们介绍说这是李浩,我们客气了几句,就算认识了。颁奖会的第二天,在“全国中篇小说论坛”会上,李浩发言,他讲了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当时正是“底层文学”的提法很火的时候,李浩没有说“底层文学”,而是说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问题,给我的感觉是:这人不俗,有理论水平。后来他获鲁奖,我找他的小说来读,果然是另外一个路子。这个人,他是怎么想的?把小说写得离地三尺。很多年以后,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新一代写作者怎么“突围”的话题,我说,在同质化问题愈来愈突出的今天,写作者千人一面,要想“突围”,除非一代作家的写作出现重大分野。这个时候我想起李浩的写作,他是不一样的,他是有自己的主张的。在写作的道路上,“志同道合”不是什么好事,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分道扬镳”,需要更多的“反目成仇”。新一代作家的“分道扬镳”是不是从李浩开始我不敢这样说,但是我在他身上看到这种可能,他算一个,广东的黄惊涛算一个,他们都“黑质而白章”。
  那一年,我们见了两次面,除了这次颁奖会,11月的青创会我们又见面了。广西、河北的代表分在同一个组,我又可以听李浩发言了,这次他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是他跟一个诗人的对话很有意思。那个诗人抱怨诗歌读者太少,李浩则告诉他,你肯定没看过我的小说,但是你的诗歌我都读了。这让人觉得李浩善解人意,很好交往。两次见面,我和李浩没来得及加深印象,就匆匆告别,然后相忘于江湖。
  这次会议之后,知道李浩的消息,都是从朋友们的口中,不断有他出席文坛各种活动的消息传来,我的感觉是李浩太忙了。
  真正跟李浩深度接触,是我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之后。有一天,我的同学,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武小森说李浩要到鲁院来玩,约中午一起吃饭。说老实话吧,在此之前,在我的印象里,李浩兄或许只是上天派来跟你讨论文学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可多得,这样的朋友也不能多见,五年见一次就够了,甚至十年见一次才更合适。在广西,朋友们是不喜欢谈论文学的(有朋友来到广西后,曾跟人抱怨没人跟他“讨论文学”,这里的人们,只知道喝酒打牌)。文学究竟怎么谈才合适?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曾身陷几个“迷局”,大家都比赛从嘴里蹦外国作家的名字,要不就是电影片名,大家都在比赛阅读量和观影量。这我也能理解,我们这一代作家,是吃“狼奶”长大的,外国作家的作品对我们写作的影响太大了,这种交流自然是越多越好才对。但可能是个性使然吧,我不大喜欢这种“报小说篇名比赛”,这多无趣呀,朋友好不容易见一面,喝个酒呗。接到小森同学的邀请,我自然很高兴。在鲁院旁边的“绿荫阁”,我又见到李浩了。这一次,我对李浩的印象大为改变,他不仅是上天派来跟你谈论文学的朋友,还是上天派来跟你喝酒吃肉的朋友。我们班因为是“编辑班”,而编辑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八○后”多,另一个是美女多。那天的饭局,因为李浩著名作家的身份,想约他小说的女同学满满地坐了一桌,他春风得意,我也跟著沾光。在海政工作的李潇潇同学从家里带来茅台,我和李浩一人半斤。说老实话,认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跟他豪饮。我们一杯接一杯,一瓶白酒很快就喝没了。唯有喝酒,才见人的真性情。我喜欢才气横溢的李浩,也喜欢能大碗喝酒的李浩。我觉得喝酒时的李浩比谈文学时的李浩可爱多了。酒后,大家回鲁院休息,李浩在房间里写字,我请他给我写一幅,他说写什么字?我说你给我写一幅“人间烟火”吧。
  有了这次交往,李浩俨然就是“自己人”了。从此以后,我们见面就频繁了。因为我供职的《广西文学》开有新栏目“特约头条”,2015年11月初,我进京组稿。这个时候李浩正在鲁院“深造班”学习,自然是我约稿的主要对象之一。另外,半年以前,我在鲁院学习的时候,因为都喜欢吃吃喝喝,我和几个“八○后”“组”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我年纪较长,成了“爷爷”。这次去北京,“一家人”少不了相聚。一连三天,见同学见作者,李浩都全部陪同,还正式“入户”,成为“二大爷”。其实“二大爷”这个称号有点委屈李浩了,叫起来像骂人。我们的李浩,真的很有游戏精神,真的很包容,跟我们开开心心,吃饭喝酒,还一起爬香山。这一次,我见识了李浩的好脾气和好人缘,李浩得体、儒雅、客客气气,怪不得他朋友多。才气和脾气,其实是一对冤家。我曾私底下细细琢磨李浩,发现他骨子里挺傲的。一个人,但凡有点才气,骨子里又傲,一般很难与人相处,几句话出口,不是伤人就是容易受伤,这样的人我见多了。李浩不是这样,他把不妥协、愤怒、以卵击石等等的“好钢”,留在了写作的“刀刃”上,而把温和、恭谦、包容留给生活中的朋友们。如果说以前开始跟李浩交往时,我还是小心翼翼,这次去北京,我跟他成了好朋友。下香山的时候,我们的车因为超载,担心被警察拦下,我们就出谋划策:如果车被警察拦下,我们就说,因为爬香山,有一个朋友高原反应,缺氧了,我们急着送他下山,所以就超载了。这个高原反应、缺氧、被我们急着送下山的朋友就是李浩。大家开心地笑了一路。
  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一次相聚是去年六月,我去北京开会,“一家人”又相聚了,李浩专程从石家庄赶过来。这一次,我们聊到深夜。这一次,我们终于聊了一回文学,聊着各自喜欢小说的前十名,前十名中,有共同的,有不同的。聊着聊着,我们说起了陈超,一个值得尊重的诗人、学者。李浩跟我说他跟陈超交往的一些往事,伤心、惋惜。李浩说,他要为他写一部小说。于是这个夜晚,变得凝重异常。
