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技巧之调查报告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365666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从结构上看,调查报告大致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有时还可在开头部分写一段类似于消息导语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内容,使读者先形成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中心。
  主体,这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
  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
  调查报告的解读有一定规律:
  一、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精读调查者收集的数据、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读、分析方法基本一致。
  二、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材料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方面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划清是非界线。对比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是统计数字、百分比等。
  3.用精确的数字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能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其精确性,要实事求是,有明确的目的性。
  三、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调查者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是负面的,高考考查一般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很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扩大视野,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四、對调查报告进行探究,也得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文本可达到的层面,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应更多地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的创作离不开自身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背景”一般包括文化与知识构成、时代发展的背景、成长历程与经验、独特的思想与创作冲动。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创作目的,同学们要通过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东西,如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考查的是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本或借助背景知识加以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的,调查的结果本身有科学性,一般不宜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注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还可从自身角度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邢佰英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请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一個国家若想繁荣富强,必须有优秀的人才,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有一些不变的优秀品质。我国有许多传世名言,都折射出了不变的时代品质。  《国语》有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个时代品质是善良。孟子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们本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在社会上生活过后,有的人慢慢变得不善良了。无论我们出生时是善是恶,在以后的日子里都要遵循善的原则,而非恶。善良的人一定会步步顺利,越来越好。因为你的善良老天
期刊
春宫怨  ◎〔唐〕杜荀鹤①  早被婵娟②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④,相忆采芙蓉。  注释  ①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②婵娟:形容姿容、形态美好。  ③若为容:如何去妆饰自己  ④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译文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
期刊
如果说人生是一张白纸,那么,我们就是一支支铅笔。我们所走过的路,都会在白纸上画下一行行字迹;如果说时光像一块橡皮,可以擦去一些字迹,那么有些字迹注定是无法擦净的。  ——题记   “哑巴!哑巴来了!”不知道是哪个孩子喊了一声,紧接着,全班都沸腾了。  “哑巴,你倒是说句话啊!”  “哑巴,记得交作业哦!”  ……  在许多孩子的注视下,他面无表情地走到教室最后面的一个角落里坐下,将书包往地上一甩,
期刊
1965年3月18日,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穿着白色宇航服,首次“出舱”,成为太空行走的第一人。那次太空行走持续了十多分钟,说起来短暂,却九死一生。他的航天服出了故障,膨胀起来,进不了飞船的門,为了回舱,他不得不降低航天服内的压强,幸好处置顺利。  每一步太空之行,都激动人心,也充满了危险。人类在走向太空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挑战,迄今共有20多位宇航员牺牲。  每一位代表人类前行的“第一人”,都是令人
期刊
亲爱的朋友们:  不知道你们是否像许多人一样,曾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和厌倦?不知道你们是否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现在,许多年轻人为了自己心目中所谓的“向往的生活”而拼搏,等到他们经历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最终达到目标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于是他们有的沮丧,颓废,郁郁寡欢,有的绞尽脑汁跳槽,逃避……生活最终让他们明白:越是不直面现实,“真正的生活”离他们越远
期刊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不远处的高歌声传入马车,马车里坐着一位老者。听见歌声,老者蹙了蹙眉,欲下车与歌者谈话,歌者却急行避开了。那老者正是孔子,而歌者,便是楚狂接舆。  楚狂接舆并非狂人,他曾试图去改变这混乱的世界,可处处碰壁,使他心灰意冷,很快就认识到身处如此乱世中,是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个世界的,因此他选择了拒绝直面世人,而以癫狂的形象避世
期刊
1.D(旁征博引:旁、博:广泛,普遍。征:收集。引:引用。大量搜集材料广泛引用例证,表示论证充足。A项,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B项,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既然已经不会走路了,怎么走出自己的路来?C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不形容衣服很不合身。)  2.A(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B项,“一泻千里”形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证》)  (2)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3)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习近平)  读了上述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期刊
《春宫怨》  1.C   2.①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②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以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是一脉相承的。③最后两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
期刊
原题再现,各抒己见  “如何写驳论文”是这次沙龙要讨论的话题。徐老师先给大家呈现了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