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下音乐舞台上的舞剧艺术探索在借鉴西方相关体裁的艺术手法基础上,也深刻地
意识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张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青教授新作舞剧《伏羲:一画开天》(以下简称《伏羲》)就是其中力图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力作!它在2012年伏羲文化节上绚丽上演,包括甘肃天水市的广大爱乐者和北京专程欣赏的艺术家群体等见证其精彩。该剧依据音乐戏剧的张弛需要而设计为序——天道循环、始祖诞生、携手创世、人间乐园、洪荒之灾、一画开天、尾声——和谐永恒等七个连续篇章。其中的音乐创作之新,笔者以为,它在音乐主题形象的塑造、音乐戏剧张力的铺陈上体现了与作曲家之前创作及同类创作的个性探索。感受其音乐现场的强烈艺术震撼,笔者兹此予以解析,以向没有机会观赏该剧的爱乐者推介,并求教于关注于这部舞剧的同行。
舞剧《伏羲》将伏羲文化精神和西方舞剧艺术进行了紧密的融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伏羲悲壮的人生历程和深刻哲理的中国远古周易思想。不失视觉艺术审美享受,又以现代艺术形式张扬了中外文化形态,在甘肃天水等地多次演出中获得了广泛赞誉,其鲜明的主题音乐和浓郁的戏剧情感使其跃立于今年的舞台音乐之中。
一、巧借古典题材赋予的音乐空间
舞剧音乐因其需要鲜明的形象塑造和震撼的戏剧张力的烘托而使其不同于纯粹的音乐写作,它也因此被视为西方极受重视的音乐体裁之一。作为芭蕾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以器乐组曲的形式或独立或成篇地用于音乐会。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古典神话为题材所进行的舞剧创作,为剧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艺术视野,它也成为中国舞剧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古典神话题材所蕴含的宽广现代音乐空间在《宝莲灯》(张肖虎曲)、《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曲)等作品中得以全面发展,它们也因其独特的中国古典神韵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杰出代表。杨青教授已经在舞剧音乐创作领域中取得了较多成功的探索,《蓝花花》、《白鹿原》、《长恨歌》,部部精彩,引人瞩目!其中,《白鹿原》(与张大龙合作)就取得广泛的影响,在学术界、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伏羲》是杨青新近又一成功探索,它沿用上古文化题材对之进行了基于舞剧形式的现代发展,巧借古典神话题材赋予的音乐的宽广空间,在音乐主题的设计和结构散文化发展等进行大胆的音乐探索,其主题不再拘泥于地域或历史区限,其节奏与律动更富于舞蹈性,其结构以人审美视听而散文化扩展,以音乐色彩的散文化转换推动神话题材戏剧叙事的新境界,这些古典神话题材所赋予的空间的创新探索推进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新发展。
舞剧《伏羲》从选材上也以古典神话为题材,虽然是作为甘肃天水市伏羲文化节的组成之一,但它紧抓伏羲为中心而将之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渊源相链接,以中国文明之始的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华夏之母的女娲氏一生的悲壮历程为主线。音乐创作巧妙地借用古典神话所赋予的宽宏空间,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以五声性音阶为素材创作的鲜明主题配合了丰沛奇妙的舞蹈语言叙事方式,以远古祭祀所赋予的反复节奏将七千年前的古成纪(今甘肃天水)的神秘悠远以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再现,以迷幻甚至“疯狂”的音响将中国哲学思想和华夏早期文明形态以远古人类与大自然的抗争为角度进行展开。