其他文献
1  颁奖晚会上,朱虹云捧着获奖证书一回到座位,就看见包里的手机频频闪亮。她看了一下手机有8个未接电话,都是她的闺蜜兼大学同学王晶晶打来的,手机信息内容让她惊诧万分:“虹云,大虎离家出走了,请你马上回来帮我,我现在快要崩溃了,好姐姐一定火速赶回!”  朱虹云蹑手蹑脚走出会场,头倚在走廊墙上闭着眼睛,让急速跳动的心平静一会儿。她在手机上查了一下航班信息,22点45分还有飞往滨岛市的一个航班,现在离飞
一  我叫卜福斯,是山地榴弹炮,也是所谓的山炮。我的腰围胸围臀围都是七十五毫米,身高不到一米六,接近三围的二十一倍,但大家都说是二十倍,我觉得有点吃亏。  我是德裔瑞典籍钢铁骑士。  我身上沾满了鲜血,有中国人的,也有日本人的。血液在我身上干结,慢慢融入躯体,使我灵性倍增。我能听懂中文日文包括方言。八十年后,我的灵魂依旧在中国大地上飘荡。我要尋找我的躯体,那些炸飞的残肢四散各处,被尘土掩埋,很难找
【摘 要】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微课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微课的应用方法,利用微课来辅助自己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就能够让物理教学提高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微课;应用策略  微课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应用互联网技术传播的课程。当前教育部门及一些优秀教师研发了很多优秀的微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优化微课的应用,就
野兔,没有  野菜,没有  干净的水,没有  大草地深處  敌人的追赶不止不休  草能隐身,草能果腹  草站直了能够触到整个天空  在长征路上  我们的党员都是草  我们的草都是红色的  一棵棵,一个个,密密麻麻  苍天厚土,日月星辰  照亮我们吧  野火烧不尽,枪炮打不倒  因为我们拥有一颗  面朝胜利的心
德育课程在我们国家基础课教育中推行经过了近20年的实践,20年的时间里,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在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也随之进行着改变。无论是道德观、课程观还是学习观,德育课程也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着变革以便更好地适应所处的教育形势。下面,笔者将对近年来德育课程在不同观念上的改革展开讨论,对改革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反思,探寻其中的发展脉络,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将来的工作。  一、
一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不是,我们常常见惯了身边的事情,以至于任其在岁月经霜中黯淡了颜色,却没有人投去关切的一瞥。从北方来到异乡的广州,我常常随着急匆匆的人流在北京路游逛,也曾走在文明路和中山六路的街道上。以往只是出于对异域风格建筑的好奇,在匆匆前行时瞟上几眼这些顶柱探檐的小楼,最近才得知,原来这些三四层高、风格一致、前面撑起一片门廊的小楼叫作骑楼。  骑楼,这名字真是贴切,一幢幢房
【摘 要】 在开展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趣味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将音乐知识转化为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吸收音乐知识。高中音乐教学必须要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愉悦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关键词】 高中音乐;趣味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组
在云台山上  在和尚洞旁  有座石像  头发是石头的  目光是石头的  年龄也是石头的  我不知道这人是谁  正如放羊人不知道这是块什么石头  他说这人叫刘仲莹  我说这种石头叫汉白玉  本來对话已完毕  山里人就是实在  我走出很远很远  放羊人还让上两声呼喊
一  有学者总结,2010年代之后,青春小说在图书市场上无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过多消耗了作者的个体经验,但这种经验又不能以同等速度在生活与创作中延伸。换言之,假如一个作家过分仰赖个体经验,他终究有一天要面对写无可写的创作窘境。庆幸的是,《九月火车》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青春小说,我们不会在阅读后抱怨自己把一整天的时间花费在了一个小青年的无病呻吟上。毫不讳言,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的作品——青春与
江南  明前的龙井,败了  江南的雨没有骨头  油菜花的明黄在漂泊  西湖不要去看,断桥不要去走  人之间没有爱情,人间  法海在金山埋首捡拾硬币  秋刀鱼的姓名跟季节无关  储黎燕指给我看是在春天的宁海湾  许班长所说的刀鱼是别的味道  不要再问,姓名也会生锈  洪武年间的香灰把自己遗忘在镇福寺  从凡尘里望过去,他不像住持  更像晾晒在笸箩里的一枚笋干  但他是个有心人,绕过没有围墙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