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学习,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重点抓了疑—问—议—论4个过程,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促进了思维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疑—问—议—论”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数学课程重要性日趋凸现,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致力于根据学生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要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性主义建设。
我觉得,对初中学生来说,“自学质疑与讨论理解”这两个环节很重要,为此,我主要抓好4个要素:疑—问—议—论。
一、引导学生“质疑”的情境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课堂中,许多的问题是自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问题由老师直接问出来,学生会觉得很突然,无从回答。也就是说学生其实更感兴趣的不是别人问自己的问题,而是自己脑子里产生的问题。所以课堂需要培植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如何让我们要问的问题从学生的脑子里自然的生长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如:在初一数学“十字相乘法”的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引疑的情境:任意找两个数,分别用它们作p,q,写出二次三项式x2+px+q,请全班同学分解因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更深入地体验十字相乘法的精髓:拆分常数项,验证一次项。而且学生出的题一定会出现类似x2+3x+3的二次三项式,通过反复的尝试,学生会自然发现十字相乘法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会产生疑问:这样的二次三项式能不能分解因式?怎样分解?倘若没有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难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老师凭空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更是难以回答,而合理的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自然生发疑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问题不应该生硬地抛给学生来解决。如果问题都是有源之水,有疑之境,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会更主动,更积极。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说到提问题,我想起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的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以一种探索意识,是我们所说的创造的起点。我们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授课时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对所授的内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看到一道题目,我会让他们先找问题,找出问题之后,再找关键字,然后决定用什么运算方法来计算,但现在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会提问,会解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给学生创设一个提问的氛围,不仅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在平时的课上,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师生之间要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提问题,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变“不敢问”为“敢问”。学生提出问题后,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甚至挖苦讽刺:“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一定要做个倾听者,这样既能尊重学生,同时又让学生觉得他自己很棒。同时,也要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我们认为不能称其问题的问题时,也应该加以赞扬,保护他们的那颗童心。有些问题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及时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组织学生参与议论。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四、指导学生概括论述。
经过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学习,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重点抓了疑—问—议—论4个过程,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促进了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井店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疑—问—议—论”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数学课程重要性日趋凸现,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致力于根据学生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要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性主义建设。
我觉得,对初中学生来说,“自学质疑与讨论理解”这两个环节很重要,为此,我主要抓好4个要素:疑—问—议—论。
一、引导学生“质疑”的情境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课堂中,许多的问题是自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问题由老师直接问出来,学生会觉得很突然,无从回答。也就是说学生其实更感兴趣的不是别人问自己的问题,而是自己脑子里产生的问题。所以课堂需要培植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如何让我们要问的问题从学生的脑子里自然的生长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如:在初一数学“十字相乘法”的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引疑的情境:任意找两个数,分别用它们作p,q,写出二次三项式x2+px+q,请全班同学分解因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会更深入地体验十字相乘法的精髓:拆分常数项,验证一次项。而且学生出的题一定会出现类似x2+3x+3的二次三项式,通过反复的尝试,学生会自然发现十字相乘法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会产生疑问:这样的二次三项式能不能分解因式?怎样分解?倘若没有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难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老师凭空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更是难以回答,而合理的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自然生发疑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问题不应该生硬地抛给学生来解决。如果问题都是有源之水,有疑之境,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会更主动,更积极。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说到提问题,我想起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的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以一种探索意识,是我们所说的创造的起点。我们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授课时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对所授的内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看到一道题目,我会让他们先找问题,找出问题之后,再找关键字,然后决定用什么运算方法来计算,但现在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会提问,会解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给学生创设一个提问的氛围,不仅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在平时的课上,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师生之间要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提问题,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变“不敢问”为“敢问”。学生提出问题后,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甚至挖苦讽刺:“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一定要做个倾听者,这样既能尊重学生,同时又让学生觉得他自己很棒。同时,也要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我们认为不能称其问题的问题时,也应该加以赞扬,保护他们的那颗童心。有些问题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及时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组织学生参与议论。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四、指导学生概括论述。
经过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学习,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重点抓了疑—问—议—论4个过程,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促进了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井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