尤为重要的是,剧中借用古典神话的亦真亦幻艺术空间将多元艺术手法协同用于展现远古祭祀、伏羲取火种、罟网捕鱼、制嫁娶之礼、聆听自然之声制琴乐等场景,其主旨意欲呈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以及人类早期的哲学——八卦,为龙的子孙构建出一个远古的生态社会范本,将中华民族从蒙昧跨入文明的探索进行了现代手法的舒展。舞剧从神秘悠远的宇宙苍穹开篇,以古朴,苍劲的舞蹈语言为音乐创作基础,以此发展出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它以气势恢宏的交响化色彩和交错繁复的多声音乐织体进行不断渲染、烘托,将伏羲的自然、风情进行多彩歌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借鉴近年来多种艺术协同创新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视觉艺术变幻和高科技舞美装置协同创作,集中展现出一副神奇壮丽的上古历史画卷。其创作除了带给观众超凡的视听盛宴,还带来中华文明和哲学思想的精神洗礼和心灵震颤。
伏羲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她将中华民族追求智慧、光明和乐于艰苦创业的职业精神以及和谐同荣的理想予以集中推展,并将早期哲学的八卦精髓予以发展。舞剧《伏羲》紧抓生命历程的秩序和谐精神,将古代文化及其哲学予以形象化呈现。
二、善用主要音乐主题的结构化贯穿
舞剧由于人物众多往往设计有多个音乐主题以配合人物形象塑造,主题音乐形象的鲜明与否是舞剧音乐成败的关键。就《伏羲》而言,有主要人物伏羲、女娲和次要人物华胥氏、雷神,还有处于不同阵营的群众。音乐主题的设计中除了予以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的区别对待而进行的详略处理外,使其音乐主题层次感强,主线与副线相映成辉。其中,对主要主题的场景化发展是这部舞剧音乐创作出彩之处。其手法从宏观上看有全局性的层层递进式的长线条规划和微观的不同色彩变幻的变奏发展,两相协同,交错交叠,推波助澜成恢宏的音乐画卷。
从宏观上看,其一,舞剧将主要主题作为序曲及尾声中的主要音乐,其始意欲将音乐开篇中的主题塑造进行先入为主的塑造,其终意欲将舞剧的全面总结也以主要主题进行多层次的发展。其二,舞剧将主要主题作为幕间曲进行不同程度的展现,它们或紧随前篇的音乐语境,或领起后面场幕音乐的情境,将主要主题音乐的呈现常态化,使之直至耳熟能详。其三,舞剧在重要段落也大都以主要主题音乐作为线性戏剧陈述的载体,使其与其它主题进行不同内容的“对话”或碰撞,也由此推动了戏剧的结构发展。其四,不同主题的场景化铺叙,使戏剧音乐的全局感强,音乐结构集中于主要主题的循环结构发展之中,使得音乐的结构整体性强。这种将主题贯穿进行结构化发展的手法在杨青的戏剧音乐创作中较为少见,可见它在处理此作品上的创新探索。
从微观上看,其一是主题设计的精巧,适宜于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展开。如前所述,其主题音乐的设计既考虑到华夏正声的五声性,也考虑到五声性调式转换的游移性,这种多面孔的语汇特点在杨青的主题音乐设计中被予以充分利用。主题音乐的初次呈现在序曲中,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在中提琴、大提琴、贝司长持续音和竖琴分解和弦的伴奏下,以中速展现了主要主题。该主题以不对称的双乐句组成,后乐句以前乐句为基础进行了较大的扩展,其扩展正是依据五声性音调提供的,其核心音是以角音为中心的“商-角-徵”三音列,在动机呈示后随以向上(清角)和向下(羽)扩展,在第二句开始处引入上方的羽音后,随即进行了离调的色彩性发展。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主题调性经过属方向和下属方向调的游移后,运用半音转调直接回到原调(见谱例1)。这种看似音调直白实则丰富的线性音乐主题发展手法从主题音乐陈述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可谓平中出奇! 谱例1:《伏羲》主要主题
