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遗存价值的思考

来源 :黑龙江史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作为近代远东地区最早接纳犹太人移民的城市,保留了丰富的犹太文化遗存.目前学界对哈尔滨犹太文化价值的研究成就可归纳为学术研究价值、经济开发价值和情感交流价值三方面.在新时代,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研究应聚焦于新视角新领域,深度发掘学术研究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中以交流,深化两国人民友谊,从而为当代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加持社交使得原本的政治认同建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聚合与割裂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认同建构与解构两种分化特征.个体生活与宏观政治的聚合、群体身份与政治认同跨时空归属的聚合以及政治互动的跨层级聚合,促进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为政治认同的建构创造了群众基础、技术支撑和实践方式.社交媒体也通过屏蔽、引导、规训和伪造的技术路径,造成社交媒体上政治认同心理的分化割裂.多元化认同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差异认同诱发政治危机,认同越级化侵蚀理性认同根基.应通过加强主流媒体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回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直接规定了人的共同体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和引领世界文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宪法的经典论述构成一整套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而宪法实施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与关键要点.习近平关于宪法实施的重要论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制的实际,提出了中国宪法实施应当包含尊崇和遵守宪法、运用宪法与宪法监督三大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实施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只有宪法得到全面有效实施,才能真正维护宪法至上权威、树立全体民众的宪法信仰,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立足于解放全人类的历史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产生于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色、丰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复杂的国际背景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前,中国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未来全球面临着政治重塑、经济下滑等风险和挑战,世界人民需要认清形势思考对策,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全球合作深度融合.
随着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进一步上升、新生产—生活互动模式的开启,中国人民对网络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网络乱象也在不断地阻碍中国网民网络美好生活的构建.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以为网络美好生活的操作化提供途径.通过对网络美好生活进行概念界定,并探讨指标体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初步建构起网络美好生活的主客观指标体系,为互联网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中国网民确立健康的网络生活观产生促进作用.
国家建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主题.建立富强文明的中国现代国家是严复的毕生追求.受英国自由主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根据对nation-state的不同理解,严复建设中国现代国家思想的取向,区别于民族主义叙事下的民族国家,而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国民国家意味.这种国民国家形态强调国民—国家的一体结构,即现代国家的生成和现代国民的创造在互动中同步进行.对于严复国民国家建设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通过三对范畴进行分析和理解,即:道德性的自由与非道德性的权利,儒家式“君子”与现代性“个体”,传统
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像走进了无出路的死胡同,而“五四”新文学的出现更像无所凭借的“大爆炸”.从清末民初到“五四”的文学演变的历程,不是顺承,而是逆接.与其把前者看成新文学的序幕,不如把它视作悠久的古代文学的尾声.清末民初存在各自分流未能连通的思想观念、表达语言和文体文学变革这样三条线索.其时“士大夫之中的明白人”未能将这三条变革线索整合为一体,此事有待于“五四”新一代人完成.文学演变顺承不行,转而逆接,背后存在人的代际更替.
新修《浙江通志》是一部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浙江省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如何使《浙江通志》更有效地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需要紧紧抓住今年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有利契机,结合《浙江通志》陆续出版之时,在创新应用志书思路、拓宽应用志书载体、助推应用志书宣传等3个方面有所作所为,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注入强大的方志文化力量.
从明代中叶到清末,印刷业飞速发展,民间书坊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以家族为中心描写家将英雄及其后代的家将小说日渐繁多,虽屡遭禁毁却形成独树一帜的通俗小说类型.从“虚实关系”理论溯源出发,可以结合家将小说具体作品,从崇尚实录、虚实相生、虚构为主三个方面探讨“虚实关系”理论在家将小说中的运用和发展.明清家将小说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明清家将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但大多数内容是“依傍正史”.中期明清家将小说出现了虚实关系处理不当的情形.后期明清家将小说只在叙事过程中大体上不离开历史背景,强调故事的传奇性,使读者
志书记述各项事业发展历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运用集分兼顾、以事系人、数字比较等方法,并把握记述范围和角度,把好请示审查关.全面准确地记述各项事业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失误,可以提高志书的质量与功能.