其二是多维度、多色彩的变奏。舞剧《伏羲》的音乐主题围绕主要主题(或者说伏羲主题)来发展的,其发展的充分与否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其发展的手法之一是以核心主题动机为素材的新发展。如第一场“祭祀”中合唱的男中音声部,主题音乐以核心音“角”为中心进行的模仿性复调变奏,将主题音调进行了神秘悠远的发展,主题通过主复调多声部叠合,拉宽了音乐的意境,这是对主题音乐的核心音式的变奏展开。剧中较多运用的是以主题旋律框架为基础的变奏,方法有:运用不同伴奏织体的变奏、运用不同色彩的变奏、运用加花变奏等。如一场之四“雷神、玄鸟、洪水”一场中,主题同样在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但主题音乐被压缩为两个短小的乐句,其中原主题音乐的前句仅为两小节,后乐句的主干部分也只有两小节,而其乐句的调性游移式的发展也只有五小节。而该场的第33小节处开始,主题又被进行了节奏拉宽并增加多种伴奏织体的丰富,有竖琴的快速琶音、木管声部的快速吐音等,加上低音弦乐和圆号的长音持续,音乐主题形成了洪水似的奔流之势。这种多角度、多色彩性的变奏,使得主题音乐得到充分发展,既实现了主要主题音调的核心地位,也使它得益以多侧面的形态进行符合于戏剧音乐发展需要的多台形象塑造,即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或陪衬着不同的戏剧形象。如在初恋双人舞中的,音乐在经过清纯直白的场景音乐铺叙后,主要主题音乐在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展现(移调在A宫调),但此时的伴奏在圆号的长持续音的背景中,木管、低音弦乐以跳音进行方向相对地伴奏衬托(见谱例2),使得戏剧所意欲表现的清纯、可人的纯真爱情场景喷涌而出。
谱例2:主题的变奏发展之一
主题音乐的结构性贯穿发展使得舞剧音乐的音乐性格明显、风格集中、整体感强。这种主题发展手法同样表现其它主题音乐的塑造之中,体现了杨青先生在戏剧音乐主题设计上的深思熟虑。从整体上把握了音乐主题的宏观布局和微观处理。
三、戏剧张力语境下的色彩变幻
戏剧音乐需要有更强的结构张力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其能在抒情时浓情有加,在矛盾冲突上引人入胜,在色彩变化较大的场景中渲染突出,在多人物“对话”中此消彼长。舞剧《伏羲》除了在戏剧场景音乐写作上引人入胜,还依据神话题材内容表现的需要进行了色彩变化的特殊处理。
其一,变幻表现在和声手法的结构处理上。该剧依据华夏正声的音乐风格性需要而采用了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处理,其中四五度叠置的处理使得和声的功能性消退而色彩性明显,音响上表现得更为“模糊”。如在一场中的“华胥氏之舞-迷幻”的开始,音乐就以慢速的和声铺叙为主要手法对戏剧场景进行呈示。音乐虽然仍以“角音”为中心,但较多地强调了上下方二度音的置入,这使得四度叠置的音响更为迷幻,配以中国大鼓凝重的鼓声和竖琴同样四度叠置但二度植入(#C-#F、B-E的四音列)的迷离色彩,为女声迷幻的主题音调呈现做好戏剧场景的铺垫(见谱例3)。
谱例3:和声处理
舞剧在一开始的一场音乐中充分发展了神话题材所需要的音响迷幻的色彩,对其进行戏剧化发展,和声只是其一法。它更多地还在于配器的多变,尤其在以弦乐为基础之上,音响较多地引入了铜管、木管、打击乐(尤其是中国打击乐器)上。尤其表现在配合舞蹈肢体语言艺术表现的需要,舞剧配器多采用块面的处理手法,将大色块的画面感较好地诠释出来。可以说,作为戏剧音乐的张力呈现,《伏羲》将浓烈色彩挖掘深入,这是其音乐既能烘托舞剧发展,又能震撼听者的心灵。
其二,变幻表现在情境对比的细微处理上。有弱才使得强更强,有抒情才使得悲剧更震撼。舞剧《伏羲》的戏剧性音乐构造较好地抓住了抒情手法的运用,或轻盈喜俏,或唯美感人,将戏剧音乐所需要的变幻对比较好地挖掘出来。如《初恋》一场中,剧乐运用形象化的两股音流的灵动流淌来塑造一对恋人初涉爱河的喜上眉梢。音乐从长笛与短笛的下行短琶音开始,在中提琴的颤音式的俏皮观望中,低音弦乐以拨奏衬托出这一俏皮,随后引出小提琴声部的主题旋律。这种“奔走”的双音流与多种灵动声部相互对答,将抒情以多层次戏剧形态呈现,表现了戏剧音乐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可人、恋爱的戏剧形象上的突出作用。这为后面的戏剧悲壮做好铺垫。这种抒情气质充满了第二、三场的很多段落,如:第二场的五彩葫芦、小动物、森林之花、野兽搏斗舞和第三场的泥人群舞、村民舞、夹板、转花帽、羊皮鼓舞等,抒情为主的音乐戏剧手法使得该剧充满着和谐共存的艺术旨趣。
而在另一方面,戏剧音乐又做足了紧张场景的音乐塑造,如:第一场中的祭祀、华胥氏之舞-迷幻和疯狂、雷神玄鸟洪水,第四场的洪荒之灾、诀别双人舞、女娲补天等。其中洪荒之灾中,音乐在弦乐的密集型颤音音流中开始,剧中较多地运用了全奏型的多层色彩叠置的配器手法,弦乐、木管的密集音流在铜管乐的冲击下,色彩奔放,张力冲击力凸显。如谱例4中的配器,以木管形成的两股音流在弦乐的长音烘托下显得格外突兀,表现了灾难来袭的紧张场景,这时小号等铜管乐又加入冲击流之中,使得本就紧张的音画再添新的色彩。这种多色彩的块面音响布局使得音响的张力立刻凸显,而且这种色彩还进行了层层布局、逐层叠加,使色彩浓度的不断推进,而这些不断聚集的张力营造了浓烈戏剧性的场景音乐,这也是情境音响对比的细微处理之效用显现。
谱例4:戏剧性音乐的多层构造
此外,在戏剧性场景音乐的张弛相间上,《伏羲》也做到了整体性布局下的深入构思。而在配器的音响平衡上,舞剧也亮点不少,尤其注重主色彩之上的逐层着色的叠加色彩复合使得戏剧音乐层次感极强。这些多重戏剧性音乐手法在多媒体声光电及舞美、绚丽服装的协同作用下变得色彩更为浓烈,从而形成了《伏羲》舞台艺术的美轮美奂,成为当下舞剧音乐中的又一精彩之作。
舞剧《伏羲:一画开天》从华夏神话悠远神秘的表象中展开其音乐主题的深层塑造和色彩描绘,鲜明的主题音乐在不断发展中逐渐为听众所喜爱,而浓烈的戏剧性音乐的层层推进使得舞剧视听震撼力不断增强。舞剧在宏观布局和微观处理上均做到了深思慎行,在抒情的音调中,在喜俏的情境中,在浓烈的张力中,《伏羲》成为笔者视野中的舞台新宠。
胡艺芳 作曲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 于庆新)
意识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张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青教授新作舞剧《伏羲:一画开天》(以下简称《伏羲》)就是其中力图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力作!它在2012年伏羲文化节上绚丽上演,包括甘肃天水市的广大爱乐者和北京专程欣赏的艺术家群体等见证其精彩。该剧依据音乐戏剧的张弛需要而设计为序——天道循环、始祖诞生、携手创世、人间乐园、洪荒之灾、一画开天、尾声——和谐永恒等七个连续篇章。其中的音乐创作之新,笔者以为,它在音乐主题形象的塑造、音乐戏剧张力的铺陈上体现了与作曲家之前创作及同类创作的个性探索。感受其音乐现场的强烈艺术震撼,笔者兹此予以解析,以向没有机会观赏该剧的爱乐者推介,并求教于关注于这部舞剧的同行。
舞剧《伏羲》将伏羲文化精神和西方舞剧艺术进行了紧密的融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伏羲悲壮的人生历程和深刻哲理的中国远古周易思想。不失视觉艺术审美享受,又以现代艺术形式张扬了中外文化形态,在甘肃天水等地多次演出中获得了广泛赞誉,其鲜明的主题音乐和浓郁的戏剧情感使其跃立于今年的舞台音乐之中。
一、巧借古典题材赋予的音乐空间
舞剧音乐因其需要鲜明的形象塑造和震撼的戏剧张力的烘托而使其不同于纯粹的音乐写作,它也因此被视为西方极受重视的音乐体裁之一。作为芭蕾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以器乐组曲的形式或独立或成篇地用于音乐会。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古典神话为题材所进行的舞剧创作,为剧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艺术视野,它也成为中国舞剧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古典神话题材所蕴含的宽广现代音乐空间在《宝莲灯》(张肖虎曲)、《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曲)等作品中得以全面发展,它们也因其独特的中国古典神韵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杰出代表。杨青教授已经在舞剧音乐创作领域中取得了较多成功的探索,《蓝花花》、《白鹿原》、《长恨歌》,部部精彩,引人瞩目!其中,《白鹿原》(与张大龙合作)就取得广泛的影响,在学术界、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伏羲》是杨青新近又一成功探索,它沿用上古文化题材对之进行了基于舞剧形式的现代发展,巧借古典神话题材赋予的音乐的宽广空间,在音乐主题的设计和结构散文化发展等进行大胆的音乐探索,其主题不再拘泥于地域或历史区限,其节奏与律动更富于舞蹈性,其结构以人审美视听而散文化扩展,以音乐色彩的散文化转换推动神话题材戏剧叙事的新境界,这些古典神话题材所赋予的空间的创新探索推进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新发展。
舞剧《伏羲》从选材上也以古典神话为题材,虽然是作为甘肃天水市伏羲文化节的组成之一,但它紧抓伏羲为中心而将之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渊源相链接,以中国文明之始的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华夏之母的女娲氏一生的悲壮历程为主线。音乐创作巧妙地借用古典神话所赋予的宽宏空间,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以五声性音阶为素材创作的鲜明主题配合了丰沛奇妙的舞蹈语言叙事方式,以远古祭祀所赋予的反复节奏将七千年前的古成纪(今甘肃天水)的神秘悠远以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再现,以迷幻甚至“疯狂”的音响将中国哲学思想和华夏早期文明形态以远古人类与大自然的抗争为角度进行展开。尤为重要的是,剧中借用古典神话的亦真亦幻艺术空间将多元艺术手法协同用于展现远古祭祀、伏羲取火种、罟网捕鱼、制嫁娶之礼、聆听自然之声制琴乐等场景,其主旨意欲呈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以及人类早期的哲学——八卦,为龙的子孙构建出一个远古的生态社会范本,将中华民族从蒙昧跨入文明的探索进行了现代手法的舒展。舞剧从神秘悠远的宇宙苍穹开篇,以古朴,苍劲的舞蹈语言为音乐创作基础,以此发展出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它以气势恢宏的交响化色彩和交错繁复的多声音乐织体进行不断渲染、烘托,将伏羲的自然、风情进行多彩歌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借鉴近年来多种艺术协同创新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视觉艺术变幻和高科技舞美装置协同创作,集中展现出一副神奇壮丽的上古历史画卷。其创作除了带给观众超凡的视听盛宴,还带来中华文明和哲学思想的精神洗礼和心灵震颤。
伏羲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她将中华民族追求智慧、光明和乐于艰苦创业的职业精神以及和谐同荣的理想予以集中推展,并将早期哲学的八卦精髓予以发展。舞剧《伏羲》紧抓生命历程的秩序和谐精神,将古代文化及其哲学予以形象化呈现。
二、善用主要音乐主题的结构化贯穿
舞剧由于人物众多往往设计有多个音乐主题以配合人物形象塑造,主题音乐形象的鲜明与否是舞剧音乐成败的关键。就《伏羲》而言,有主要人物伏羲、女娲和次要人物华胥氏、雷神,还有处于不同阵营的群众。音乐主题的设计中除了予以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的区别对待而进行的详略处理外,使其音乐主题层次感强,主线与副线相映成辉。其中,对主要主题的场景化发展是这部舞剧音乐创作出彩之处。其手法从宏观上看有全局性的层层递进式的长线条规划和微观的不同色彩变幻的变奏发展,两相协同,交错交叠,推波助澜成恢宏的音乐画卷。
从宏观上看,其一,舞剧将主要主题作为序曲及尾声中的主要音乐,其始意欲将音乐开篇中的主题塑造进行先入为主的塑造,其终意欲将舞剧的全面总结也以主要主题进行多层次的发展。其二,舞剧将主要主题作为幕间曲进行不同程度的展现,它们或紧随前篇的音乐语境,或领起后面场幕音乐的情境,将主要主题音乐的呈现常态化,使之直至耳熟能详。其三,舞剧在重要段落也大都以主要主题音乐作为线性戏剧陈述的载体,使其与其它主题进行不同内容的“对话”或碰撞,也由此推动了戏剧的结构发展。其四,不同主题的场景化铺叙,使戏剧音乐的全局感强,音乐结构集中于主要主题的循环结构发展之中,使得音乐的结构整体性强。这种将主题贯穿进行结构化发展的手法在杨青的戏剧音乐创作中较为少见,可见它在处理此作品上的创新探索。
从微观上看,其一是主题设计的精巧,适宜于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展开。如前所述,其主题音乐的设计既考虑到华夏正声的五声性,也考虑到五声性调式转换的游移性,这种多面孔的语汇特点在杨青的主题音乐设计中被予以充分利用。主题音乐的初次呈现在序曲中,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在中提琴、大提琴、贝司长持续音和竖琴分解和弦的伴奏下,以中速展现了主要主题。该主题以不对称的双乐句组成,后乐句以前乐句为基础进行了较大的扩展,其扩展正是依据五声性音调提供的,其核心音是以角音为中心的“商-角-徵”三音列,在动机呈示后随以向上(清角)和向下(羽)扩展,在第二句开始处引入上方的羽音后,随即进行了离调的色彩性发展。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主题调性经过属方向和下属方向调的游移后,运用半音转调直接回到原调(见谱例1)。这种看似音调直白实则丰富的线性音乐主题发展手法从主题音乐陈述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可谓平中出奇! 谱例1:《伏羲》主要主题
其二是多维度、多色彩的变奏。舞剧《伏羲》的音乐主题围绕主要主题(或者说伏羲主题)来发展的,其发展的充分与否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其发展的手法之一是以核心主题动机为素材的新发展。如第一场“祭祀”中合唱的男中音声部,主题音乐以核心音“角”为中心进行的模仿性复调变奏,将主题音调进行了神秘悠远的发展,主题通过主复调多声部叠合,拉宽了音乐的意境,这是对主题音乐的核心音式的变奏展开。剧中较多运用的是以主题旋律框架为基础的变奏,方法有:运用不同伴奏织体的变奏、运用不同色彩的变奏、运用加花变奏等。如一场之四“雷神、玄鸟、洪水”一场中,主题同样在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但主题音乐被压缩为两个短小的乐句,其中原主题音乐的前句仅为两小节,后乐句的主干部分也只有两小节,而其乐句的调性游移式的发展也只有五小节。而该场的第33小节处开始,主题又被进行了节奏拉宽并增加多种伴奏织体的丰富,有竖琴的快速琶音、木管声部的快速吐音等,加上低音弦乐和圆号的长音持续,音乐主题形成了洪水似的奔流之势。这种多角度、多色彩性的变奏,使得主题音乐得到充分发展,既实现了主要主题音调的核心地位,也使它得益以多侧面的形态进行符合于戏剧音乐发展需要的多台形象塑造,即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或陪衬着不同的戏剧形象。如在初恋双人舞中的,音乐在经过清纯直白的场景音乐铺叙后,主要主题音乐在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展现(移调在A宫调),但此时的伴奏在圆号的长持续音的背景中,木管、低音弦乐以跳音进行方向相对地伴奏衬托(见谱例2),使得戏剧所意欲表现的清纯、可人的纯真爱情场景喷涌而出。
谱例2:主题的变奏发展之一
主题音乐的结构性贯穿发展使得舞剧音乐的音乐性格明显、风格集中、整体感强。这种主题发展手法同样表现其它主题音乐的塑造之中,体现了杨青先生在戏剧音乐主题设计上的深思熟虑。从整体上把握了音乐主题的宏观布局和微观处理。
三、戏剧张力语境下的色彩变幻
戏剧音乐需要有更强的结构张力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其能在抒情时浓情有加,在矛盾冲突上引人入胜,在色彩变化较大的场景中渲染突出,在多人物“对话”中此消彼长。舞剧《伏羲》除了在戏剧场景音乐写作上引人入胜,还依据神话题材内容表现的需要进行了色彩变化的特殊处理。
其一,变幻表现在和声手法的结构处理上。该剧依据华夏正声的音乐风格性需要而采用了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处理,其中四五度叠置的处理使得和声的功能性消退而色彩性明显,音响上表现得更为“模糊”。如在一场中的“华胥氏之舞-迷幻”的开始,音乐就以慢速的和声铺叙为主要手法对戏剧场景进行呈示。音乐虽然仍以“角音”为中心,但较多地强调了上下方二度音的置入,这使得四度叠置的音响更为迷幻,配以中国大鼓凝重的鼓声和竖琴同样四度叠置但二度植入(#C-#F、B-E的四音列)的迷离色彩,为女声迷幻的主题音调呈现做好戏剧场景的铺垫(见谱例3)。
谱例3:和声处理
舞剧在一开始的一场音乐中充分发展了神话题材所需要的音响迷幻的色彩,对其进行戏剧化发展,和声只是其一法。它更多地还在于配器的多变,尤其在以弦乐为基础之上,音响较多地引入了铜管、木管、打击乐(尤其是中国打击乐器)上。尤其表现在配合舞蹈肢体语言艺术表现的需要,舞剧配器多采用块面的处理手法,将大色块的画面感较好地诠释出来。可以说,作为戏剧音乐的张力呈现,《伏羲》将浓烈色彩挖掘深入,这是其音乐既能烘托舞剧发展,又能震撼听者的心灵。
其二,变幻表现在情境对比的细微处理上。有弱才使得强更强,有抒情才使得悲剧更震撼。舞剧《伏羲》的戏剧性音乐构造较好地抓住了抒情手法的运用,或轻盈喜俏,或唯美感人,将戏剧音乐所需要的变幻对比较好地挖掘出来。如《初恋》一场中,剧乐运用形象化的两股音流的灵动流淌来塑造一对恋人初涉爱河的喜上眉梢。音乐从长笛与短笛的下行短琶音开始,在中提琴的颤音式的俏皮观望中,低音弦乐以拨奏衬托出这一俏皮,随后引出小提琴声部的主题旋律。这种“奔走”的双音流与多种灵动声部相互对答,将抒情以多层次戏剧形态呈现,表现了戏剧音乐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可人、恋爱的戏剧形象上的突出作用。这为后面的戏剧悲壮做好铺垫。这种抒情气质充满了第二、三场的很多段落,如:第二场的五彩葫芦、小动物、森林之花、野兽搏斗舞和第三场的泥人群舞、村民舞、夹板、转花帽、羊皮鼓舞等,抒情为主的音乐戏剧手法使得该剧充满着和谐共存的艺术旨趣。
而在另一方面,戏剧音乐又做足了紧张场景的音乐塑造,如:第一场中的祭祀、华胥氏之舞-迷幻和疯狂、雷神玄鸟洪水,第四场的洪荒之灾、诀别双人舞、女娲补天等。其中洪荒之灾中,音乐在弦乐的密集型颤音音流中开始,剧中较多地运用了全奏型的多层色彩叠置的配器手法,弦乐、木管的密集音流在铜管乐的冲击下,色彩奔放,张力冲击力凸显。如谱例4中的配器,以木管形成的两股音流在弦乐的长音烘托下显得格外突兀,表现了灾难来袭的紧张场景,这时小号等铜管乐又加入冲击流之中,使得本就紧张的音画再添新的色彩。这种多色彩的块面音响布局使得音响的张力立刻凸显,而且这种色彩还进行了层层布局、逐层叠加,使色彩浓度的不断推进,而这些不断聚集的张力营造了浓烈戏剧性的场景音乐,这也是情境音响对比的细微处理之效用显现。
谱例4:戏剧性音乐的多层构造
此外,在戏剧性场景音乐的张弛相间上,《伏羲》也做到了整体性布局下的深入构思。而在配器的音响平衡上,舞剧也亮点不少,尤其注重主色彩之上的逐层着色的叠加色彩复合使得戏剧音乐层次感极强。这些多重戏剧性音乐手法在多媒体声光电及舞美、绚丽服装的协同作用下变得色彩更为浓烈,从而形成了《伏羲》舞台艺术的美轮美奂,成为当下舞剧音乐中的又一精彩之作。
舞剧《伏羲:一画开天》从华夏神话悠远神秘的表象中展开其音乐主题的深层塑造和色彩描绘,鲜明的主题音乐在不断发展中逐渐为听众所喜爱,而浓烈的戏剧性音乐的层层推进使得舞剧视听震撼力不断增强。舞剧在宏观布局和微观处理上均做到了深思慎行,在抒情的音调中,在喜俏的情境中,在浓烈的张力中,《伏羲》成为笔者视野中的舞台新宠。
胡艺芳 作曲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